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张栻 从绵竹少年到一代学宗

作者:庞惊涛 来源:20200807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08-07 11:00:28 浏览次数:1236 【字体:

绵竹南轩中学内的张栻像。 庞惊涛摄

主要贡献

张栻勤勉精思、见识宏博、践行笃实,在道学、政事、教学等方面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湖湘学派和蜀学的贡献甚大。他创建了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从学者达数千人,奠定了湖湘学派规模,成为一代学宗。蜀中学者从张栻受教后,返回蜀地,讲学于成都“两江之上”,促进了蜀学的发展,“二江之讲舍,不下长沙”。

历史功绩

张栻在与朱熹的“相与博约”中,发展了宋代理学,确立了理学中最盛的湖湘学派,并促进了宋代蜀学的持续发展。其爱国爱民精神和躬行践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创建的城南书院之学风,影响深远。

在川遗存

德阳绵竹市有南轩祠、南轩洗墨池、桂香亭、读书台遗址等。

当代价值

张栻重视民生,勤政爱民,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民族团结,提倡孝道,重实事实功,内修外攘,爱国献身等事功修为,集中体现了“必治其实,而不为虚文”的经世致用精神,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2018年5月19日,四川德阳,绵竹南轩中学,云开雨停,风来爽至。

这里是南宋大儒、理学家张栻的故里。

当按剑执卷、目视远方的张栻全身像揭开后,全校师生无不肃穆恭谨、敬拜如仪。

青史把名标,薪火传今朝!诚如《南轩故里颂》所言,作为张栻思想体系里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在近千年的演进历史里山河重光、人间器重,源于他的教育思想,有着洞穿时代、烛照古今的力量。

□庞惊涛

人物简介

张栻(公元1133年—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谥曰“宣”,南宋汉州绵竹(今德阳绵竹市)人,南宋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其父张浚是苏轼、程颐再传弟子,“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张栻历任知静江府、知江陵府等职,皆政绩卓著。南宋景定二年(公元1261年),从祀孔庙。

阆州辞里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冬,阆州,嘉陵江渡口。

一艘即将顺江而下的官船上,5岁的钦夫(张栻字敬夫,后避翼祖讳改字钦夫)和母亲宇文氏及一众内眷正在和前来送行的亲友僚属挥手话别。

张家在阆时间不长,却明大纲、修仁义,军政一体,上下归心。这一年的春正月,蒙圣眷,家君加观文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出将入相,正是他一生抱负初展的好开端。但朝局千变万化,年底的时候,朝廷却又有了新的诏命:以秘书少监分司西京,永州居住,这是贬谪的意思了。

永州好啊,远离庙堂,又能一家人团聚,只是离祖籍绵竹、离生活了几年的阆州越来越远了。

“母亲,我们还会回来吗?”钦儿忽然问道。

“钦儿啊,不管你将来走到哪里,你都不能忘了这个生身之邦。”在官不自由,宇文氏是明白的,所以她不能给出“会”与“不会”这两个确定的回答,但她可以确定的是,为母之教,在于让钦儿从小怀真情、懂感恩。

“钦儿记下了。”

山长水阔,去去初程。年幼的钦夫终究还是不解离滋味的,很快,他就在宇文氏的怀里睡着了。

长沙积学

在长沙城南尽心堂建成后不久,父亲请来了刘芮先生,主持张家子弟的馆舍之学。

刘先生是元祐忠贤、忠肃公刘挚的曾孙,南渡后徙居长沙,先后师事孙伟和湖湘学派的开创者胡安国,成为元城学派开山大儒刘安世的再传弟子,后又游于和靖先生尹焞门下,深于易学,所造粹然。

在阆州生活之时,尹焞曾经短暂教习过张栻,对其目之甚高。

刘先生对张栻兄弟言行举止的要求似乎更严。在主讲仁义之道之外,他又加上了《易经》教习的课程,以天地自然、世间万象变易的深刻奥义,启发张栻兄弟的懵懂蒙昧于万一。

稍长,在父亲的要求下,张栻又从岭表王大宝先生学。王大宝字符龟,是潮州海阳人,对儒学颇有研究,尤其对《易经》有心得。张浚贬谪连州时,王大宝正好知连州,两人都是坚定的主战派。在连州时,张浚经济困窘,王大宝知道后,就拿出一部分经制钱来接济他。经制钱本是朝廷为筹措军政费用而在地方加征的杂税,只能用于军政开支,王

大宝此举,当然冒了很大的政治风险。张浚为此深感不安:“如果就此连累了你,可怎么办呢?”王大宝却慨然道:“如果因此而被连累,这是我的命!”感于王大宝的高义,张浚由此与王大宝论交。

“刘先生易学高深,已是一时之选,为什么还要从王先生学呢?”张栻不解父亲的真实意图,于是问道。

“钦儿以为从师问学,以学问先,抑或以德为先?”张浚不直接回答张栻的提问,而是启发性地反问道。

“圣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首,儿以为,从师问学,首要学其品德,次之才学其学问。”

“钦儿理解甚是。”张浚以此为发挥,又给张栻讲了一番修身立德的道理,并把王先生甘冒风险接济他的这件事讲给他,目的不是让张栻明白自己为官的艰窘,而是理解王先生品行道德的高义之处。

“父亲是要儿择师而处,遇贤即拜,开拓心胸,养成道德。”张栻欣然于父亲的这一番说教,自此汲汲于追拜名师,见贤思齐。

南岳拜师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祖母计太夫人薨,张栻随父亲扶祖母灵柩回蜀。这是他成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蜀,此后,故园千里,只相望而不得相见也;

二十五岁那年,父亲张浚受秦桧排挤,服阙落职,以本官奉祠居永州;

二十八岁那年,母亲宇文氏薨。

张栻纯孝,家中接连两丧,自然是哀毁骨销。父亲落职闲住,报效国家的理想眼见落空,情绪不佳,也需人纾解。可这些天道规律与庙堂政斗,都是他无能为力去改变和左右的,他只能反求诸己,让本不安静的书斋,经由自己的沉潜修守,复归于平静。

这一年的十月,杨万里调任零陵丞,张栻与他一见如故。

早在结识张栻之前,杨万里就仰慕张浚的大名,执弟子礼拜谒张浚。但张浚以自己身在迁谪之中,不宜交接,所以杜门谢客。如是者数月,不得谒见,杨万里为之苦恼不已。

张栻深深理解杨万里得遇良师、但不得其门的苦恼。这一日回家之后,即恳请父亲洞开门户,以教贤才。于是父子之间,有了一场与教育相关的对话。

“为父身已许国,岂能有私教之想,而况将来一旦投身戎机,难能片刻晓谕。一时名号,一世空许,如此有师生之名,而无师生之实,误人如此,实不愿也。”看来张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他未便与人明言而已。

但张栻却不认同父亲的看法:“先生之教,有长有短;学生之获,有深有浅。片刻之示,有人受益终生;终生之教,有人置若罔闻。此中之别,全在学者心意与根器,廷秀慧悟,远在儿之上,片刻片语,或也能收甘霖之效。父亲闲居常日,独不愿付片刻功夫以成君子之德乎?”

这一番至情至性的话,显然打动了张浚。见面当日,他对杨万里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将此作为天道纶音,自己的书斋从此便名为“诚斋”。

杨万里求仁得仁,对张栻感激不已。张栻却有自己的苦楚,想倒给杨万里。

“南岳胡公(指胡宏),弟慕名甚久,时以书质疑求益,然公片纸不与。前次只身往拜,公辞以疾。兄之拜师大易反衬弟之拜师大逆,世事如此,奈何?”

杨万里宽解道:“胡公不见,或也如令尊当初不见弟一样,有不能明言之苦。”

一语点醒了张栻。他日,见到好友孙正孺,便把这番苦恼讲给他听。

孙正孺快人快语:“汝若不问,我便不讲。既如此,当据实以告。先生知尔大器,只是顾虑:‘渠家好佛,宏见他说甚?’”

张栻恍然大悟,争辩道:“家父好佛,少时偶得从侍,但从未随学。先生以父之故而迁念,真是冤哉枉也。”

“此事辩明,却也不难。只是此番断不能再驰书告,还是再走南岳,或得机缘。”

张栻听孙正孺之劝,只身再往南岳胡文定公书堂。一见胡宏,张栻即躬身拜在座下,泣告缘由,表白诚意。

“佛道两家,原本与儒门多有和合之处,只是近世以来,谵妄玄说多害,恐尔误入歧途,不为受益,反为之害。”胡宏也是一番苦口婆心,赤诚以见。

“学生理会得。干父之蛊,不忘盖父之愆,此才是人子大孝。”潜意识里,张栻也可能会对张浚好佛“无如之何”,因为“渠家好佛”导致他几乎迷路,这个后果,想来是让张栻不愿承担的。现在,他需要在胡宏面前,表白自己专心儒门,一意拒佛的态度。

算起来,这是张栻第四次拜倒在胡宏座下了。

“前次来,让尔思‘忠清未得为仁’之理,可有领悟?”胡先生问。

“圣人早有分教,令尹子虽忠诚、陈文子虽清高,但皆未得仁之至高标准。窃以为,仁存于我心,我之举心动念,一 言一行,当力求人格完善,修得人成。‘人’之既成,则得为仁之理;‘人’之不成,则为仁之理未得。”张栻恭敬答道。

胡宏掩饰不住欣喜,此刻,他已决意将此子纳入门下,于是忙俯身挽起张栻,温言道:“此说甚善。今日始,尔即来学,湖湘之学宏大,有赖于尔了。”

江淮军幕

隆兴元年(1163年),高宗内禅,称太上皇。孝宗赵昚即位,对张浚张栻父子寄望非常。行在奏对时,张栻以理学奥义劝孝宗“振之”:“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悯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诚愿益加省察,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也。则不惟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千古因循之弊亦庶乎其可革也。”

赵昚颇思一番作为,张栻这番话正好说到他心坎上,君臣之契,便在这次召对后达成。很快,孝宗起用以张浚为首的主战派,谋划北伐大业。张栻虽未参加科试,未得功名,但孝宗让他荫张浚之功补承务郎,辟宣抚使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

很快,这一年的四月,孝宗下决心对金国用兵,他径直绕过三省与枢密院,直接向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张浚和诸将下达了“隆兴北伐”的诏令。张浚统兵八万,以号称二十万的威势,一路由大将李显忠取河南灵璧,一路由大将邵宏渊取安徽虹县。

李显忠部很快攻取灵璧,并派灵璧降卒到虹县劝降。其时,邵部久攻虹县不下,李部劝降一到,虹县守将即刻瓦解,但邵宏渊却以虹县战功不出于己部而与李显忠生隙。在攻克宿州后,两部矛盾进一步激化。论军功,孝宗升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抚使,邵宏渊为副使。邵宏渊耻居李下,向张浚表示拒绝接受李的节制。

张浚对邵宏渊的姑息迁就,为后来的“符离大败”留下了祸根。五月二十日,金将纥石烈志宁兵围宿州治所符离,李显忠力战不屈。金兵又迅速增兵围城,李显忠不得不向邵宏渊部求援。邵宏渊非但不支援,反而军前调侃:“当此盛夏,摇扇于清凉犹不堪,况烈日中被甲苦战乎?”军心由此动摇。李显忠部独立支撑苦战到二十二日,知事不可为,乃于当夜放弃守城,从北城撤出。金军乘势追击,宋军大溃,宿州再次失守,为期十八天的“隆兴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符离之溃使和战局面由此更换。隆兴二年8月,忧辱成疾的张浚满怀遗憾去世。去前,他对张栻兄弟说:“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不欲归葬先人墓左。即死,葬我衡山下足矣。”

张栻从父亲的背后,从此走上历史与时代的前台。父亲埋骨的衡山之下,冥冥中还要眷顾他,开启属于他衡山之上的万古盛名。

岳麓会讲

张栻的军事才能,在“隆兴北伐”中没有得到充分展示,但在随后破李金起势,却发挥了作用。

隆兴二年(1164年)冬,湖南郴州宜章弓手李金攻入广东英德、韶州、连州、德庆、肇庆诸州府;往西夺取广西梧、贺二州,次年5月,攻克郴州。朝廷派刘珙为湖南安抚使,专事镇压李金。受胡宏的举荐,刘珙向张栻请教破李金之策。张栻为之筹策,一面传檄两广,扼关守寨,征调湖北京西制置使沈介的援兵,一面对李金军进行分化和瓦解。八月,李金军告破。

刘珙感于张栻之才,遂在平息李金军之后,修葺岳麓书院,延请张栻为书院山长。张栻没有答应刘珙的“山长”之请,他的理由是“先师胡宏所不得为”,表现出了作为一个学术宗师的谦逊品格。

书院教学何为?在《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张栻指出了岳麓书院重建授徒的目的:“岂特使子群居佚谭,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又之,“学者潜心孔孟,必求门而入,愚以为莫先于明义利之辨。”义利之辨具有很强的当代启发。他在继承孔孟义利观的基础上,就道德标准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张栻传道济民的观点,也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思想在南宋早期的萌芽。从他自身的学习、读书实践来看,他觉得读书和学习提高,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反对单纯为科举而读书。在他所处的时代,能有这样的思想,便见出他思想先念的伟大之处。

早在隆兴元年(1163年)十月,张栻就和朱熹在临安行在相互见面认识,次年9月,朱熹千里迢迢赶到豫章,登舟哭祭张浚亡灵。这次见面,他们畅谈了三天,相互引为究理探学的知己。此后,他们便常常书信往还,探讨学问,辩论是非。

有感于书信交流学问的不够畅快、效率低下,加之两人都有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想法,于是见面会讲便成为两人共同的意愿。其时,岳麓书院重建新开,张栻声誉与名望日隆,朱熹遂决定主动前往,会讲之余,一并作南岳之游。

乾道三年(1167年)8月下旬,朱熹在弟子范伯崇、林择之的陪同下,从福建崇安启程,于9月8日抵达长沙,受到张栻及一众弟子的热烈欢迎。

朱熹在长沙呆了两个多月时间,与张栻就双方关切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辩论。朱熹弟子范林二人和张栻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的弟子环列在两位大儒的周围,以旁听,以见证,以观察,场面宏大,为岳麓书院以来最盛。

从后来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大宗师会讲的场景: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范伯崇更是记录说:“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由于没有具体的记载,会讲的详细内容今天已经不可考,我们只能通过详细考察主讲者及其弟子、听讲者当时及以后的一些文字言论来作分析。通过分析,我们知道,朱张会讲,大体讨论了包括中和说、太极说、知行说、仁说、察识持养说等学说,涉及理学思想及教育思想等许多重要问题。

没有扩音器,二人的声音再宏敞,也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明明白白。张朱二人的反复论辩,不是刻意的儒门仪轨,更像是他们给予士子们的课业复习,显示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崇高师德。咳唾遗珠,风仪想见,流水一般循环往复的士子们,未纳分毫礼金,便得以分享了这场旷世难遇的思想盛宴,使后人思之,无不追慕再三。

这次会讲之后的岳麓书院和湖湘学派,因张栻而名动天下。元代理学家吴澄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书院,非前之岳麓矣,地以人而重也。”可为知言。

静江晚唱

终其在位的二十多年,孝宗赵昚对张栻是莫失莫忘、信任有加的。

原因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相国重臣张浚之子,更多的,是源于当年的君臣之契,源于对张浚张栻父子主战未能、反施和议之策的愧疚,更源于张栻确有经纬国家的才能。

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始启用张栻,外放历练,先除知抚州,旋改为知严州,短暂任职后,召为尚书吏部员外郎,旋兼侍讲,除左司员外郎。

虽然很得孝宗信任,但是他从不揣测上意,君前奏对但凭本心。《续资治通鉴》记录说:公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以人主意向辄有所随顺。开经筵,他讲《诗经·葛覃》,以劝孝宗实施德政教化,提醒他不要兴利扰民。不期一年,孝宗召对六七次之多,由此让近臣不安,他们合中外之力排挤,意欲将他赶出朝堂,外放地方。

淳熙二年(1175年),张栻以知静江府(今桂林)经略安抚广南西路,开始了为官一任、造福地方的从政实践。这一年,张栻已43岁。

当时的广南西路及静江府,尚是边蛮荒地,人民普遍缺乏中原礼仪教化。张栻到任后,从其理学家的文教功能教化边民入手,做了大量有益地方的工作。立盐法、简州兵、抚峒丁、改马政、劝农桑、建贤祠、兴州学……不到三年的任期,政绩突出,教化明显,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江陵谢幕

不久,张栻除湖北路转运副使,改知江陵府(今湖北荆州),安抚本路。

为政在实。无论在静江府,还是江陵府,他都以自己理学家的较真精神,对官场的陋习予以纠偏。

严缉捕、整军政、斩奸盗、缚北虏,一系列在江陵府的施政组合拳打出去之后,这一年的十一月,他病倒了。

在明知病重不起的情况下,张栻仍然心系朝廷:“亟犹手书,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以清四海,克固丕图。”赵昚始终对张栻的建言重视践履,执政晚年政治清明,民和俗静,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成就了历史上的“乾淳之治”,使羸弱偏安的南宋朝廷有了一段难得的中兴气象,这其中,应有张栻作为理学家的政治建言之功。

二月初二,张栻病危。追随他甚久的学生吴伦侍候在侧,左右扶掖,因问他还有什么遗命,张栻说:“蝉蜕人欲之私,春融天理之妙。”遂坐逝。

张栻灵柩出江陵时,江陵老稚挽车号恸,数十里不绝,四方贤士泣涕相吊。朱子闻讣,罢宴大哭,并寄书吕伯恭曰:“吾道之衰,乃至于此。且不惟吾道之衰,于当世亦大有厉害也!”诚为肺腑之痛语。

青峰埋骨

湖南宁乡九曲峰下,有一马蹄状小山,当地人称为罗带山。山之东西两侧,依偎分布着张栻和他的父亲张浚的墓。

如今,张栻墓前,已然大树冠盖,林荫蔽日。张栻生时,好易学的父亲张浚为他取名栻,希望他把握自己命运的星盘,但张栻却坚持自己的主张,长成了古书上那棵风姿秀挺的大树。他成为宗师的湖湘学派,又因为魏了翁的私淑,以及宇文挺臣、陈概、“二江九先生”等蜀地主力学者群的传续,成为影响蜀学数百年的学术洪流。

来源: 20200807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