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历史文化名人】王川: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31 11:14:00 浏览次数:2131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王川

李调元——百科全书式学者

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

《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

李调元(1734-1803),字羹堂,号雨村,四川绵州罗江(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区调元镇)人。清代文学家、诗人、戏曲理论家、藏书家。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李调元推动古代文献的整理与传承,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作出突出贡献。组织川剧伶班,着力扶持、大力推动川剧的兴起,融入对川菜、江南菜等饮食文化的独特见解,编纂了第一部川菜菜谱,为本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

百科全书式学者,最接地气的邻家阿哥,“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四川省罗江县,李调元一家可谓名声在外。清乾隆七年(1742),李父李化楠考中进士。而后,李调元与堂弟李骥元、李鼎元亦纷纷考入进士,且皆入翰林。

书香世家出生的李调元,自幼有神童之称。5岁熟读“四书”“五经”,7岁就能作诗:“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此诗一出,迅速传播开去,因而有“神童”之美誉。

长大后的李调元更是才华横溢。他擅长文章,工于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他文采卓绝,乾隆二十四年(1759)乡试,提学使认为其文奇绝,堪称第一。在彼时的四川文坛,李调元与遂宁张问陶、丹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此外,他懂诗词、懂戏曲、懂川菜,擅音韵、擅金石、擅书画。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王川院长、教授提到:“李调元博学多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巴蜀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在李调元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以川菜为例,李调元将父亲曾经在江南各处记录的烹饪资料加以整理,又将自己在北京、广东等地了解的烹饪手法融入其中,编写成一部讲饮食文化的《醒园录》。王川认为:“《醒园录》是第一本理论化川菜著作,李调元堪称‘川菜之父’。而且,李调元在书中谈论的不仅是饮食,还有饮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川剧同样体现了多元包容的特征。李调元29岁考上进士,进入仕途后,曾在北京、广东等地有过为官经历。他将所见所闻的北方戏剧加以改造,以川剧的形式在四川传播开去。回乡后,他醉心乡土文化,带着戏班子到成都、绵阳等地演出,得到老百姓诸多肯定。因此,李调元被称为“川剧之父”。

李调元回乡后还潜心治学。他曾在北京参与编纂《四库全书》,并留心搜集四川地区的历史资料,凭一己之力编纂出大型文献总集《函海》《续函海》。王川认为:“这对于保存蜀学文献、重振巴蜀文明,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

李调元一生著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130种。如撰有《童山诗集》《童山文集》《蠢翁词》等文学作品,《雨村诗话》《雨村词话》《雨村曲话》《雨村赋话》等诗学、戏剧学、文艺理论作品。

此外,他还在罗江县南村造“万卷楼”。这是一座藏书10万卷的庞大书库,被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其中,万卷书籍皆是李调元与父亲两代人多年来在各处搜集而得。据记载,李调元为官时期“所得薪俸,悉以购书”。这座万卷楼可谓是李调元一生心血所集,对巴蜀文化复兴和清代学术繁荣都有突出贡献。可惜的是,清嘉庆五年(1800)四川白莲教起事,社会一度陷入混乱。一场人为火灾,将万卷楼化为灰烬。

研究李调元的一生,王川认为他身上有三个“气”不容忽视。第一是才气,他是巴蜀三才子之一,且是为数不多的百科全书式人才。第二是接地气。他所喜爱的川剧、川菜,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就说他是一个邻家大哥的角色,非常接地气。第三是一身正气。李调元为人、为官正直踏实。他在广东担任学政两年,设立书院,重视培育人才,推动当地教育发展。

如今,李调元被评选为四川历史名人,仍然具有许多积极意义。王川认为,提倡文化自信的今天,如李调元这样对乡邦文化、民族文化尤其热爱的人,就是一个积极的正面典型。他身上有川人乐观豁达的一面。巴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一批心态超然的能人,李白、苏轼、李调元皆如是。即便仕途不顺,被贬至新疆,但李调元依旧不向命运低头,正如王川所言,“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偶像”。

Q

您至今研究李调元多少年了?基于什么契机开始研究这个人物?

A

研究中国历史,尤其是研究四川乡土文化,无论如何绕不开的一个人物就是李调元。但我只是有过涉猎,专门研究可能还谈不上。

Q

您曾说清朝乾隆皇帝举国家之力才有《四库全书》,而李调元凭一己之力就编纂出《函海》《续函海》。其中面临的挑战有多大?这对于蜀地文化有什么影响?

A

他面临的主要困难其实是文献收集。李调元曾在北京参与《四库全书》编纂等相关工作。当时,他就有意识地记录了很多有关四川的文献,相当于做了一个很好的资料收集工作。

虽然李调元是一己之力,而乾隆皇帝是举国家之力,但他的规模和乾隆肯定是有差异的。而且《函海》《续函海》是四川的历史文献,而《四库全书》包罗万象,涵盖范围之广,两者之间其实不具备可比性。我之所以把二者放在一起,是想说他一个人很了不起,花了很大气力,做出的效果也不错;同时突出他热爱乡邦文献、提倡文化自信,对我们四川文化的整理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李调元《函海》丛编中的《主客图》写刻本

Q

李调元时期的四川文化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A

四川文化在李调元时期,已开始进入一个复兴阶段。四川历史在汉唐宋这1000多年非常风光,但宋以后,经过元明清的影响和破坏,四川文化遭到比较大的摧残,人口大幅度减少、文化衰落。

后来,经过湖广填四川,到李调元时,已经有100余年的时间积累。此时,人口已有增长,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理应跟上。因此,李调元在这种大背景下编纂书籍,是顺势而起。

Q

李调元对四川文化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A

李调元对四川文化发展起的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他之前,清朝前期有关四川的历史文化记载几乎乏善可陈。尤其是如李调元这样,以一己之力编纂大部头书籍,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少有人做。当然,在李调元之后,有人继续做这个事。但是,正因有李调元的一个奠基,后人研究巴蜀历史文化等,才更方便。

比如,像扬雄的著作及四川方言文化的一些书籍,都是靠李调元的《函海》《续函海》将其收集整理。如果当时他没有收集整理,这些资料很可能就失传了。

Q

有人对李调元能修筑万卷楼、搜集奇珍异宝有一些说法。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A

四川有两处万卷楼,一个是陈寿在南充的万卷楼,一个就是李调元的万卷楼。李调元做了20余年官,虽然为官清廉,但作为才子佳人,其题注等都能获得合法额外收入。有许多富庶人家愿意接纳文士,也愿意为文士的作品买单。

其次,李调元本身出生书香世家,家庭条件并不太差。清乾隆七年(1742),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考中进士,其后李调元及其两个堂弟李鼎元和李骥元也考中进士,且三弟兄均入翰林,所以有“叔侄一门四进士,兄弟两院三翰林”之说。

Q

多年研究,您觉得李调元是个什么样的人?

A

李调元显然是巴蜀文化的一个代表性人物,他出生在罗江才子之家,身上具有三个“气”。一个是才气,他是“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一个是接地气,他所喜爱的川剧、川菜,都是老百姓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说他是一个邻家大哥的角色,非常接地气;一个是一身正气,为人、为官正直,不畏权势。所以,三“气”是他的一个特点。

其中,接地气表现得尤其突出。今天在德阳、绵阳,甚至在广东等他做过官的不少地方,都有关于李调元的民间传说。如下雨天,以瓦片奏乐,片刻之间就能作对子等。其实民间传说就是接地气的表现之一。有许多类似人物是没有民间传说的,但李调元不同。

而且,“两川”——川菜与川剧最具代表性。尤其是川菜,他写出了第一本关于川菜的书籍。他将北京、广东等地菜品烹饪方式等做了一些记录,因为他父亲也是一个文人,对江浙菜做过一些记录。基于此,他就整理写作了一本《醒园录》,有人说这本书是第一本川菜理论著作。不过没人把他称为“川菜之父”,这个是我先提出来的(“川剧之父”之说以前就有人提)。

Q

《醒园录》不单单是一本讲述食物的书籍?

A

其实,李调元在《醒园录》一书中讲述了一些食物的做法,也写了不少评论。同时,吃中讲究孝道、文化。在饮食文化中,他也在注意保护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李调元不仅对川菜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传统文化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广作用。

Q

李调元身上体现了哪些巴蜀文化特征?

A

刚刚提及的川菜,融合许多地方特色,其实已经是包容的一种表现。同时,他把许多属于北方剧的剧种,经过改造,再用川腔一唱,就成了川剧剧目,这也体现了巴蜀文化的多元性,开放包容。因为巴蜀文化就是一种最大的大杂烩,移民文化是我们的底色,湖广填四川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所以四川人最不排外——因为追根溯源都是外乡人。

Q

李调元对今天川剧形成作出了哪些贡献?

A

有四大贡献。一是积极将中原戏剧引到四川等西南一带;二是将各地戏曲的唱腔、演出技法等引入到四川;三是改编其他地方有名的戏剧,成为四川的本地戏剧;四是进行戏剧教育,不仅培养了一批戏剧人才,还带领他们出去演出。

Q

在您看来,李调元为什么能入选四川历史名人?

A

首先,他是百科全书式的历史人物。既是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又是藏书家、文学家。他头上的头衔都有8—10个。同样作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另外两位的才气也非常大,不过他们的才气都非常集中,都在文学方面,李调元则不同。

其次,他让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更好地相结合。中原文化本就是巴蜀文化的根,李调元在全国各地都有过生活经历,因此,他具有全国视野,这样非常利于中原文化在四川地区的传播。

Q

今天研究李调元有哪些积极意义?

A

当今,党中央反复强调,我们要文化自信。李调元研究乡邦文化的精神,与他热爱巴蜀文化的情怀,可以更好地激发我们今天建设四川的自豪感。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祖宗祖先的优秀文化都不热爱,那他算不上是这个国家的人,他遵循的文化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李调元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文化偶像。

访谈对象:王川,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巴蜀史志》编辑部 考拉看看(创生文化)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