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 杨小平

作者:杨小平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04 14:46:04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史学家陈寿争议问题考辨

杨小平

陈寿(233—297),字承祚,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巴西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市)人。中国著名史学家,史称“并迁双固”,常璩《华阳国志》一文,称陈寿“庶子考古,迁、固齐名”。刘勰《文心雕龙·史传》也称“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张比之于迁、固,非妄誉也”。房玄龄等《晋书》认为“可以继明先典者,陈寿得之乎!”《隋书》记载说“《益部耆旧传》十四卷,陈长寿撰”,其中“陈长寿”应当是“陈寿”之讹误。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错误地把陈寿的字“承祚”写成“延祚”。王心湛注释隋末王通《文中子》也错误地说陈寿“字永祚”。由此可见,陈寿的字被历代弄错的并不少。更滑稽的是,某互联网企业刊发《陈寿廉政故事:“三不喜”》一文,将西晋的陈寿与明代的陈寿混为一谈,文字介绍是明代的陈寿,配图却是南充万卷楼的塑像。明代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某网站文章《廉洁故事:陈寿“三不喜”》甚至直接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人”,错误地将明代陈寿当成西晋陈寿。

南充市西山万卷楼

陈寿编纂《三国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为著名的纪传体史学名著,首创国别体正史,成为后世《三国演义》、三国文化的底蕴所在;编纂《益部耆旧传》10篇,为巴蜀地方志的创建先驱之一,保存了巴蜀历史文化。陈寿《益部耆旧传》虽然亡佚,但保存在其他书籍中,该书记载了不少人物和史实,如落下闳的字、籍贯等都是该书提出,为后人研究人物提供了重要参考。

南充市西山陈寿著三国志塑像

陈寿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四川史学家,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影响深远,以文笔简炼、春秋笔法著称,得到时人称赞,受到后人推崇,被评为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之一。 

陈寿籍贯争议

《华阳国志》《晋书》都明确写明陈寿是巴西安汉人,陈寿在《三国志》也署名为巴西安汉人。巴西郡安汉县,就是今天的四川省南充市。安汉县系西汉刘邦因纪念舍身救主的忠义爱将纪信而分阆中设置,东汉、三国、晋都没有改变。安汉治所在今四川省南充市舞凤乡清泉坝五里店。安汉县辖今南充、西充、蓬安、岳池、武胜、广安。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说“陈寿故宅,在南充县郭内”,进一步将陈寿的居所落实到了南充县城之内。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也记载“陈寿故宅在南充县内”。

刘敏先后发表《陈寿故里考辨》(《文化经济报》1994年4月30日)、《“陈寿故里”碑在广安城郊出土》(新浪博客2010年8月28日)、《〈陈寿故里碑〉与陈寿故里》(载《寻根》2013年第6期),对陈寿的籍贯提出异议。

刘先生根据1987年出土的清同治十二年(1873)立的陈寿故里碑和雍正时的族谱序,认为陈寿的籍贯在广安。现存广安区文管所的陈寿故里石碑长2米多,宽80厘米,厚10厘米,阴刻楷书,纵向排列成右行4行,共“同治癸酉夏/晋散骑常侍陈寿/宋宣和状元何涣/故里/广安州事姜凤仪”28字。碑文由清同治年间广安知州姜凤仪题记。

刘先生认为,广安出土的陈寿故里碑,绝非偶然,与西充的蜀汉纪信故里碑一样,均系清人所为,意在告知今人、传誉后世,此乃名人故里也。

陈寿故里碑为姜凤仪上任第二年所立,作为一个外籍官宦,不可能无故标榜所官之域,定有其充分的理由和证据。

人民网2009年11月18日也把陈寿列为广安人,卒年错写成298年,介绍为巴郡宕渠县人,也就是如今广安区人。根据就是1987年在广安区城区文庙沟出土陈寿故里碑。

蔡东洲《陈寿故里碑引发的两个问题》(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认为此碑确实是在安汉县境内发现的唯一与陈寿故里相关的碑石,但刻立时间是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夏天,所刻陈寿故里没有确凿的历史文献依据。立碑者姜凤仪系广安州知事。

据《广安州新志》卷4,“姜凤仪,安徽怀宁人,优廪生。同治十一年任,光绪元年去。”可知这位知州非进士出身,又无著述传世,学术水平不高,其立碑纯属增添地方文化底蕴之举,故此碑亦无学术价值,无法证明什么问题。

蔡先生对刘文提及的唯一文献依据也进行了批驳,雍正时编修的《广安游氏族谱》序写到:“广安人物之盛,为川北首屈一指。如纪信之诳楚存汉,纪通之铲吕安刘,张嶷、王平之武略,谯周、陈寿之文章,张庭坚之正言,安忠定之戡乱,阎缵、庞雄之大节,黎镶、石谷之理学。王氏祖孙忠言直谏,卓越一时;游氏父子相业事功,炳耀千古。”这段文字便是刘文证明陈寿是广安人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段文字中,纪信、纪通、庞雄3人的籍贯不明。

张嶷是南部人,王平是渠县人,谯周是西充人,阎缵、游仲鸿、游似都是南充人。只有张庭坚、安丙和王德完3人才是地道的广安人,其余多为川北地区人,可以说,这是在概括整个川北的历史人物,而不是广安一处的历史人物。这篇序言当然也就不能作为陈寿是广安人的证据。今天广安辖地的一些区域在魏晋时属于安汉县,但由于古人将陈寿故宅落实到南充县城之内,因而称陈寿为广安人就欠妥了。最后,蔡文认为,陈寿是南充人,不是广安人。这个结论正确无疑。总之,陈寿故里碑在广安城郊出土面世,并非新发现,无法据此怀疑陈寿是南充人。

陈寿父亲争议

陈寿的父亲历来争议不断,未见史籍有相关的准确记载,共有3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陈寿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蜀汉征西将军陈到。

陈到,字叔至,豫州汝南(今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人。他是三国刘备的白毦兵统领。白毦兵为“西方上兵”,见于丞相诸葛亮蜀汉建兴四年(226)的书信中。该信见于《太平御览》卷341,在《诸葛亮集》中题为《与兄瑾论白帝兵书》,多被世人误认为是诸葛亮给诸葛瑾的书信。1982年,田余庆《诸葛亮〈与瑾论白帝兵书〉辨误》(载《文史》第14辑),指出这是诸葛亮写给中都护李严的回信,点明白毦兵的性质是特种部队。

《三国志·蜀书·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记载:“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赞赵子龙、陈叔至。”陈叔至、征西都是指陈到,因为陈到字叔至、官至征西将军。建兴四年(226),诸葛亮准备北伐,征西将军陈到驻守永安。《三国志·蜀书·李严传》:“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华阳国志》卷7:“四年,永安都督李严还督江州,城巴郡大城。以征西将军汝南陈到督永安,封亭侯。”《华阳国志》卷1:“严还江州,征西将军汝南陈到为都督。到卒官,以征北大将军南阳宗预为都督。”建兴八年(230),陈到在永安任上逝世。而陈寿却是建兴十一年(233)出生的。陈到将军逝世时间与陈寿出生时间相差3年左右。如果两人是父子的话,明显违背常理。因此,陈寿之父是陈到的这种说法没有历史和文献依据,也不符合常理!

第二种说法认为陈寿之父是将军陈式。

陈式,生卒年不详,史书未有专传。陈式能率水军,也能统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三国志·魏书·徐晃传》:“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东汉建安二十三年(218),陈式受命以“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受到徐晃阻击,并未成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蜀汉章武二年(222),陈式与吴班作为先头部队阻击东吴进攻。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七年春,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遂克定二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建兴七年(229),陈式奉诸葛亮命,攻克武都、阴平2郡。

有人说陈式死于231年,不过历史与文献中并没有记载陈式被杀一事,具体卒年的判断更是无据。陈式为陈寿之父,史料并无记载。陈寿父亲在马谡被杀后受牵连受罚。陈式在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被委以重任,可见与前者有悖。古人讲究为长者讳,如果陈式是陈寿之父,陈寿就不可能在《三国志》里直书其名。

第三种说法认为陈寿的父亲是马谡参军。

《晋书·陈寿传》:“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髠,诸葛瞻又轻寿。”刘蔚《驳陈寿索米事兼论〈三国志〉史料价值》(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怀疑陈寿的父亲不是将军马谡的参军,而可能是马谡的军吏。马谡失街亭后,陈寿父也因此事而受株连,受到髡刑。陈寿在《三国志》中,对因卷入失街亭一战而受牵连的父亲只字未提。由于史书未有记载,难以判断说明名字。而陈寿之父究竟是谁,在没有历史和文献证据的情况下,还是存疑更稳妥。

传言说,陈寿的父亲于治西果山脚下修万卷楼,供少年时期陈寿学习。有人说陈寿著《三国志》于南充万卷楼,认为万卷楼是陈寿少年成长和晚年归隐之地。这些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我们认为,陈寿少年时在万卷楼这个地方读书有可能,晚年归隐万卷楼则不可能。万卷楼也并非陈寿著《三国志》之地。洛阳的陈寿旧居是陈寿在西晋京城的住所,是陈寿著《三国志》旧址。根据历史和文献,万卷楼也并非陈寿父亲所修。有人宣传说万卷楼始建于三国的建兴年间(222—237),我们也未能在典籍中找到根据。唐代在陈寿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建起万卷楼,来表示对陈寿的纪念。

南充市西山万卷楼

陈寿“索米作传”争议

《晋书·陈寿传》:“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或云”即有说,类似传言,并非史实。《艺文类聚·食物部》引东晋裴启《语林》:“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觅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关于陈寿索米的提法,只有北周的柳虬、唐朝的刘知几等少数史学家相信,而大多数史学家则认为这条史料不合事实,是假的。

柳虬字仲蟠,《北史》作仲盘,《周书》作仲蟠。河东解人。受《晋书》影响,上疏称“班固致受金之名,陈寿有求米之论。”(载《北史》卷64《柳虬传》)

刘知几《史通·曲笔》:“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4引周益公序(即周必大为萧常《续后汉书》所作《序》)云:“方且乞米于人,欲作佳传,私意如此,史笔可知矣。”又说陈寿“乞米作佳传,以私憾毁诸葛亮父子,难乎免物议矣”。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5批评说:“陈寿作《三国志》,与丁梁州索米,又因诸葛武侯尝黜其父,故传中言临敌制胜非其所长,世遂称为秽史。”

三国文化诞生和繁衍之地——荆州古城

不过,所谓陈寿乞米作传,乃后人将《晋书》断章取义,并非历史事实。《晋书》所言前明明有“或云”,传言之说,并不足信。柴德赓《史籍举要》:“自从《晋书》由陈寿索米之说,被周柳虬、唐刘知几、刘永济皆信其有;清代朱彝尊、杭世骏、王明生、钱大听皆辩其必无。”刘蔚《驳陈寿索米事兼论〈三国志〉史料价值》(载《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张烩《读史举正》将索米立史认为是史谬错误之一。”“张烩”当作“张熷”,不过,我们在张熷《读史举正》中并未找到这个判断。清朝朱彝尊《曝书亭集》、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潘眉《三国志考证》、赵翼《廿二史札记》等也对《晋书》所记进行了批评。

何焯曰:“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安得晋时犹有子在?觅米事诬。”(见卢弼《三国志集解》引)

《三国志集解》

朱彝尊《曝书亭集》卷59《陈寿论》说:“陈寿,良史也。世误信《晋书》之文,谓索米丁氏之子,不获,竟不与立传;又轻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以此讪寿。”他还以《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记录的史事,力证陈寿不曾索米丁氏。曹魏文士中,陈寿只为王粲、卫觊、刘廙、刘劭、傅嘏5人立传,《王粲传》后面有徐幹、陈琳、阮瑀、应瑒、刘桢附传,这些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是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学家。另外邯郸淳、繁钦、路粹、杨修、苟纬及丁仪、丁廙只是一笔带过。“建安七子”尚不能单独立传,丁仪、丁廙自然不足以让陈寿为之立传。如果丁仪、丁廙没有立传是求米不成,那么与其并列的文士难道也是类似的原因吗?所以“索米立传”一事不足信。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39《三国志一》:“《晋书》好引杂说,故多芜秽!”

《十七史商榷》

潘眉《三国志考证》卷5“诛丁仪丁廙”条说:“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晋史谓索米不得,不为立传,此最无识之言。”丁氏兄弟无功无劳,不得立传明矣。《晋书》所谓“索米立传”实为不实之词。缪钺《读史存稿》中的《陈寿与〈三国志〉》一文客观地指出陈寿并未索米作传。缪钺撰《三国志导读》(巴蜀书社1988年版)也否定陈寿索米作传。缪钺在《三国志选注·前言》中指出,陈寿修史态度公允、客观公正,并未索米作传。

陶懋炳撰《陈寿曲笔说辨诬》(载《史学史研究》1981年第3期)谓“丁仪之子不存,陈寿米将谁求?索米之说,不攻自倒,《晋书》多琐碎诡谬之说,赵翼曾经列举事实证明”。

虽然众多学者都否定陈寿索米作传,但方诗铭《曹操与‘白波贼’对东汉政权的争夺》(载《历史研究》1990年第4期)和《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仍坚持陈寿“索米作传说”。

杨耀坤《再辨陈寿“索米”说》(载《历史研究》1991年第l期),针对方氏前文用铁的史实提出尖锐反驳。杨文认为,“索米作传说”与陶懋炳《陈寿曲笔说辨诬》一文所引《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的记载相矛盾。既然丁氏之男口都被诛杀了,哪能还有二丁之子在西晋呢?故《晋书•陈寿传》也只能笼统模糊地说丁氏之子,指不出具体人名。杨文指出,丁冲是否立功、功绩多大、是否应封侯等问题,也都值得研讨。同时,丁冲醉死在建安初年,只应载《后汉书》。

刘琳译注《三国志选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指出陈寿处理史料慎重,记载史事一般据实直书,评价人物比较客观公正,陈寿索米作传的传说没有根据。

事实上,陈寿品行高尚,坚持操守,才导致多次被贬谪,索米作传本是子虚乌有之事,受《晋书》影响,至今仍有人相信,故再引众家观点,以正视听。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小平(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学院副院长,四川省陈寿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