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不朽巨匠——李冰

作者:刘 源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7-20 14:58:40 浏览次数:2390 【字体:

编者按  2017年7月12日,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正式公布,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10位历史名人入选。2020年6月8日,第二批四川历史名人名单出炉,文翁、司马相如、陈寿、常璩、陈子昂、薛涛、格萨尔王、张栻、秦九韶、李调元10位历史名人入选。

2020年6月10日起,“四川省情网”及“方志四川”新媒体矩阵(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搜狐号、企鹅号)陆续推出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组织撰写的2批20位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敬请关注,并欢迎在文尾“写留言”处留下您的读后感言!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文章之十三

不朽巨匠——李冰

刘 源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历史潮流滚滚而去,人生在世倏忽数十年。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

 人何以死而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94年),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

 穆叔曰:“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叔孙豹给出了君子“死而不朽”的答案:立德,立功,立言,是为“三不朽”,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永恒追求。

 300年后,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为“三不朽”作出了注脚。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秦国崛起,成为“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灭六国,大一统,提上秦国日程。

 秦惠文王时代(公元前337—前311年),秦国君臣就统一战略展开了争论。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

《华阳国志·蜀志》载:司马错、中尉田真黄曰:“蜀有桀纣之乱。其国富饶,得其布帛金银,足给军用。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惠王曰:“善!”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

 秦在征服巴蜀后,在蜀地设立郡县,移秦民入蜀。鉴于蜀地在秦统一战略中地位 重要 ,遂大力发展航运,力求使水路通畅,能尽快运送军队和物资,从而实现顺江而下,“浮大舶船以东向楚”的战略目的。为满足这种军事战略的需要,“知天文地理”的李冰被秦国统治者任命为蜀守。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李)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舟行,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华阳国志·蜀志》载:周灭后,秦昭襄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于是,秦得巴蜀之富,卒并六国。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曰“始皇帝”。

东汉《风俗通义》载:“秦昭王听田贵之议,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让成都平原超越关中成为“天府之国”,为秦的统一提供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为中国统一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秦的统一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其功,不可谓不大焉。

 而都江堰的修建,更大功绩还在于人们受益,泽被后世。

 曾有一句谚语广泛流传于巴蜀大地。“先有都江堰,后有天府之国”。它滋润了整个成都平原,成就了天府之国。

 都江堰修建之前,四川盆地非涝即旱,曾被称为“泽国”“赤盆”。

 岷江源出四川阿坝州松潘岷山南麓,自高程3727米的弓杠岭流出,然后汇周边支流,渐成其大,浩浩汤汤,顺势而下成都。岷江两岸,山高谷深,坡陡水急,大量泥沙裹挟其中。流入成都平原后,西部地势平坦、一马平川,水势减缓,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江水泛滥,乃成水涝。东部地势较高,江水无法注入,又成干旱。川内百姓深受旱、涝之苦。

 李冰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的灾情,倾听到民众要求治水的强烈呼声,便下决心治理氓江。

 李冰乃凿玉垒山,开宝瓶口,引江水东流。同时,于岷江出山口“度势以建堰”,修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 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有效控制进入宝瓶口的水量。

 李冰彻底解决了危害四川盆地的水患问题,让川西平原成为旱涝保收、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从此,蜀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水旱从人,不知饥饿,则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水利的开发,使蜀地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鱼米之乡。西汉时,江南水灾,“下巴蜀之粟致之江南”,唐代“剑南(今成都)之米,以实京师”。渠道开通,使岷山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而且有名的蜀锦等当地特产,亦通过这些渠道运往各地。

 成都不仅成为四川而且是西南政治、经济、交通中心,同时成为全国工商业和交通极为发达的城市。

 不仅如此,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导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布,经什邡、郫,别江”;“穿石犀溪于江南”;“冰又通笮汶井江,经临邛与蒙溪分水白木江”;“自湔堤上分羊摩江”;“识察水脉,穿广都(今成都双流)盐井诸陂地,蜀地于是盛有养生之饶”;在成都修了七座桥:“直西门郫江中冲治桥;西南石牛门曰市桥,下石犀所潜渊中也;城南曰江桥;南渡流曰万里桥;西上曰夷里桥,上(亦)曰笮桥;桥从冲治桥而西出折曰长升桥;郫江上西有永平桥。”

 其德,泽被千秋,万代流芳。

 为确保都江堰长久发挥作用,李冰建立了都江堰“岁修”制度。岁修的原则是“深淘滩,低作堰”。“深淘滩”是说淘挖淤积在江底的泥沙要深些,以免内江水量过小,不敷灌溉用;“低作堰”是说飞沙堰堰顶不可修筑太高,以免洪水季节泄洪不畅,危害成都平原。后人把这六字刻在内江东岸为纪念李冰父子而建的二王庙的石壁上,很是醒目。治河的原则是“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就是在江流遇到转弯拐角的地方,为了水流顺畅,截去突出的陆地部分,江河里如遇有沙洲、小岛,影响和分散水,就挖掘掉。

 这些治水经验后来总结发展成为治水“三字经”和“八字格言”,为后世治水者所遵循、沿用,直到21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其言,亦可谓不朽。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史记 河渠书》记“蜀守冰”,有名无姓。《汉书·沟洫志》记“蜀守李冰”,算是名姓齐全。然,生卒年,出生地仍不可考。

 然而,千百年来,无数人怀念他。

 2019年7月26日,“水润天府 传颂匠心——2019中国·都江堰李冰文化国际旅游节”在世界遗产都江堰景区启幕。“李冰文化国际旅游节”从2005年开始举办,旨在纪念这位治水先贤的伟大功绩,丰富都江堰的历史文化内涵,并与上半年的清明放水系列活动成功衔接,成为都江堰的文化旅游品牌(图片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东汉以降,唐、宋、元、明、清,历朝历代官方祭祀不绝。

 官祭之外,还有民祭。《灌县乡土志》记载:“每岁插秧毕,蜀人奉香烛,把李王(即李冰),络绎不绝吁。”

 人生,有远比“名利”“世禄”更高的价值存在。

 小我虽死,大我常在;

 伟哉李冰,永垂不朽!

往期回顾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 文翁——公学始祖兴教化 汉代循吏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两晋两“国志” 光焰万丈长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偶像的力量:最早的粉丝逆袭之路——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 一部《三国志》 千秋良史才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常璩:矢志于史终不悔 著录巴蜀“第一人”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风骨峥嵘 壮志难酬 ——一代诗骨陈子昂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薛涛:一个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巴山蜀水的乡土文化对李调元诗学思想的buff加成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草原上的雄狮大王——格萨尔王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张栻:湖湘有“理” 他从蜀中来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秦九韶:世界数学史上一颗耀眼的星星

四川历史名人系列│大禹精神耀千古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  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综合处)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