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向素珍 ‖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一)

作者:向素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9-07-17 14:36:53 浏览次数:1307 【字体:

题记

必须表达一下笔者的心情。本文初稿发给了伊莎白老人的儿子,请他们审定。没想到,他们一字一句地念给伊莎白听,104岁的老人认真地订正事实、提出修改。我们被深深地感动,也把这感动传递给大家。

一位世纪老人的传奇人生

——104岁的伊莎白回家之旅(一)

文/图 向素珍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张黑白照片拍摄于1932年,照片上的这栋楼叫“华西加拿大学校”(英文名Canadian School in West China,简称“CS学校”)。“CS学校”奠基于1915年,是100多年前来四川兴学行医的加拿大教育和医学传教士为他们身边的子女建的学校。坐在阶梯上的这些洋娃娃称自己为“CS孩子”。从上面往下数第3排左2穿白衬衫的女孩是17岁的高中生伊莎白,她的前一排穿黑衣者是她的妈妈饶珍芳——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

87年后,已是著名国际友人、教育家、人类学家、北京外国语大学荣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荣誉博士的伊莎白,在104岁高龄时再次回到成都,坐在当年阶梯照她坐的同一个位置留影,儿时的伙伴大多已作古,坐在她周围的是她的3个儿子(从左至右:二儿子柯马凯、大儿子柯鲁、小儿子柯鸿冈)。

一个惊人的决定

今年年初的一天,伊莎白的二儿子、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和平世界书画院加拿大老照片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成员柯马凯电话告诉我,他的哥哥柯鲁、弟弟柯鸿冈将在花红柳绿的时节,分别从美国和英国齐聚北京,一起陪妈妈回成都寻旧。这个消息让我高兴,也让我惊讶。

柯马凯说,随着年龄的老去,母亲对她生于斯、长于斯的成都的思念日胜一日,现在高铁通了,北京到成都只需不到8个小时,而且有很舒适的商务座,母亲可躺着到成都。他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说,她今年104岁了,如果能回成都看看,即使少活几年,她也愿意将人生的句号画得更圆,不留遗憾。于是他们三兄弟商量,决定陪老人家回趟成都,了却妈妈的心愿。

我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项目组的同仁和《相遇百年》纪录片导演高松,大家与我一样,高兴、惊讶,还有一丝担心,但更多的是期盼。因为从2008年项目组在北京鲁迅博物馆举办第一次展览开始,伊莎白老人就一直支持和关注项目组工作,并出席我们在北京的所有活动。柯马凯也加入了项目组。因年龄大了不敢冒险坐飞机,她没能参加我们在成都的活动,所以在成都的项目组成员一直没有机会面见老人。

2008年3月,项目组在北京举办第一次《大洋彼岸的中国情怀》老照片展览,93岁的伊莎白在她当年的照片前感慨不已。

2012年4月, 97岁的伊莎白代表“CS孩子”在北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举行的《成都,我的家》发行式暨老照片展览上发言,她说:“早在100多年以前,我们的先辈来到中国兴学行医,传播现代文明,作为他们的后代,我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从我姥姥开始,我们家已有五代人生活在中国。我最自豪的是我的孙子现在成都华西医院任职。我们都热爱中国。”

2016年4月,项目组在北京举办“中加友谊世纪情·中国书法名家主题笔会”。这是一次将中加文化交流以书法的形式表现的笔会。书法的内容由25位当年出生在四川的加拿大友人或者他们的后代提供,翻译成中文后邀请25位中国书法名家出席并现场分别书写成书法作品。图为时年101岁的伊莎白在笔会上发言。

伊莎白撰写的内容“先辈们创办的伟业至今仍造福于中国,我为此感到自豪”,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著名书法家、项目组总顾问张飙先生书写。

2019年6月27日,在成都的项目组成员、导演高松以及华西子弟与伊莎白和她的儿子们终于在成都团聚

伊莎白“回家”之旅

这张小小的火车票,即将把老人带回到童年…… 

这是一次冒险之旅。我和柯马凯商量着拟了一个日程表,行程涵盖华西坝、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红专西路小学、四圣祠、彭州白鹿顶、大邑县新场古镇……。我们的原则是活动尽量安排,届时视老人的身体状况决定取舍。

6月25日深夜,伊莎白和她的3个儿子以及照顾她的阿姨小琴和她家的挚友——环球英才交流大使联谊会秘书长傅涵女士一行6人顺利抵达成都,住进了华西坝钟楼旁的原华西协合大学校长楼。载满伊莎白童年记忆的旧居就在校长楼旁边。

这是一次纯私人的旅行,他们出发之前就定下了原则:不惊动官方,不麻烦任何人。在成都期间,由我和项目组的王晓梅老师各开一辆车随行。

伊莎白和柯马凯在华西校园内她家的旧居前

26号上午,华西坝附近的红专西路小学洋溢着节日的气氛,校门外的显示屏上滚动着醒目的欢迎语:“伊莎白奶奶,欢迎您回家。”柯马凯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妈妈走进学校,一位少先队员给身着白衬衫的伊莎白奶奶系上了红领巾。这是回家之旅的第一站,伊莎白异常激动,因为这是妈妈饶珍芳参与创办的学校。

伊莎白的父亲饶和美、母亲饶珍芳分别于1912年和1913年以教育传教士的身份来到成都。按规定,新到的人员必须先在语言学习班学习汉语。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使两颗年轻的心碰在了一起,他们相爱了。语言培训结束后他们结了婚。父亲饶和美到华西协合大学任教,后又担任华大教育系主任。按照教会要求,女传教士一旦结婚就将失去传教士身份,从而失去工作和报酬。婚后的饶珍芳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了教会工作以外的教育事业上。受著名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思想启发,1915年,饶珍芳参与创办了成都杜威学校(即今天的红专西路小学),后来又参与创办了成都盲聋哑学校(今成都特殊教育学校)和蒙特梭利幼儿园(今成都市第十一幼儿园)。

毕生从事教育的伊莎白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和人类的重要性,面对天真可爱的小学生们她深情寄语:“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我的母亲很久以前是这里的校长。我们家几代人都从事教育工作,因为教育是人类进步的基石。我祝愿你们在这里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接着伊莎白又问孩子们:“你们能告诉我,你们长大以后有多少人愿意当老师吗?”孩子们一下齐刷刷地举起了手。伊莎白老人非常欣慰。

按照行程,26号下午访问四圣祠街,这里有伊莎白一生都抹不开的童年记忆。这是父母来成都时最早的居所,1915年12月15日她降生在这里。建国后由于旧城改造,许多老房子都被拆除。所幸的是,伊莎白家的房子还未来得及拆掉,就被颇具慧眼和历史文化情怀的锦江区领导保护下来,如今已被列入历史文物保护建筑。

锦江区委书记陈历章早早地就等候在那里。由于老照片项目的关系,他在北京见过伊莎白,并与她的两个儿子成为朋友。历史总在关键时刻出现巧合。早在十年前陈历章书记还在大邑县任县长时,就将老照片项目引到大邑县,并在新场古镇拨出场地建立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将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呈现给广大观众。几年前,陈历章调任成都市锦江区委书记,巧的是这段历史的起源地四圣祠街属锦江区管辖。本来素无交集的两个地方竟因陈历章书记而扯上了关系。

四圣祠是一块不平凡之地,它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早在1892年,一批来自加拿大的医学传教士在此落脚,开办了中国西部第一家西医诊所,享誉中外的华西口腔医学也发源于此。

中国西部最早的西医医院

1913年1月,由地方政府补贴1500两黄金在四圣祠建成的四川红十字医院,后更名为“仁济男医院”(今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最早的牙医诊所设在四圣祠街这栋医院大楼的一个小房间里

伊莎白在四圣祠街的旧居前

老朋友相见(从左至右:柯马凯、陈历章书记、伊莎白)

伊莎白和儿子们在二医院门诊大楼前与医院领导合影留念

作者简介

向素珍,女,四川省外事办公室退休干部,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一次偶然机会认识了100多年前来华兴学行医的加拿大传教士后代,从此与这段历史结缘。感动于这些传教士对中国西部的无私奉献,与一群志同道合的志愿者成立了老照片项目小组。十多年来,项目组在有关部门和企业家支持下,在北京和成都举办了7次老照片展览和1次“中加友谊世纪情书法笔会”。2016年10月起,《加拿大人在中国》老照片在多伦多等地巡展。与大邑县和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分别组建了《百年历史影像馆》和《华西加拿大学校陈列馆》。编辑出版了《成都,我的家》大型图册。为了表彰项目组为中加友谊所作的贡献,2013年加拿大总督为项目组颁发了总督勋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向素珍(四川省外事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