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魏晋史学家陈寿—— 一部《三国志》让他与司马迁齐名

作者:吴晓铃 来源:20200616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6-16 09:55:40 浏览次数: 【字体:

陈寿

一生著述颇丰,写书250余卷,耗十年之功完成《三国志》

有傲骨无媚骨,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

陈寿是谁?刚评出的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中,不少人对他颇为陌生。但只要说到《三国志》的作者,估计不少人就会恍然大悟。这位来自今南充市的魏晋史学家在屡遭打压之际,仍出于匡君正世的责任和使命,秉笔直书,以纪传体断代史的方式,记载了三国历史的风云变幻;更以其会通古今的才识,留下了对历史发展大势的诸多思考。

言及陈寿,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大加赞赏,“一部《三国志》让陈寿与司马迁、班固齐名。他身上凝聚的勇于创新、不事权贵等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浩然正气与风骨,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本报记者 吴晓铃

才高识远

《三国志》让他“并迁双固”

在南充陈寿纪念馆,正门匾额上的“并迁双固”四个大字,表示陈寿的史学成就与司马迁、班固比肩。

何一民说,陈寿少时好学,曾拜同郡学者、著名儒学家和史学家谯周为师。同时,蜀地自汉代以来,史学昌盛。在这种氛围下,陈寿一生著述颇丰,写书250余卷。其中,就包括耗十年之功完成的《三国志》。在这部65卷的著作中,陈寿以纪传体、断代史体例,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三国历史人物形象。

“他描写的历史人物虽不如《史记》和《汉书》中的那么生动传神,但简约爽洁、无繁冗芜杂之弊。在史料选择上,陈寿也能择取最重要者。可谓,文简而事丰。”何一民说。

陈寿对历史的见识,也体现在著《三国志》时对形势观、人谋观、史体观的整体把握上。何一民认为,陈寿比较重视客观形势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同时也重视人谋对形势的主导作用。他还能把形势和人谋之间交互投射所演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用最反映客观实际的史体撰写出来。

陈寿对天下大势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令人称道。现在,很多经常使用的成语就出自《三国志》。

翻开《三国志》,精华语句不胜枚举。谈谋略,陈寿写“事留变生,后机祸至”。这就是后世常说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谈领导的素质,他总结为“权不失机,功在速捷”,认为领导的大忌就是临机而不决,要采取正确谋略速捷以成事。谈不懂权衡利弊,他总结为“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讲人品,陈寿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王册诸葛邓钟传》中写道,“君子之行,皆积小以成高大。”意在提醒高尚的人格和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要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等,更是百代流传。

为人质直

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

作为修史之人,陈寿具备了应有的史德、史才和史识。

何一民认为,“陈寿一生为人质直,有傲骨而无媚骨。在蜀汉时期宦官黄皓专权,不少大臣皆屈意附之,他却‘独不为之屈’,哪怕因此贬官。”而陈寿著述《三国志》,其目的也是希望能够以史匡扶君主。在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下,他才“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期待最终“有益风化”。

著述《三国志》,陈寿也秉笔公正、取材严谨。“比如关于刘备‘三顾茅庐’的记载,在当时曾有诸葛亮主动求见刘备一说。但陈寿根据诸葛亮《出师表》,确证是刘备主动请诸葛亮出山。”

不仅如此。陈寿之父曾在蜀汉时被诸葛亮处以凳刑,但陈寿著史时将个人恩怨置于脑后,真实记述和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生前治蜀的事迹,成为摒弃前嫌的史德最高体现。

何一民说,正因为陈寿德才、见识兼备,《三国志》问世后就受到好评。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写作《魏书》,但看到《三国志》后,他认为已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于是自毁其书。《三国志》还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一起,被称为前四史。

对于《三国志》“文采不足”这一说法,何一民认为,这其实皆因司马迁时代文史不分。“到了魏晋时期,史学已经开始独立发展,与文学分道扬镳。因此,《三国志》并不以文采见长,而是力求朴实。这恰是文史分野的标志。”

而今,千百年的历史见证:陈寿的努力没有白费——一部《三国志》,不仅成为了解和研究三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信史,也成为今人为人处事甚至治国理政的智慧源泉。

人物名片

陈寿(公元233年—公元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著名史学家,与司马迁、班固齐名,史称“并迁双固”。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侍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在《三国志》里,陈寿以人物传记的方式记载了蜀汉“必以人为本”“弘毅宽厚”“赏罚必信”的治国理念和蜀地儒学、经学及其师承流变的情形,对巴蜀历史文化和蜀学、经学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阅读

陈寿著《三国志》多有曲笔吗?

□本报记者 吴晓铃

陈寿《三国志》永载史册。但后人也认为他在书中多有曲笔,并且“挟私报怨”,不算良史之才。真相的确如此吗?

《三国志》被指曲笔回护曹魏,皆因全书以曹魏为正统。《魏志》列在全书之首,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书中都记曹魏的年号。对于东吴,陈寿只称孙权为主,对孙亮等称名。

在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何一民看来,这些并非曲笔。他表示,晋是承袭曹魏而有天下的。身为晋人,陈寿著书当然尊奉曹魏为正统。故于魏、晋革易之处,陈寿不得不多所回护。即使如此,陈寿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三国”,等于承认了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已经承担了很大的政治风险。作为一个学者,陈寿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考虑到特定的历史环境、处于改朝换代之际的修史者顾忌更多等实际背景,我们可以理解。此外,除了涉及魏晋易代的敏感问题与当权人物外,陈寿的叙写仍翔实可信。因此,后代史家称其“位望不充其才”,纯系枉加。

对陈寿挟私报怨的指责,主要是说他向曹操谋士丁仪的儿子乞米不得,因此不给丁氏兄弟立传等等。何一民说,这些指责其实毫无依据,也早已为历代史家澄清。这般说法,实乃以讹传讹。

来源: 20200616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