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川剧泰斗张德成
川剧泰斗张德成
张德成(1886—1967),祖籍四川省巴县,幼年丧父,随母到自流井投靠亲戚,居自流井区石塔上。
张德成7岁拜宗吉山(艺名白甘蔗)为师,在“群林班”学娃娃生。10岁起,在自贡、郫县、什邡、成都、宜宾、泸州、资阳、内江等地搭班演出,艺名“小偏褡”。他在各地搭班,颠沛流离,饱尝园东、班主的凌辱。特别是在他年轻换嗓时期,连跑龙套都受人嫌弃。在困境面前,他没有泄气、没有灰心,执着追求川剧艺术,坚持每天练功练嗓,遍访名师益友,刻苦钻研艺术。到二十六七岁后,嗓音逐渐恢复。步入中年,表演、唱腔已近炉火纯青,驰名川南。
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三十四年(1945)年,张德成辗转于重庆萃芳茶园、章华、又新等场地演出,声誉大振,被誉为川剧表演艺术的生角泰斗。他主演的戏有《龙凤剑》《扬州恨》《辕门斩子》《杀家告庙》《孝孺草诏》《文公走雪》等,在川剧舞台上塑造了一系列刚正不阿、浩气凛然,爱国爱民的志臣义士形象,在观众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唱工戏《双金丹》《盗白旄》《困夹墙》等,唱片公司还灌制成唱片,发行国内外。
张德成(中)演出剧照
抗日战争时期,张德成任中国戏曲协会理事和陪都(重庆)分会理事长。为总结经验和发扬祖国文化艺术,他凭着倔强性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写成《川剧内影》一书,郭沫若应邀作序,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评价。序言写道:“中国戏剧保存曲调之丰富者,闻以川剧为最。近年时代巨变,伶工零散,已存者复有坠失之虞,识者忧之。张君德成,斯道名宿,就平生实地经验,撰成《川剧内影》一书,于舞台布置、唱工、做工等叙之綦详,此固为伶界友人之宝典,即我辈说唱民间艺术形式之艺术者,亦应有所引衬,故乐为之序,以传于世。”后因黄色靡靡之音弥漫舞台,他一气之下,于民国三十四年(1945)离开又新,在家闲居。次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文艺界一些进步人士撤离重庆,他主演《渔父辞剑》为其饯行。这个时期,他还以自己财产甚至性命,保释中共地下党员屈楚等人。
张德成演出《柴市节》剧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德成又重新登上川剧舞台上。1950年担任重庆市戏曲改进会主任,同时被邀请为重庆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至1955年,又先后任重庆实验川剧院院长,西南川剧院副院长。1951年进京,周恩来总理赠送他一件呢大衣。1953年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他获文化部颁发的荣誉奖状。1956至1958年,西南川剧院撤销后,任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1962年4月开始,他经过两年多艰苦努力,完成长达70余万字的《川剧高腔乐府》著述,1964年12月出版问世。
周恩来与张德成亲切握手
张德成生活俭朴,热心公益事业。每月工资只留出30元作为他和老伴的生活费,其余积存起来,踊跃购买国家公债。3年经济困难时期,他捐献给重庆市川剧院1000多元。1962年回自流井探亲,耳闻当地民办学校经费困难,他又拿出积存的2000元,支持自贡发展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张德成横遭迫害,1967年12月16日含冤逝世。
来源:自贡方志(据《自贡市志》)
供稿:自贡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