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年轻考古人成主力|人境·四川young本

来源:四川在线 发布时间:2023-05-09 08:58:08 浏览次数:637 【字体: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人物名片:

四川大学三星堆考古队

这个年轻的队伍共有32人,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87.5%。尽管队伍整体年纪不大,但重量级人物不少,有多位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位骨干获田野考古奖、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等荣誉。这些年,他们立足考古一线、勇于探索未知,参与了“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国家重大战略,在三星堆祭祀区新发现中负责第5、6、7号坑工作,发掘出举世瞩目的金面具、青铜网格等珍稀国宝,发掘过程受到全网关注超100亿人次,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时,他们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举办科普讲座50余场,覆盖2万余人次。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5月3日,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颁授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获得集体奖。消息传回四川,作为考古队主要成员的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主持发掘三星堆5、6、7号坑的黎海超忍不住一表激动之情,“这不仅是我们四川大学的荣誉,也是三星堆所有考古人的荣誉!”

2020年10月,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开启了正式发掘。这次考古集结了全国30多家考古和科研单位进行了集体攻关,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也派出了精兵强将全程参与。这些年轻的身影不光在考古发掘现场留下了一幕幕生动的画面,更为三星堆5、6、7号坑的考古新发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他们有幸发掘金面具和“月光宝盒”

如果曾经关注过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发掘,就会发现这个考古发掘现场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无论铲土、记录还是在电脑前忙碌的,大多都是年轻人,并且其中博士、硕士一抓一大把,可谓学霸云集。

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是这个年轻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队带队老师黎海超,今年不到35岁,是该院最年轻的教授。团队成员除了少数几位老师,主要是在校的硕、博在读学生,“90后”是绝对主力。

正是这样一个年轻团队,工作上却敢打敢拼,加班发掘或者实验室搞研究,年轻人们都不在话下。他们也足够幸运,三星堆5号坑的金面具、7号坑的“月光宝盒”——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的出土,都曾亲自见证。

根据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工作的统一安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负责了5、6、7号祭祀坑的发掘工作。在5号坑发掘深度到50厘米左右时,文物开始逐渐展露。最开始出现的是一些小的穿孔金圆片,然后在5号坑中间偏西南位置,一块比较大的金箔开始出现,这就是此后轰动全国的三星堆黄金面具。此后,在7号坑的发掘中,这群年轻人再度有幸见证了“月光宝盒”——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的发现。黎海超介绍,这件青铜器同样埋藏在7号坑的一个角落。当考古人员清理掉器物上的泥土后,发现这是用一个青铜网格的“盒子”装着一块玉质和工艺俱佳的玉器。因为造型独特别致,也迄今未知用途,于是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月光宝盒”。

在5、6、7号坑发掘中,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累计工作两年多,共7000多个小时,发掘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迄今为止,他们在《考古》《文物》等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面向全国青少年群体举办了50多场三星堆科普讲座。

他们是考古工地靓丽的风景

作为年轻人,他们不仅专业上能“打”,其朝气蓬勃的青春气息也曾是现场一景。

观看过央视三星堆考古发掘直播的观众应该还有印象,现场发掘的考古人员穿着严实的白色防护服看不清人脸,但衣服上不同的标语却极有个性。这些涂鸦和标语很多就出自四川大学学生之手。

两年前,刘槃刚刚保研为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研究生,也参与了三星堆祭祀区发掘。她热爱考古,还有一颗喜欢动漫的心,于是把单调的防护服当成了动漫创作现场,在严肃的考古现场让人眼前一亮。见小伙伴们觉得好看,她一口气贡献了十几个涂鸦和个性标语。她给同学杨海容写下了“万里长城永不倒”,给另一位老师王媛媛画了英姿飒爽的美少女战士。自己的一身防护服,更是大型创作现场,尤其用钓杆钓起金面具的涂鸦,吸尽了眼球。

同样来自四川大学的李梓嫣,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下了一句“请叫我红领巾”,当年也吸引了电视观众的注意。三星堆祭祀区发掘要求精细作业,巴掌大的一处填土或许就要耗费好几个小时。每次久蹲、低头几十分钟,腰酸腿疼。然而,热心的李梓嫣经常主动替换到坑内“挖土”,所以给自己写下了一句“请叫我红领巾”。2021年,央视连续对三星堆发掘进行了几轮直播,这些年轻考古人青春飞扬的一面也随着电视为广大观众熟悉。

作为考古人,他们同样也有普通人面对国宝时的情绪。在当时其它坑频频出现国宝文物,而6、7号坑发现不多时,年轻的学生们也曾经羡慕“嫉妒恨”,参与发掘的老师马永超便教导大家要耐心挖泥巴。而当珍贵文物出现在自己眼前时,激动同样必不可少。李梓嫣说,“那么多的国宝级文物就在我们面前出土,你一边兴奋,一边还要克制心情做好记录,感觉我记录的就是历史,哈哈!”

他们还在三星堆孜孜探寻

当三星堆祭祀区田野考古工作宣告结束,5、6号坑整体切割后的实验室考古依然还在继续,牵头实验室考古的还是黎海超。

2022年,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申报的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课题开题。作为首席专家,黎海超希望通过研究能完善三星堆聚落格局、明确祭祀坑性质和年代以及解决三星堆铜器、玉器、象牙产地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疑问,不仅要在室验室对5、6号坑进行更精细的清理发掘,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比如5号坑的金器,金面具一处边缘有被烧毁熔化的痕迹;坑内还有直径只有一两毫米的金珠,看似被火烧熔,却更像人工手作。“如果确认如此,这无疑是中国最早的金珠成型工艺。”为了确认猜测,相关复原实验便将陆续举行。

黎海超说,三星堆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课题团队未来将逐一探秘,在微观问题相继实验后再进行宏观研究,让三星堆的历史面貌更加清晰。如今,他的工作重心几乎已经全部放在了三星堆,甚至未来二十年的研究规划都在这里。“但我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要更准确地认识三星堆,希望一代又一代人能够持续做下去。”

(受访者供图)

来源: 四川在线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