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独家对话阿来|揭秘《文学的故乡》拍摄缘起:“我不演纪录片,你只需跟我走。”

来源: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发布时间:2020-07-21 19:02:20 浏览次数:584 【字体:

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一声清扬的钟鸣,广袤的草原从地平线处腾起耀眼的金光,风声呼啸时,传来阿来低沉浑厚的吟诵;他在天地间漫游,走向那道金光,直到旭日东升……今晚8点,《文学的故乡》纪录片第二集《阿来》亮相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篇恢弘壮阔的长镜头,无不令人震撼。

阿来 (肖姗姗  摄)

这一集,是导演张同道心中的一道光。

那么,于阿来而言呢?7月的午后,在同样炙热的蓉城阳光下,记者独家对话阿来,揭秘这部“最美”纪录片的诞生始末。

谈出来的合作

阿来带张同道出发

阿来不是一个乐意站在镜头前的人。近年来,有无数的纪录片向他发起过邀约,但最终接拍的不过二三。2016年,当张同道第一次找到他时,他没有答应,他让张同道先来一次,见一见。“来了之后,我和张同道谈了很久,内容很深入,他这个人是真诚的,但我更希望他的镜头同样真诚。”

谈,张同道谈了对《尘埃落定》的理解,“语言纯粹,有韵味,像诗歌一样。关于土司,阿来笔下那些深入人性的故事,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精神得到了极其壮观的体现。”张同道告诉阿来,他年轻时在四川大学求学时,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还以为那些文字出自一位年长的作者,后来才知道,那时的阿来,不过40岁。除了阿来的作品,他们还谈了杜甫、苏东坡。“我们去了杜甫草堂,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古典文学方面的积累还是有的,但面对阿来,我发现我的了解太有限了。”张同道如此感叹。

阿来 (肖姗姗 摄)

说起这一段儿,阿来笑了,他说:“确实,我给张同道说,杜甫写的那1400多首诗歌,我起码一大半都背得出来。”张同道反问:“那其他那些,为什么背不了呢?”阿来答:“你以为杜甫写的每首诗都很好嗦?”两人相视一笑。

阿来认为,进入一个作家的内心世界,就一定要围绕他的作品,“首先得理解我的作品,那样,接下来进行的一切才有价值。”这一点,文学博士张同道没有让他失望。“我们最终达成的默契就是,保证在这个过程中,一切的记录都是跟文学有关的。确定了这一点,那行,拍。”

在这之前,阿来对中国的很多纪录片持保留意见,也不是说太差,但他心里有自己的标准,“我不演纪录片!”阿来直言,关于这部记录片要拍什么,怎么拍,他和张同道都从未有过讨论。没有计划,没有台本,他从头至尾给张同道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跟我走。”张同道和他的团队,扛着设备,就跟着走了。“下一站去哪里?明天去哪里?我们要不要去那里?”张同道绝口不提,提了,阿来也未必回答。

忘却镜头的存在

《阿来》就是阿来

“感觉这是个很酷的过程啊,你在主导。”面对记者这样的感叹,阿来笑了,他说:“不是拍纪录片吗?我的生活就是那样,不是说为了拍一部纪录片,我把人给带进山里,爬一爬,带回老家,跳跳舞,不是那样的。”所以,要特别强调的是,《阿来》中,所有的行程,真真切切是阿来的日常。张同道最满意的那种状态——让文学回到现场,在阿来这里,没有摆拍。

“我很多时候,都不在家里,甚至写作都是在路上,行走中的那种感触是不同的。获得启发和有写作冲动,都是在别处。回家,只是为了休整、公务,然后读书。”数十年来,阿来用双脚,更用一颗赤子之心,走过了青藏高原几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大地,走过了家乡的梭磨河谷、大渡河流域、岷山深处与宽广辽远的若尔盖草原,走过了藏族英雄格萨尔的故乡与高原圣地拉萨……“我的生活、写作,都是深入自然的。”阿来直言,一个人,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使自己跟这个世界有更广阔更丰富的联系,“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知。”

阿来 (肖姗姗 摄)

纪录片中,阿来回到他少年时代极力逃离的故乡马塘,有激发最初诗歌冲动的梭磨河,改写命运的松岗水电站,青年时代调研的卓克基土司官寨,启迪《空山》的茂密山林,还有蕴含着文学密码的四姑娘山……一路走来,阿来根本就不把镜头放在心上,“很多时候,我都忘了张同道他们在拍,除了接受采访的时候,他们拍了什么,我至今一无所知。”一路上,阿来带着自己的相机,沿途随时随地拍摄植物花卉;高兴起来,他很自然地就放声唱起了故乡的民歌,片中有几处都萦绕着他的歌声;累了,饿了,他拿出干粮席地而坐,就在路边凑合一顿;在家过年,他和母亲说着说着就落泪了……更令张同道哭笑不得的是,在四姑娘山的时候,阿来自顾自地攀爬,根本不管摄制组跟不跟得上,“我们组的年轻小伙子都累得不行,一抬头,这人不见了,赶紧把无人机飞起来,让机器拍他去。”

故乡的人真情入镜

阿来肯定这个故事讲得好

如果说,阿来的大美故乡阿坝,是自然赐予观众的礼物,那么,片中还有很多诗意的美景,则是阿来和故乡的亲人,联手制造的惊喜。阿来去到卓克基土司官寨,推开古老的寨门,院子里传来古老的锅庄舞曲,热情洋溢、身着盛装的男女老少围成圈,跳着舞。“他们并不知道有中央电视台来拍我,就是我每次回家,只要去到那里,老乡们就会组织起来欢迎我。”阿来情不自禁,与老乡们牵起手,载歌载舞。

站在一旁的张同道,被眼前的气氛感染着。他靠近阿来,说:“能不能找个藏族美女和帅哥,在二楼上去走一走?”人群中,一位高大威猛的藏族汉子立马说,“我来,我来,我是阿来老师的学生。”阿来上下打量一番,藏族汉子使劲儿介绍:“阿来老师,你当年教过我,真的。”阿来笑了笑,他其实已经想不起人家儿时的模样。之后,藏族汉子和一位藏族姑娘上楼了,又下楼了,阿来没有去过问张同道要干什么,他又自个儿上楼了,走到二楼,穿过走廊,那是他走过无数回的路,只是这次,有位藏族姑娘在凭栏远眺;他后来又下楼了,蓦然回首,发现藏族汉子站在二楼上,对他四目相对。“我很快就明白张同道是什么意思了,他就是想表达《尘埃落定》的意境嘛,比较虚幻的那种感觉。”阿来恍然大悟之后,和张同道仍然心照不宣,至今,彼此都没有就这个镜头有过交谈。

阿来 (肖姗姗 摄)

阿来始终坚持认为,文学,最重要的是讲述方式。纪录片,同理。所以,张同道的这个镜头,他虽然没看过,但内心是肯定的,“纪录片,那也是要靠镜头语言。所有的艺术,最终的目的,都是讲一个故事,我觉得,张同道应该讲出来了。”因为认同,所以开怀,在巴郎山海拔4300米的山坡上,阿来突然透露了一个秘密:一部以植物猎人为题材的小说即将开始,这次旅行他正在体验小说里的角色。那一刻,张同道的脑海徐徐展开一幅画面,于是,升华出了令观众们为之震撼的“攀登”主题——阿来不断攀越文学之山,抵达内心深处的巅峰。

阿来 (阿来供图)

《阿来》经典语录

我没有构思过《尘埃落定》,我就想起一个很好的场景,有时候就想起很好的一句话说,这样作为一个开头,我就往下写。我觉得不用刻意安排,我说我最多像一个话剧的导演都说不上,我觉得我可能有一点像话剧的美工师,我搭了个舞台,这就是这个小说的空间,右边有一扇门,谁推门进来我都不知道,但是他一旦进来,就是在我给你规定好的这个空间当中,行动,说话,思想,欢乐,痛苦,一旦他们推门进来,他们就自己认识,他们就自己发生关系,他们就自己发生冲突,然后变成一台戏剧。

我对故乡,我曾经很不爱,现在有点爱。我不想美化它,我也不想丑化它,我所有的书写都想还它一个本来的面目,其实故乡也是我们自己的一个投影,写故乡也是写自己。

小说就是一个探索可能性的过程,人是有很多可能性的,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你只能做一个选择,只有在小说里,我们可以活成各种各样的自己。

我并不认为必须回到我老家,我出生的那个村子它才是我的故乡,当我们日渐扩大的时候,我会把故乡放大,我现在可以说,整个川西北高原,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乡。

我觉得我对于故乡的爱,不是盲目说爱或者不爱,我按照它本来真正的面目,去认知它,书写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认识自己故乡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成了我的信仰。

(动图来源央视纪录)

来源: 川报观察记者 肖姗姗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