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画坛犹忆聋道人

发布时间:2014-03-14 14:26:00 浏览次数: 【字体:

刘锡玲,1848—1923,字梓谦,号聋道人,别号自闻居士。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出任临时大总统。帝制推翻,万众欢腾,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是百废待兴和急待与国际社会交往、急待宣传中华文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局面。是年,中国政府收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邀请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将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孙中山先生极力支持中国参会,并共同推举众望所归的陈琪、谢辉、严智主办中国馆的布展事宜,于1913年6月正式进入筹备阶段。

中国极力重视这次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机会,选送出能代表中国高水准的文化、艺术、技艺、特产等参展。其中艺术类,国画共获得三项金奖:高剑父的国画;刘锡玲(聋道人)的《桂湖春燕图》;郎世宁(宫廷画师)的《百骏图》。消息传来,全国震动,成都为之沸腾。

聋道人的《桂湖春燕图》是一巨幅指画横推,长2米余、宽1米,画上小桥、疏柳,更有上、下翻飞的一群雏燕(36只)。其燕之上、下翻飞各态与旧法翎毛画法迥别,只寥寥数笔,点染而成。益重在其神,不在其形。画正面飞鸟是先生的独创,旧法画鸟皆画侧面。其上、下飞鸣,重集之势,重在神韵,形态因之而生,超越有形才有神的境界。观此画不仅耳际响起鸟鸣之喧嚣,更能感到飞鸟扑面而来,躲闪不及的气势(详见四川省博物馆主编《聋道人指画经典》P42-45)。

先生的山水画,更是无声的音乐,水势湍急,飞泉嗽石,山间悬瀑,幽谷沉潭,至刚、至劲、至柔、至静,有如一曲交响乐回响在耳际,给人以全方位的美的感受。

聋道人的画不仅善于使观画者顿悟,更能使看来违反常规的几件事物以机巧的诗词点明主题。例如画一支鸟站在鸟笼外,令人费解:题词是:“啄粟依人惯,开笼不肯飞。含桃今又熟,无计唤春归。”看完诗词,马上了然。真是诗画双绝,字字珠玑(同详上述画册P33)。

秦化江老先生谓曰,聋道人指画法高其佩,简练苍劲,题材广泛。擅画山水、竹石、人物、花卉、翎毛。院藏之《墨竹图》系绢本,纵55.5cm,横23.5cm,左上题“箨龙崛起二三尺,便有凌霄捧日心”。系四川省博物院院藏精品之一,同时载入《四川省志·人物志》P477之名人篇。该指画亦同时载在上述画册P101。

先生不仅画艺精湛,更是戊戌变法维新派志士,居留北京期间与戊戌变法六君子中的杨锐、刘光第从诗词交流到参与切磋、修改呈文,无不尽心尽力。六君子蒙难,先生连夜潛回成都,从此闭门虔心作画,所以才有《桂湖春燕图》的问世。他是四川成都杰出的画家,更是谙熟指画精髓,创作丰盛的一代指画大师,现全国各大博物馆大都收藏有聋道人的作品,足见其影响画坛和影响文物界的丰功伟绩,不减当年。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