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郭尚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专家

来源:自贡方志 发布时间:2024-07-09 11:06:33 浏览次数: 【字体:

郭尚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专家

他的生命年轮已近百岁,他的石油生涯已逾七十载。他用生命的年轮诠释着一颗赤子凡心,用七旬的石油生涯为渗流力学理论添枝续叶,为油田开发技术培基筑垒。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著名流体力学、生物力学、油田开发专家。

1

一生爱国如家

郭尚平,字士均,1930年3月17日生于四川省荣县吕仙岩。1947年,进入重庆大学矿冶系学习。1951年1月,因表现优异,积极要求进步,郭尚平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一年后远赴苏联留学,在莫斯科石油学院和全苏油田开发研究所学习,1957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参加了“克拉玛依油田I-N区初步开发设计”和“萨尔图油田‘146’平方公里试验区的开发设计”,带领技术人员发明了人工地层大模型模拟和测试技术,建立了小层动态分析计算方法,为中国渗流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为克拉玛依油田和大庆油田的高效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1948年,大学二年级的郭尚平

1954年莫斯科红场五一节游行(左一为郭尚平)

进入20世纪70年代,郭尚平先后参加了四川天然气勘探开发会战和长庆石油会战。1983年9月12日,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四年间为分院的建设付出了自己智慧和心血。1987年8月,郭尚平被石油工业部任命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组织油气开发技术攻关和试验。

1988年,郭尚平带领团队,正式在世界学术界建立了“生物渗流”理论,创立了生物渗流学科分支。1990年2月,由郭尚平牵头编写的世界第一部微观渗流专著《物理化学渗流微观机理》出版,开创“微观渗流”学科分支。

郭尚平的科研人生成绩卓著,曾担任过多项国家“973”项目跟踪专家,先后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一—数学力学奖等奖项和渗流力学发展60年终身成就奖,还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发表多部专著和百余篇论文。1995年10月16日,郭尚平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2

开创两个学科分支

作为国内最早进行渗流力学研究的专家,郭尚平突破常规地下渗流领域的限制,开辟微观渗流和生物渗流两个学科分支,这是他对中国石油工业和生命科学最重要的贡献。

微观渗流是指孔隙水平的渗流研究,主要研究各种类型的孔隙、裂隙、孔隙一裂隙体系内的渗流细节、机理和规律。郭尚平将这种微观渗流思想与生命科学相接,创立了生物渗流力学学科分支。“渗流”二字,是郭尚平生命中最醒目的关键词,贯穿了他一生的追求和热爱。

微观渗流图像

郭尚平关于微观渗流的科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受各种原因的影响和阻隔,直到1978年“科学的春天”到来后,才从他的大脑中走进了实验室。他组织和领导渗流研究室科研人员集体潜心研究,历经十年潜心攻关和实验,开发成功孔隙表面润湿性改性技术等11种微观测试技术。为了尽快使这些技术在油田生产中得到应用,郭尚平毅然放弃专利申请,通过举办培训班的方式无偿将其研究成果全部捐献给国内各油田无偿使用。

1980年渗流室部分成员及家属合影(后排右二为郭尚平)

生物渗流突破了渗流力学研究岩石土壤多孔介质中流体运动的传统,是将渗流学科与生物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的一个新领域。为了在新领域建立一种全新的研究体系,郭尚平带领部分生物渗流科研团队成员走进兰州大学医学院,和大二学生一起学习人体生理学等课程。除了在课堂听课之外,郭尚平自学了医学知识,如组织胚胎学、人脑组织学等。在积累较多的医学基础知识后,他就开始带领大家展开生物渗流研究。郭尚平头脑中的科学思想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下开花结果,他陆续证明了生物体内存在多孔介质,建立生物渗流的数学模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之中。

3

一颗赤子凡心

直到今天,郭尚平院士仍在继续工作,为我国石油工业重大战略咨询、重点项目鉴定评审和重大科技项目研究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发挥智囊、参谋、领军和创新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幸不幸福,关键要看晚年时生活得是否安心快乐,而非年轻时是否经受了苦难。而这种安心与快乐就是一直忙碌地工作,平凡地做人。他常说,别人可以认为你了不起。但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很平凡。几年前,隆昌一中的领导到郭尚平家中来看望他,对他说,隆昌一中准备在校园里立一座郭尚平的塑像,让学生们向郭尚平院士学习,崇尚科学。郭院士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并说自己只是为国家做了一些工作,强烈要求不要立塑像,就用那些钱为孩子们多买些书读吧!

曾经有记者采访郭院士,您这一生最深的记忆是什么?郭尚平深有感触地说:“我这一生最受感动的是两次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亲切谈话和鼓励。一次是受到朱德总司令接见,那是1958年在克拉玛依油田;还有一次是周恩来总理接见,那是1962年在大庆油田。”一位科学家最难忘的记忆不是获了什么奖项,不是在人头攒动的盛会上发表演讲,而是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时的情景。这种记忆,流露着他对党和国家深深的敬意和感激。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大庆接见干部和专家(三排右三为郭尚平)

郭尚平告诉他的学生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科研创新,为国为民”。这种思想也是他在困境中能坚强面对挫折和困难,在取得科研成果后不求名利,只求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精神力量。几十年来,他在科研活动中践行着这种精神,每次科研成果出来后,他考虑的不是如何报奖和申请专利,而是如何尽快推广应用,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点点滴滴的往事,丝丝缕缕的真情,或春雷激荡,或寂静无声,或婉转低回,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时泛起片羽粼光。这足够让每个后来人在郭尚平院士行经的道路上得到这样的启示:这是一个自视平凡的人,这是一个甘愿奉献的人,但他内心却深藏坦荡无私的大爱,虽不汹涌澎湃,但却涓涓渗流,如丝如缕,百转千回,源远流长。

编者注:郭尚平院士的童年时光是在自贡度过的。他自幼聪颖好学,又因家中人口众多,经济十分拮据,入不敷出,故从小就知勤奋努力,刻苦攻读。郭尚平先是在盛产天然气和井盐的自流井玉皇庙小学读初小,用二年半学完四年课程后,考入井神庙高级小学。1939年,为躲避日本侵略军轰炸,全家迁回原籍隆昌县云顶乡。他在接受《中国石油报》采访时曾说:“卢沟桥事变的时候在我的老家四川自贡市,我这么大的娃娃已经积极参加抗日宣传运动。眼见日本鬼子侵占我国土地,杀害我们的同胞,我就立志长大后要当工程师,制造飞机军舰大炮,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爱国的种子,此时就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伴随一生。

来源:自贡方志(源自:《石油组织人事》2023年第2期,原标题:赤子仁心 大爱渗流——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尚平,图片来自老科学家学术成长采集工程)

来源: 自贡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