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永远矗立的丰碑——张崇鱼的“红色碑林长征”路‖苗勇

作者:苗勇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6-25 14:54:11 浏览次数:108 【字体:

永远矗立的丰碑

张崇鱼的“红色碑林长征”路

苗 勇

在漫长的时光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给予我们力量和感动。张崇鱼便是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存在。

张崇鱼是我的贵人、大恩人,人生的领路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他那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常感动感染着我,我默默以他为榜样,几十年来,我从他身上汲取了前进的力量。

张崇鱼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他的“红色碑林长征”精神感动了千万人,他和他创建的碑林一样,将永远矗立在巴山大地上。

张崇鱼感动我的地方很多,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是一个特别敬业吃苦、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人。

1986年,张崇鱼任巴中地区巴中市(县级)平梁区(科级)区委书记时,在那个以催粮(公粮)催款(提留农税)、灭鼠打犬等为工作主基调的年代,他就在阴灵山创建了阴灵山书法碑林,郭农、舒同、启功和徐向前、聂荣臻、张爱萍等两千多位名人名家留下了墨宝,一千三百多件作品被凿刻在依山而立的石碑上,气象万千、蔚为壮观,被誉为“中国四大书法碑林”之一。阴灵山以山势峻峭、林木秀美、山石奇异而著称,书法碑林的出现,又让这个风光秀美之地平添了浓郁的书香之气,使“川北胜秀”从此成为书法爱好者们的朝圣之地,让大山变得更加文化厚重、更加声名远播。即便放在30多年后的今天,张崇鱼的举措都无疑是大胆创新而又远见卓识的。

巴中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红叶漫山,红军将士鲜血浸染大地。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以来,有12万巴山儿女参加红军、4.8万余人牺牲,被毛泽东主席盛赞为全国第二大苏区,为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每一位先烈都必须铭记。但多少先烈不仅尸骨无存,甚至名字都不被人知晓、更无法让人铭记。1992年是红军入川60周年,已接近退休的张崇鱼参加完纪念活动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便萌生了要替川陕苏区红军将士树碑立传的想法。

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开天辟地、石破天惊的想法和创举。巴中历来以“老少边穷”著称,此时的巴山大地尚未完全结束“吃不饱、饿肚子”状况,贫困程度和干事难度可想而知。在没人、没钱、没办公室、没通讯电话,甚至红军将士的骨灰盒都只有存放在办公室,且建碑工作都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他不顾旁人眼光、不在乎任何困难,怀揣自家全部800元积蓄就义无反顾踏上了碑林建设之路。其间的艰难困苦不言而喻,经过十余年努力,从无到有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终于2005年7月正式落成。从开始踏上碑林建设之路的30余年里,他行程上百万公里、拜访六千余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搜集到16.8万余名全国各地的红军和烈士名录,收集、整理红军史料3亿余字,让这座“十景千碑十万人”的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在巴城之南的120亩土地上高高矗立,诉说着中国红军的悲壮与豪迈,是民族和人民的精神丰碑,也映照着张老先生的心血和汗水,在蓝天白云熠熠生辉。

如今,张崇鱼尽管已耄耋之年,但仍在为征集红军史料奔波,仍然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讲述红军故事,用行动书写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近年更是将珍藏半生的文物全部无偿捐赠给国家。他把后半生全都献给碑林,让英烈有了安息之地,让后人找得到来时路,他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路,一生奉献其中,乐在其中。

大地无言,“双碑”屹立,他的成绩必然载入史册,如高高耸立的丰碑。

我初遇张崇鱼是1990年,他那时担任巴中地区巴中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我刚从成都教育学院毕业回来,经张崇鱼高中同学、成都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文成介绍认识。后来跟张崇鱼有少许交往,由于我酷爱写写画画,时常在一些报刊杂志发表“豆腐块”,得到张崇鱼赏识和认可。通过他牵线搭桥,很快我就从曾口中学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调到县文教局工作,继而又调到县人大机关。在张崇鱼带领下,我也有幸一同投身于修建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这一伟大事业中。2004年,也就是在将帅碑林建成的前一年,由于长年近距离在他身边工作,我以张崇鱼的故事为原型撰写的报告文学《丰碑》获得全省首届报告文学奖,算是给他最好的礼物。

县人大教科文卫主任算是退居“二线”,但张崇鱼他却对事业有着超乎常人的激情,如“拼命三郎”一般,除了县人大教科文卫工作干得全机关一流,为了碑林建设,他更是经常通宵达旦,为了一丁点线索,时常走南闯北。他到过很多城市,从来都是办完事就走,从不在当地的风景名胜驻留;为节约经费,也时常是住最便宜的宾馆甚至是地下室,还时常被视为骗子被当地派出所扣留等。无论外部环境怎样变化,他始终坚守初心,将个人价值融入到传承红色精神、铭记历史的伟大事业中。他的奉献,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一生的坚守。他的执着,让我明白了,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心中有信念、有目标,就一定能克服万难,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的坚守,让我懂得了,对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要持之以恒,不离不弃,才能收获最终的成功。

除工作外,张崇鱼是一个从来都闲不下来的人,他自幼热爱写作,至今仍笔耕不辍。我总结他是“一个只要心动、感动,就手动、行动”的人,每到一个地方,见啥写啥,写日记、写新闻,当然写得最多的是他自谦的顺口溜,连续编辑出版7本专集,用顺口溜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状况和自己心灵的感受、灵感的顿悟。这些顺口溜以体味人生为主,大多带有民歌色彩,饶有趣味,可以看到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作者充满理想、充满奋斗的身影。当然,书中也不乏用大量的篇幅缅怀、颂扬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言为心声,我深知自1992年以来,张崇鱼为倡导并修建享誉全国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呕心沥血,与无数老红军、老将军交心、融心,其情不免自然流露,这便是理所当然。读罢张崇鱼7本“顺口溜”,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发现、一种收获、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追求。

风来过,云知道;水来过,土地知道。我们终归都会回归大地,但这个世界我们已经来过。我时常在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度过一生?无疑,张崇鱼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标杆和答案。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富有不在于物质的积累,而在于精神的传承。他的故事让我想起晏阳初先生“不做官,不发财,将终身献给劳苦大众”的誓言,两位巴中贤达虽时代不同,却同样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精神和人生价值。

巴河汤汤,青山巍巍。我相信,他的这种精神,必将在巴山巴水中永远流淌、代代相传,照亮我们不断前行的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苗勇(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