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四川人物>详细内容

【人物】罗髫渔:革命疆场驰战马 功成杏坛执教鞭

作者:刘大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11 21:27:06 浏览次数:514 【字体:

罗髫渔

革命疆场驰战马 功成杏坛执教鞭

刘大如

他,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他,曾任黄埔军校少校政治教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的十一军担任政治部主任;他,长期在上海、香港、四川做地下工作,解放前夕,曾组织地下武装,策反国民党军队。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功成不居,淡于利禄,婉拒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长之职,选择做一名普通教师,先后在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担任历史系、文学系教授。他,就是学识渊博、著译宏富,且曾叱咤风云、驰马疆场的罗髫渔同志。

1902年,罗髫渔出生于四川兴文县古宋镇一个穷苦家庭,靠父亲做挂面为生。他幼年聪颖,很受老师喜爱。读到小学五年级,终因家境困难而辍学,到一家钱庄去当学徒,后得到老师、同学和亲友的资助、举荐,才得以在南充顺庆中学就读。1921年,他离开四川,随几位同学浪迹武汉、南京、上海,一面工作,一面学习,不管多么艰苦,从不荒废学业。

1924年,因学习成绩优秀,他得到四川地方政府的奖学金,转入上海大学学习,开始人生的一次飞跃。

上海大学是当时著名的革命学府。孙中山先生派于右任当校长后,聘请邓中夏担任校务长,实际主持工作。邓中夏励行改革,增设新课程,延聘瞿秋白、蔡和森、恽代英、任弼时、肖楚女、陈望道、张秋人、蒋光慈等任教,声誉日隆,萃萃学子,慕名而来。

在这里,罗髫渔不仅从课堂上,而且从《响导》《中国青年》《民国日报》等革命报刊上,开始学习革命道理,知道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饱尝过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他,开始懂得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痛苦和不幸,为什么外国人和军阀可以横行不法,国家和个人的出路又何在?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业在班里名列前茅,是校里的高才生,思想上也有了突飞猛进。

1924年11月,孙中山先生北上去召开国民会议,路过上海,上海租界当局扬言,禁止孙中山登岸和停留。恽代英率领学生联合工人、市民结队到黄埔滩十六铺码头欢迎,罗髫渔和几位同学负责维持队伍秩序。

1925年5月中旬,日资纱厂的工人在共产党员顾正红的率领下罢工,要求改善待遇、增加工资,后顾正红惨遭杀害。工人、学生纷纷集会抗议,并决定5月30日在全市宣传游行。当天上午,罗髫渔参加南方大学的宣传小队,沿路散发传单,在虹口小菜场,他和同学共6人被巡捕抓到巡捕房,一阵拳打脚踢后被撵了出去。当赶到南京路与上海大学的学生会合时已是下午3点。此时,枪声四起,他的同学、同乡好友何秉彝在演讲时和其他几十人中枪倒地。混乱中,他和其他同学将中枪的何秉彝等3位学生送往医院抢救,都不及救治而身亡。

当晚,上海学生联合会成立,决定全体罢课,扩大宣传,募捐救济殉难者和受伤、被捕的工人、市民、学生。5月31日,罗髫渔参加南京路小队,向各商家宣传,号召罢市。下午,又到上海总商会与副会长方椒伯谈判。上海总商会迫于群众压力,晚上8点才下达罢市的命令。从此,他全身心投入群众运动,常驻在上海学联,一起工作的有陆定一等。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位思想进步、端庄大方的女中学生谭勤先(乐华),3年后终于结成伉俪,共同战斗和生活了60年。在南昌起义纪念墙上,刻着参加起义的1042名人员名单(南昌起义时共有2万多人参加,找到姓名的只有这些),夫妇二人赫然在目。参加南昌起义人员中,仅有3对结为革命伴侣,他们就是其中一对。

通过“五卅”运动的积极参与,罗髫渔提出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C·Y)的申请,还没等到批准,就接到组织安排护送烈士何秉彝同学灵柩回四川彭县的任务。护灵完毕,他回到古宋,见家乡依然贫困如故,于是散发从上海带回的宣传单和图片,向乡亲们讲五卅惨案的真相,宣传国共合作,还把少年时的同学卢仲昉、温鹤元、刘彦承、刘真儒等组成学习小组,讨论时局。不久,当局认为他是赤化分子,为防不测,爱才的教育局长童君实把1926年的奖学金100元提前发给罗髫渔,要他赶快离开古宋。他在家乡组织起来的这批青年,不久就和吴玉章同志联系,走上进步的道路。

回上海的罗髫渔继续自己的学业。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广州急需大批干部,团组织要他去广州工作,他放下尚未完成的学业,于1926年9月前往广州。广东区委书记陈延年和组织部长木青亲自找他谈话,因很多同志随军北伐,后方空虚,要他去广东省立第一中学工作,去那里建立党小组,加强党的工作,区委已决定将他转为共产党员。在陈延年主持下,罗髫渔等在毛泽东主持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内举行了入党仪式。在省立一中,他工作很有起色,右派势力纠集社会流氓冲进学校捆绑殴打进步学生,学校开除了几名肇事学生。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出面干预,为右派学生恢复学籍,并且驱逐罗髫渔等共产党员离校。不久,他被派去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

经组织安排,罗髫渔等隐蔽共产党员身份,并参加国民党,他被分配在宣传科,担任少校教官。当时的政治教官中有恽代英、肖楚女、张秋人、韩麟符、毛泽覃、阳翰笙、饶乃杰等人,好几位都是上海大学的老师和同学。肖楚女是他老师,年长十几岁,是名满全国的理论家、大学者,学问渊博,文笔犀利。罗髫渔与他为邻,非常尊敬并常向他请教学问,在生活上照顾他,工作上为他代做一些事。肖楚女因太劳累而致病,罗髫渔等力劝他住院治疗。“四·一二”政变发生后,肖楚女竟在医院被绑去遭杀害。肖楚女生前非常赞赏罗髫渔的书法,罗髫渔曾自撰一联书赠,挂在老师房间内:一身浩然正气,满腹锦绣文章。

上海“四·一二”政变,党组织预料黄埔方面随时会出事,孙炳文、熊雄等已暴露的共产党员撤离,因罗髫渔未暴露,安排他殿后救急,留下船票和撤往武汉时接上关系的邮票。他圆满完成任务后,广州已处于白色恐怖之中,几历险境,逃过盘查,经湖南于1927年5月初到武汉,到总政治部报到,交了邮票凭信,接上关系,分配到十六军政治部作中校宣传科长;后又调到前敌军委,到负责地方党政工作的黄锦辉手下;北伐军收复河南全省,以党的特派员身份去确山,后又调张发奎部第11军任宣传科长。在郑州时,他在城内一家旧书店里意外找到一批旧书,爱书成癖的他,工作之余展卷阅读,行军时也带着这些沉重的书籍。

北伐回师武汉时,武汉的形势也日趋紧张。在武汉召开东征誓师大会,罗髫渔被指定起草宣传大纲。誓师大会上汪精卫发表演说时,掏出宣传大纲说:“这个大纲,只强调三大政策,却不强调总理的三民主义,是对国共合作的破坏。”反共嘴脸已露端倪。1927年7月,第四方面军开往江西,前敌军委(书记是聂荣臻)派他任11军政治部主任兼上校秘书,而方面军的政治部主任是郭沫若。从此,他就在聂荣臻、郭沫若领导下工作,从八一南昌起义,直到起义军南征失败。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南征,9月初进入福建汀州。9月中旬在上杭朱德住所,周恩来召开了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出席的是各军师的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其中有恽代英、聂荣臻、陈毅、郭沫若、徐特立、高语罕、贺昌、陈兴霖、李硕勋、阳翰笙、李一氓、罗髫渔、梅龚彬等人。会议决定改组总政治部,郭沫若仍担任主任,阳翰笙为总政秘书长,贺昌为总政宣传处长,罗髫渔为总政组织处长。会后,聂荣臻要求仍将罗髫渔调回11军任政治部主任。

此时,罗髫渔得之郑州、危急时舍不得扔掉的一藤箱书籍,随大军而搬徙,成了行军途中干部们的精神粮仓。其中有《共产主义A、B、C》一类小册子,《中国青年》等旧期刊,现代散文和小说,又有《庄子》《史汉精华》《唐宋诗醇》《孙子兵法》《古文辞类篆》《曾国藩家书》等石印本古籍。郭沫若借去《孙子兵法》,戏谑地宣称从此要弃文习武,刻苦研究兵法。叶挺军长则称赞它是小小的马上图书馆。

10月3日,行经流沙召开干部会议。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聂荣臻以及从潮汕撤出的机关领导人员全都与会。周恩来抱病主持,宣布大部队留在海陆丰,领导机关的文职人员撤往香港。会议刚刚结束,前方山头已出现敌军,情况危急,分散突围。罗髫渔紧随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共100多人,还有一排士兵保护。周恩来病情甚重,茶饭不进,只能用滑竿抬着走。夜间,忽有一支地主武装来袭,首长和大队立即离开险地, 罗髫渔和一位李姓副排长率22名持枪人员断后抵抗。战斗两个小时,打退地主武装的进攻,再追赶大队人马,却没赶上。从此, 罗髫渔和日夕相处的11军军部首长叶挺、聂荣臻分离开了。

第二天,罗髫渔在一处乡场找到正在收容失散同志的彭湃,知道周恩来等已脱险,并在彭湃安排下去了香港。

到香港不久,罗髫渔即回上海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先后任沪中区组织委员、中央交通员、“蜀道通讯社”总编、“青年学社”党团书记、上海印刷总工会党团书记等职。1931年被捕入狱,先后关押在上海卢湾巡捕房、马期南路监狱和安徽芜湖、安庆监狱。在狱中他经受严峻考验,坚贞不屈,英勇地和敌人作斗争,直到1935年2月方得出狱,度过将近4年的铁窗生涯。

罗髫渔在狱中和出狱后,从事写作、翻译,撰有《世界文化史讲话》(署名陈和山),译有《德国史》等书。出狱后转至香港任《天文台政治评论报》主编。1937年经南方局工委恢复组织关系,在香港从事左翼文化和抗日统战工作。

1938年2月,罗髫渔经党组织派遣到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从事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任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兼少将设计委员。

以下两幅照片,一幅是为郭沫若50岁祝寿,另二幅是第三厅工作人员签名照,基本全是文艺界名人。

周恩来签名左侧陈和山即罗髫渔

1945年,罗髫渔受遣回川任四川大学教授,从事地下工作。1949年9月参加组织中共四川省临时工作委员会,任书记,积极从事军事策反工作,为成都的和平解放作出重大贡献。原地下党负责人胡春浦在从“群生公司”到“大有字号”的文章中说到,按照董老和张有渔的指示,胡春浦返回成都并和罗髫渔、田一平3人组成工作小组……1946年底,胡春浦将“群生公司”更名为“大有字号”。“大有字号”在其主持下积极开展党的工作,成为中共南方局在四川的统战、情报、经济以及协助配合地方党组织工作(主要是情报和地方武装斗争)等工作的重要联络点,为支持和协助四川地方党组织的工作、迎接四川的解放作出特殊的贡献……“大有字号”成为党的干部和进步人士联络的重要“据点”之一。川东特委领导蒲华辅、华健;南方局直接领导的罗髫渔、田一平等同志常在“大有字号”开会,制定重大行动计划。一段时间里,到“大有字号”联系工作、接受任务的同志往来不绝……“在国共谈判破裂,当时的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等撤退后,罗髫渔同志组建四川临时工委,任书记,对成都和平解放起了重要作用”。胡春浦又于1947年秋与罗髫渔筹建了川大印刷厂。当时四川大学出钱收购了原《民众时报》印刷设备,交给在川大任出版处处长的罗髫渔同志印刷教材,罗髫渔又将设备交胡春浦管理。于是,“大有字号”派职员周臻(党员)等人到川大,筹建川大印刷厂。川大印刷厂1947年8月投产,成为“大有字号”党组织领导的又一个新的工作据点和经费来源。

新中国成立后,罗髫渔任四川大学校管委会副主任、川西行政公署委员兼新闻出版处处长、西南区中苏友好协会总干事。1953年4月,调北京中苏友好协会任副秘书长。1958年,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授,先后担任党委委员、《教学与研究》总编、中国语言文学系第二主任、清史研究小组副组长等职务。“文化大革命”期间,遭残酷迫害,但始终坚持原则,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教育部批准成立清史研究所,罗髫渔出任第一任所长、名誉所长。1982年离休,仍带病坚持工作,关心中国人民大学的健康发展和清史研究事业。他是全国政协第四、五、六届委员。

罗髫渔既是曾经驰骋沙场的老革命,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诗人。他的史学著作《世界文化史讲话》,新中国成立前曾再版8次之多,新中国成立后也出过第九版。他通晓外文,曾翻译过《世界近代史》《德国近代史》《国际工人运动》等,因译著均用笔名,故知者不多。他国学功底深厚,擅长古典诗词,还写得一手好字,最早挂在张自忠路3号大门的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牌子,就是他的手笔。至今,网上还拍卖他的书信、条幅等墨宝。

他的主要论著有:

《世界文化史讲话》,上海光明书局1947年出版;

《纪念李硕勋烈士诞辰一百周年文集》,南海出版社,2002年,收录罗髫渔“在‘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中李硕勋同志”一文;

《龙门阵》1981年第4辑:“我忆辛亥保路运动”;

《诗刊》1958年2期:“‘毛泽东诗词十八首讲解’评介”;

《诗刊》1957年9期:纪事诗4首;

《北京文艺》1957年6期:一九五八年除夕前三日述事诗2首;

《北京文艺》1957年26期:狱中吟;

《四川经济》1946年1期:四川农村经济与复员问题;

《文选》1946年2期:贺茅盾寿诗。

在兴文,罗髫渔1944年返乡时作过诗2首,今录于后:

南天雅集之一

一叶帆张任驶收,三年重挹宋江秋;

亲朋厚我常招饮,烽火催人未可留。

浴血哀兵怀北路,餐风铁马忆南州。

新晴正喜茱萸好,又见云生郭外愁。

北门雅集即景

多谢骚坛众教官,纷投珠玉覆砖盘;

抒情自爱青莲逸,拨乱还尊老杜酸。

梦绕两湖驰八桂,心怀九曲望三韩;

有怀掷笔师忠悫,莫向新亭泪暗弹。

另有一首乃于1981年7月1日应家乡书画展所书条幅:

北伐东征士气扬,红旗高举下南昌。

从今奠定千秋业,八一周公好主张。

1988年1月30日,罗髫渔在北京逝世。《人民日报》于2月14日发了讣告,是对罗髫渔同志一生的评价,也是本文的结尾:

新华社北京2月13日电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教育家罗髫渔同志,因病于1988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罗髫渔四川古宋人。1919年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开始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被派至广州黄埔军校作政治教官。1927年春,罗髫渔投身北伐战争,同年8月,参加了南昌“八一”起义,曾任总政治部组织处长、十一军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大革命失败后,罗髫渔同志长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全国解放后,罗髫渔同志历任四川大学校管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并接连被选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罗髫渔同志是我党早期的老党员,他几十年如一日,谦虚谨慎,光明磊落,作风正派,不谋私利,艰苦朴素,具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按照罗髫渔同志的遗愿,他的丧事从简进行,不开追悼会,也不进行告别仪式。

作者简介

刘大如,退休干部,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兴文县作家协会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代表。196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章,先后在国内数十家报刊发表作品近百篇。出版有《石海洞乡》(合著,1983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出版)、纪实文学《大山的呼唤》(2011年)、长篇小说《不灭的山魂》(2015年)。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大如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