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2-11-29 23:57:12

改革先锋:王永民 尼玛顿珠 戴明盟

作者:盖博铭 张宸 索朗德吉 张文杰 朱晋荣 吴登峰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9-01-01 15:01:00 浏览次数:2157 【字体:

王永民:推动汉字信息化的“当代毕昇”

王永民在专家审议会上介绍“五笔数码”技术(新华社记者 王呈选 摄)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出现这样一项技术,只用“字母键盘”就可准确高效地输入成千上万个汉字。推动汉字信息化的“王码五笔字型”发明者叫王永民。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这位“当代毕昇”被授予“改革先锋”荣誉称号。

  进入信息化时代,记录、传播甚至是分析信息,逐渐被“字母键盘”取代,但博大精深的汉字与字母输入方法难以兼容,使我国信息处理严重落后于西方国家。

  为此,王永民创立了“形码设计三原理及数学模型”和“汉字字根周期表”,并据此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成为在世界上占主要地位的汉字输入法,开辟了计算机时代汉字应用的新纪元。

  1983年春节前,王永民完成了使用英文原装键盘36键汉字编码方案的上机试验。很快,他获悉,台湾已经有了更先进的26键“仓颉码”输入方案,他的方案白费了功夫。

  王永民没有气馁,更没放弃。在寒冬的小旅馆里,经反复试验,他终于发明了一种叫“末笔字型识别码”的奇妙方法:把36键方案升级为25键方案,完成了世界上汉字输入技术的“登顶一跳”。

  多年来,一个个中国专家学者为实现汉字信息化付出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院士支秉彝发明了我国第一个用26个英文字母键“形音结合”地为汉字编取代码的技术方案;北京大学教授王竹溪选取了56个新部首,把成千上万个汉字“拆解”成“新部首”的序列……王永民,则成为“王码五笔字型”的代表人物。

  王永民表示,“洋键盘”上的螺丝钉一个都不动,装上软件,就变成中国人高效实用的汉字“盲打”键盘,这是中国人为了文化传承勇于创新奋斗的结果。

  年过7旬的王永民还将继续创新“王码五笔字型”,将用趣味动漫的方式标识键位,届时,人们无需生背字根和拆解汉字,便可学会五笔字型输入法,使得“形码”更容易普及,更有利于汉字文化的传承。

(盖博铭)



尼玛顿珠:西藏牧区改革的“排头兵”


2018年12月22日,尼玛顿珠在拉萨接受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 张宸 摄)

 “牧业改革3年,群众收入翻番,全村整体脱贫。”说到村里的变化,54岁的尼玛顿珠脸上挂着笑意。

  尼玛顿珠是西藏阿里地区改则县物玛乡抢古村党支部书记。从小在村里长大的他,对过去的苦日子记忆犹新:村里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自然条件恶劣;群众受教育程度低、劳动技能差,日复一日靠放牧维持生计。

  在上级部门帮助下,2015年底,尼玛顿珠与村民商议确定了牧业改革方案:成立合作社,根据草场载畜量确定牲畜总数量,统一安排劳动力生产,从放牧中解脱出来的村民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改革后,抢古村引入了产毛量和产奶量更高的牛羊品种,牲畜出栏数量和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为解决畜产品销售渠道问题,合作社统一收购村内的酥油、奶渣、酸奶、羊毛等畜产品,安排有文化的人与县里公司对接统一销售。

  改革后,许多村民从牧场中解放了出来,尼玛顿珠组织村内的富余劳动力组建了施工队,办起了农机修理厂、茶馆和商店,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2017年,合作社收入近380万元,人均纯收入近1.5万元,全村脱贫。

  为让群众就业渠道更广,尼玛顿珠鼓励村里的年轻人学习使用挖掘机等设备。村民那玛到内地学习,回来后不仅熟练掌握了常用机械,还带了几个徒弟,村民掌握技能后,致富热情越来越高。

  考虑到教育是从根本上斩断贫困的重要手段,尼玛顿珠和村民们商议,拿出一定的收入给学生分红,鼓励群众将孩子送到学校,目前村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此外,村内的孤寡老人和无劳动力者,每年也都能享受到一定分红,生活质量明显提升。

  “我们赶上了时代发展的机遇。”尼玛顿珠深有感触,“以前村民出去只能走土路,现在油路修到了家门口;以前年轻人想学技术没门路,现在政府出钱帮助培训技能。这是我们改革能成功的基础。”

  “作为书记,我有责任带领大家富起来。”尼玛顿珠说。

(张宸 索朗德吉)


戴明盟:航母战斗机英雄试飞员


2015年9月22日,戴明盟在塔台上指挥飞行训练(新华社发)

“成为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是我今生最大的荣耀。走向深蓝大洋,是我毕生的梦想。”戴明盟说。

  2006年9月,海军开始选拔首批航母舰载战斗机试飞员。戴明盟作为海军最先改装三代机的飞行员,进入选拔小组的视线。

  “试飞舰载战斗机,是国家和民族的大事,是人民海军的使命召唤。”戴明盟说。

  6年的试验试飞过程中,戴明盟第一个执行极限偏心偏航阻拦试验,第一个执行飞行阻拦着陆试验,第一个滑跃起飞,第一个寻舰绕舰、触舰复飞,完成科研试飞400多架次,进近飞行2000多架次,绕舰飞行100多架次。

  几千次的训练,只为那一次的飞翔。

  2012年11月23日,渤海湾雪霁初晴。一架黄色涂装、编号为552的歼-15舰载战斗机在海军某机场蓄势待发,轰鸣声响彻云霄。

  戴明盟第一个驾机升空,向渤海湾某海域的辽宁舰飞去。

  绕舰转弯,放起落架,放下尾钩,戴明盟娴熟地操纵着战机,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瞄准甲板跑道……9时08分,随着“嘭”的一声,战机尾钩牢牢地挂住了阻拦索,稳稳地停在了辽宁舰甲板上。

  戴明盟用一道完美的弧线,划出了中国海军的“航母时代”。

  随着航母事业的深入发展,戴明盟认识到舰载战斗机飞行员培养迫在眉睫。

  为尽快探索形成一套舰载机飞行员培养模式,从理论改装到模拟飞行,从制定组训流程到编写训练大纲,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戴明盟带领团队一点点向前摸索。

  短短半年时间,他们就先后完成了飞行员编队、低空等课目训练、飞机改装、歼-15特技等课目,大大缩短了舰载机飞行员培养训练周期。

  “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他们将从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手中接过接力棒,把中国舰载飞行事业推向新的巅峰!”戴明盟信心满满。

  (张文杰 朱晋荣 吴登峰)


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28日)


作者:盖博铭 张宸  索朗德吉 张文杰 朱晋荣 吴登峰

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