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成都“王房左曾”贤母才女记

作者: 王洪楠 年 楚 来源: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1-10 17:23:00 浏览次数:2819 【字体:

涂山江汉,代有女宗,闺阁秀毓,巾帼灵钟,心同冰雪,才华天成。在成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杰出的女性。本文从“贤母”“才女”的角度,选取宋代范仲黼母王安人、宇文绍节母房妙光,清朝曾咏的妻子左锡嘉及其女儿曾彦、曾懿,展现曾经间接或直接地为蜀都南轩之学、蜀学、蜀中文学乃至医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贤母和才女风貌。

成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杰出的女性。她们工诗善文、才华天成,有很高的文学成就,譬如卓文君、薛涛;她们蹇裙逐马、保卫成都,不逊须眉,譬如浣花夫人;她们冰雪聪明,富有学识,具有理政之才,譬如女状元黄崇嘏等。她们的故事在“琴台故径”“薛涛井”“浣花溪”“状元桥”等遗迹中得以形象地流传,至今为人所称道。当然,也有一部分杰出的女性,她们是“相其夫而成其子”的贤母,“操概邈然”“与丈夫竟爽”的才女,譬如成都“王房左曾”贤母才女———范仲黼母王安人、宇文绍节母房妙光,曾咏的妻子左锡嘉及其女儿曾懿、曾彦等。

885126f12630425aa94c19699c132bab.jpeg

“相其夫而成其子”的贤母———范仲黼母王安人

宋代成都范氏之学是“南轩后一大流派”,夏君虞《宋学概要》曾把它称为蜀学的“基石”之一。范氏之学创立于范镇、范百禄,形成于范祖禹,发展变化于范仲黼。范仲黼,字文叔,四川成都人,是一代学者宗师张栻的蜀门人中之佼佼者,学者称“月舟先生”;范仲黼曾在成都东二江讲学,不仅促进南轩之教大行于蜀,而且直接推动了宋代蜀学再盛局面的出现,被南宋“三贤”所叹赏。他的母亲也非同一般。朱熹曾言:“顾文叔之贤,未及识面,而心已敬之。”范仲黼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女子,令大贤朱熹如此称赞不已呢?

范仲黼母,名讳不详,出于成都王氏家族,曾被封安人,成都华阳人,自幼以专静才明称于家,后嫁到成都文献之家范家,成为范漼之妻。据说,范仲黼母嫁到范家之后,“一兼其庭,礼容肃穆,纤悉中度。虽在房闼,礼敬自将,燕私之言,无一不可道于外者。”范漼为仙井盐录事参军,知芦山县的时候,家里事情都由她料理。她居家俭约,从来不因为家里的琐事让丈夫费心;范漼审理案例的时候,常常是不分晨夜寒暑,她鼓励夫君不需介意长久地辛苦,以免使得百姓长久蒙冤。因为有王氏这样的贤内助,范漼为官清白,治理百姓以公允著称。故民国《华阳国志》卷十九记载:“范仲黼母者,世华阳王氏。……年及笄,归同县范漼。范氏文献之家,子弟皆有典则,母理法自持,燕私不形。漼为仙井盐录事参军,知芦山县,家事一委于母,不问寒暑,治狱谳有未具,批览不辍。母或在旁须臾,谓无惮淹晷劳,使民久冤,故漼卒以清白著。”

范漼早卒,眼看范仲黼兄弟“早失先人之教”,陷入生存、求学的艰难困境,“夫人慨然自立,以济其艰,使二子得以尽力于学,继践世科”,承担起全力教育子女的职责。范仲黼后来曾感触地说:“先夫人抚育成就,甚艰且勤。”

以专静才明著称的王安人对子女的教育也颇具层次,非一般学识的人可以比拟。她不会期待子女去获得一些肤浅的成绩。她教育儿子:范氏家世以清德直道为门阀,你们做学问“宜知根本”,做官不要担心不通达,应该担心的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成绩。为此,范仲黼兄弟更加“自励于学”,尤其是范仲黼,曾经“闭门几十年,不汲汲于进取,蜀人高其行。”范仲黼在母亲的激励下,求学问根本,不在意于所谓的世俗功名。为了求学,他曾经东游吴楚,得到一代先哲宗师张栻、吕伯恭的赏识;在朝为官,“遵守所闻,不狥世习,而忠君爱国”,这无不是他遵从母亲谆谆教导的结果。“贤母使子贤也。”王安人的言传身教对于范仲黼兄弟的健康成才以及后来的执着学问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412764bbf9e483199b4cbde5024b24b.jpeg

高见绝识的宇文绍节母房妙光

在南轩门人中还有一位享有追随张栻“最先”“最久”“最著”之誉的宇文绍节。宇文绍节自幼失父,也是由母亲辛苦抚养、教导成人。

宇文绍节母,是华阳房永的女儿妙光。据《民国华阳县志》记载,她自幼“性明悟,在群儿中独若成人。”长大后,不但擅长女工,而且“事亲知色养之义”。出嫁宇文之家,为宇文师说(银青)之妻,是一位恪守家法、能督促夫君“尽职不苟、退则耽书”的贤内助。但不幸的是她的丈夫师说早卒,当时房妙光刚刚三十有二,诸子皆幼。

房妙光没有被突如其来的悲痛击败,而是决定好好教育子女,承续家学。《民国华阳县志》云:“自后(妙光)专一教子,昼夜不怠。又举银青学行以为法,故诸子益自刻苦。”如此二十年如一日,房妙光言传身教、教育子女而不懈。后来师说之兄到合州,房妙光带着几个儿子留在故里,她“教愈力,用愈俭,岁入之余,悉储以听,一毫不自私。”所以兄嫂都极为“敬叹之”。当她的大儿子长成出仕,她勉励儿子为官,“谈上世官业以勉之:且卑廉勤首公,无躁进,无诡随,不以驰惊宠禄为急也。”当小儿子宇文绍节继伯祖为孙,此后十多年间,她“每以书戒其尽力”,时刻不忘教导儿子为人处世之则。楼论《文安郡夫人房氏墓志铭》云:“(房妙光)平生动中准绳,高见绝识,有士大夫所不逮。”《民国华阳县志》云:“平生视世荣一不心,食不重肉,箧无新制,耽悦者书卷而已,故家法井井,为成都最。”

古德有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正是有了房妙光这样一位能“相其夫而成其子”的母亲的辛苦教导,自幼失去父亲的宇文绍节兄弟才能个个成才,“历仕有称”,而宇文绍节不仅成为蜀中张栻后学的佼佼者,在品格上也是一生正直刚毅,不畏权贵,颇有战事才能,能审而后言,受到后人赞誉。《宋史》记载,宇文绍节曾书信斥韩侂胄“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有开边之害,而无开边之利,不量国力,浪为进取计,非所敢知。”使得“侂胄得书不乐,乃以李爽代绍节,召还。”后来,“吴曦据蜀,趣绍节赴阙之事。”宇文绍节受命西讨蜀地吴曦,曾以“密旨劝丙”之计,讨贼成功;而当有人讹传丙有异志之时,他也能力拨讹传,理智地为丙担保。此正所谓“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有贤母,有贤母然后有贤子孙。”

a57ce76bad7d49769fd61ecdd9c5fc3a.jpeg

“操概邈然”“与丈夫竟爽”的嘉彦之风

《民国华阳县志》云:“吾县宋有宇文、范两母,其行事皆中礼,为谊至高。近代则左锡嘉、曾彦,非徒文采之懿也,乃亦操概邈然、与丈夫竟爽,虽班惠、刘令娴之伦何加焉。”这里所记述的左锡嘉、曾彦,是一对母女才女。

三迁其居、有胆有识的贤女———左锡嘉   左锡嘉(1831~1894),字韵卿,一字小云,又字浣芬,嫠居后更字冰如,士大夫们常常尊称她为冰如老人。左锡嘉原本江苏阳湖人,八岁时失去母亲,但她性至孝,“奉教婉婉”,有左家孝女之称,她的父亲、继母也都喜欢她。左锡嘉是个很勤奋的女子,她工绣谱,喜欢读书作字,有时间还会“更及画左缋”,曾学习恽寿平没骨法,又设色鲜丽,笔力犹劲,能自成一家,不落恒蹊,与姐姐左锡蕙、左锡璇曾并称“左家三才女”。

二十岁的时候,左锡嘉出嫁华阳太守曾咏,来到成都。据史书记载,左锡嘉是机智聪慧、有胆有识的奇女子。她的丈夫曾咏出守吉安时,城池好几次陷贼人之手。在左锡嘉辅助下,曾咏“宽赋平施,左右为多”,免了很多灾难,深得士民之心;当时,左锡嘉因姊氏的女儿出嫁到江西参加婚礼,但她依然不忘帮助丈夫,曾经写信与曾咏“画城守策”,吉安最终“走寇复城”,左锡嘉功不可没。不久曾咏赴安庆军,积劳成疾而死,从此,左锡嘉承担起孝养舅姑(公婆)、教养子女(三男五女)的所有职责。

为了更好地孝养舅姑、教育子女成才,左锡嘉曾经三迁居住之地,归故里、移城南、宅浣花溪。归故里是西迁丈夫灵柩,之后又照顾舅姑;舅姑死后,她“念乡里陋塞,不可教子,移入城南,为其近学宫也。”移入城南是为了子女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只是,这时的曾家已经家道清贫。为了生存,左锡嘉便“悬格鬻画,更仿南俗,翦通艸制象生花鸟”。她的画非一般的画师可比,时人见了无不惊其绝妙,求画者、乞花者络绎不绝,可谓名噪一时。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左锡嘉觉得城市居住得久了,曾家的子弟难免沾染浮华奢侈之习,于是在距离数里的地方卜宅,移居浣花溪上。三迁其居的左锡嘉可谓是贤惠孝顺、智虑周密、才华横溢的贤女典范。

左锡嘉著有《冷吟仙馆诗》稿八卷、《诗余》一卷、《文存》一卷、《附录》一卷,编辑撰写的《曾氏家训》十二章、《女训》七章、《五戒》五章、《训政家书》等,均收录入《曾太仆左夫人诗稿合刻》(光绪十七年华阳曾光煦定襄刊本),绘有《孤舟入蜀图》等,倍受时人称赞。

1a7a3628712d4a50a0bb0fb384592f83.jpeg

姿颖既绝、风骨益洁的才女———曾彦

曾彦,字季硕,成都华阳人,幼年失父,由母亲左锡嘉抚育成人。据说曾彦长得非常美,“姿颖既绝,而貌又明丽,每轩车过市,望着骈立,吒为神仙。”曾彦成人后嫁给张子馥,“倾城名士,艳重一时。”

曾彦的才女之名更来自于她内在修养和诗赋才华。据《民国华阳国志》记载,曾彦幼承母训,读书引篆,弹丝翦彩,无不精妙绝伦,她的五言作品,造诣也很高。因机缘巧合,她曾经得到湘绮老人王凯运的指点,“从往还,且豫讲授,学益孟晋”;后来,曾彦有诗《桐凤馆集》首卷为五言诗,次卷为杂言,王凯运还为之作序。王凯运门墙极盛,弟子众多,但他是一个不轻易开口赞誉学生的人。尽管如此,他“独嘉美彦”曰:“篇篇学古,无复俗华靡,而风骨益洁。”由此可见曾彦之诗的风格绝伦。

曾彦另著有《虔共室遗集》(光绪十七年辛卯刊本),是曾彦死后张祥龄所刻。有俞樾光绪十七年序,盛赞曾彦不仅诗词才华出众,而且擅长书法,云:“质而不野,丽而有则,不求纤密之巧,自有宏肃之美;昔人称嵇志清峻,阮旨遥深,其兼之乎!余尝见其手书草稿,字体娟好而仍含朴茂之意,兼工篆隶,尤喜丹青,女子中多才多艺如斯人者,见亦罕矣。”据史书记载,曾彦曾学习篆书、隶书,学李阳冰的字,又学习过汉碑,后来更是学到莫友芝的笔势,能写径尺之书。她曾在罗兵备应旒衡湖别墅前书写了“江山丽文藻,日月垂景光”。《民国华阳县志》曾赞其字曰:“敛豪纵锋,平入险出,颇饶峻挺,致不疑出清闺弱腕也。手迹流传,至今宝重之。”可见,俞樾盛赞曾彦之才“见亦罕矣”并非过誉。

曾彦有一位姐姐曾懿,也是一位才女。曾懿自幼天资聪颖,又受母亲良好家教,不仅通经史、善诗词,而且工书画,习医理。随袁幼安宦游闽、皖、赣的20余年间,她始终潜心文学、医学,提倡女学救国、医学救国,成为蜀中著作至富的女诗人、女医学家。著有《古欢室诗词集》四卷(光绪三十三年刊本),包括《浣花集》《鸣鸾集》《飞鸿集》《浣月词》等,另有《女学篇》一卷(光绪三十三年长沙刊本)、《医学篇》八卷(光绪三十三年长沙刊本)。另值得一提的是,曾懿亦善母教。其兄曾光煦《古欢室诗词集序》言:“(曾懿)相夫教子,麟祉振振。诸甥儒雅、博学、多能,科第联绵,相继蔚起。或作宰名区,或蜚声翰苑。”曾懿六子皆晚清民国的名士。

(作者单位: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参考文献:

①朱熹《安人王氏墓表》

②《韩诗外传》

③《宋史·宇文绍节传》

④陈宏谋《教女遗规序》

⑤《庄园华阳国志》

来源: 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