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昔年有狂客李白 ‖ 杨观

作者:杨 观(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17 20:46:46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少年曾出入蜀中名山大川,随后游历天下。他是一位站在时代顶峰的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李白的诗歌主要是批判现实、否定权贵、歌咏山川友情等,表现出对理想政治的渴求,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现实政治腐败的尖锐批评;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读李白的诗能够感受到豪放的语言艺术以及强烈的感情冲击。

昔年有狂客李白

杨 观

当我们提起李白时,脑中不免闪出一些词语:诗仙、豪迈、浪漫、酒……这些词语,围绕李白这个名字,勾勒出一个飘飘“谪仙人”形象。

李白像,引自《成都历史》

大唐李白,他的一生豪迈而浪漫。豪迈时,他可以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亦可以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浪漫时,他可以吟诵“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亦可浅唱“希君生羽翼,一化北冥鱼”。

李白的浪漫豪气贯穿一生。甚至有关他辞世的传说,都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当涂采月,醉酒而亡。

许是浪漫的轻纱遮盖了李白的苦难,当我们真实贴近这位诗仙的一生时,不难发现,他只比饱经安史之乱风霜的杜甫大11岁。他也曾在历史洪流中沉浮,被卷入叛乱甚至被流放。他比杜甫早离开这个世界8年,但所尝的苦难却未少半分。

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观提到,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而浪漫,语言明白晓畅,却让人回味无穷。其诗“色泽鲜妍,如旦晚才脱笔砚”,至今仍屹立于想象力的巅峰。正因为诗仙与诗圣的诗风中透出的不同性格,总让人误以为他们之间隔了几十年,像是分属于两个不同时代的人。

李白长自文化多元的蜀中,蜀地的灵气滋养了这位天才少年。15岁时,李白就有许多诗赋,而后他又游历蜀中名胜,半隐半学。“地域熏习,家世遗传”培育出李白飘逸的诗诡谲、轻盈的想象力。

蜀中民风淳朴、包容多元,老黄佛教典籍都能揽读。尤其自秦汉以来,学与古蜀文化交融发展。因此,李白在少年时能广泛阅读,形成兼容并包的开放思想。而蜀中的名山大川,巍峨激荡,不论是登高望远,还是临水观鱼,都能开阔他的眼界和心境。

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对李白有所塑造。他曾瞻仰司马相如、扬雄的故居,也深受陈子昂诗歌的影响,与陈子昂“先后合德”。在多方影响下,李白养豪迈性格。

25岁时,李白出蜀,仗剑去国,游。因诗风洒脱俊逸、宛如天成,正是大唐风华的浓缩,李白被请入宫为天子作诗。这是李白一生的“高光时刻”。但因性格豪放不羁,他的“高光时光”与“至暗时刻”,仅有一线之隔。千年之后,力士脱靴已成典故,“天子呼来不上船”也被录入唐诗名句。李白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的形象,成为不慕权贵的代表,深受知识分子推崇。所谓庙堂江湖,无论去留,皆是悠悠。此乃诗仙李白也。

除爱诗、喜酒,李白还好剑术。出蜀时除钱财外,李白就带了一把宝剑。“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侠客有诗肠,除李白外,少矣。

杨观提到,李白除醉中可得诗三百,思绪俊逸、豪迈不羁,也曾饱尝人世苦楚。李白曾在安史之乱中浪荡过一段时间,后又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晚年时,李白还在当涂颠沛浪迹、穷困潦倒,靠朋友接济度日。只是这个天真如少年的诗人,因其性格耿爽,在作品中少有表露,以至于后来人们都忘了,他也经历过战争,饱尝壮志难酬之苦。

李白曾瞻仰司马相如和扬雄的故居,而且还是陈子昂的粉丝,您认为这三位前辈对李白的语言风格有什么影响?

侧重谈谈司马相如对李白的影响吧。李白在四川生活了25年,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他的诗歌中保存童年生活的文字较少。读书、访道、作文是他对童年的全部回忆。文豪司马相如、扬雄滞居过绵州,在绵州潜心读书修学。绵阳西山,至今留有扬雄的读书台及子云亭。而青莲北边的梓潼,有司马相如的读书台。《梓潼县志》记载:“相如读书台即西崖,在长卿山上,凿石室二间,高二丈余,可容案几。昔有殿宇三盈,旁接以危楼,可通石室。”这两位文人都是以文名天下,且都仕途显达。喜欢漫游的李白或多次造访他们的故居。他更仰慕司马相如:“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以后的诗作中,李白也多次提到自己对司马相如的倾慕。旅途生病,给自己的老师赵蕤写信,谈及思乡之情,亦称:“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借两位文豪倾诉对蜀地的怀念,足以窥见李白对两位文豪的敬仰。

李白常常以司马相如来自比。司马相如擅长辞赋,以《子虚赋》《上林赋》获汉武帝赏识,以文学侍从身份,多次获得重任。出使蜀地,安抚西南夷,巩固汉朝边防,得到衣锦还乡的殊荣。在可以凭借文章入仕的唐朝,李白自然会有效仿司马相如的梦想。李白的诗作中,多次借司马相如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唐天宝元年(742),李白入长安,作《白头吟》,“相如去蜀谒武帝,赤车驷马生辉光”,期待能与司马相如命运相同;哪怕从流放夜郎获释后,《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言“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表达了对能再获重用的期待。

李白年轻时便被苏頲称赞:“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并肩也。”苏頲不仅肯定李白的才气,也非常敏锐地感觉到李白与司马相如气质秉性的相似:喜辞赋,喜击剑,喜纵横。

李白曾游历蜀中各地,您认为,这对他的诗歌创作和性格有什么影响?

李白是浪漫的化身、盛唐的灵魂、世界的名人。他为了抱负而游历,为了抱负而言说。大半个中国,他用脚步和梦想丈量,九死不悔。他把豪放浪漫的人格、矢志不渝的抱负,用生命演绎到极致。

青年李白仗剑幽游,度过了逍遥有待20多年。唐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故乡,踏上远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后舟行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他的传奇由此开始,既砥砺崎岖、又逍遥浪漫的一生也从这个时间点开始。漫游山川是他一生的重要活动。除青年时代的蜀中漫游,他在长安逗留两年之后,一直到安史之乱前,他游山东、游金陵、游安徽、游河南、游北京、游河北、游山西、游陕西。从天宝四年(745)到天宝十四年(755)的10年间,李白一直在完成他人生的第二段漫游。此段时间,盛唐的气象逐渐终结。奸相弄权,战祸四起,饥荒渐生。李白自知还朝无望,生命的期待便转为立言。漫游中的逍遥、逍遥中的有待、有待中的超越是李白贡献给世人最宝贵的遗产。

在大众眼中,李白是一个豪放乐天的诗人,标签很明显。经过你们多年研究,有发现什么他不为人知的一面吗?他身上最有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李白是举世公认的绝世天才。最早评价李白的是宋初钱易《南部新书·丙》:“李白为天才绝,白居易为人才绝,李贺为鬼才绝。”南宋叶廷圭《海录碎事》(卷十八《文学·文章》)把这个评价追溯到唐朝:“唐人以李白为天才绝,白乐天人才绝,李贺鬼才绝。”可见,从唐代开始,李白就被公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天才。而我们从天·人·鬼的三重世界构造里,可以感知世人评价李白为天才,绝不仅仅是对其才气的褒扬,更多指向他与天道相接的“仙”气。他以“谪仙人”的身份,名动长安。他喝酒作诗不仅文思汹涌,而且思绪奇特,善将宴饮交游的日常生活美化为恣意张扬的仙人传奇。当李白的一切硬化成为中国文化某种独特的丰碑后,他生命留下过的最有趣、感却逐渐被忽略淡忘。一个普通的肉质的存在,为了超越平凡,磕磕碰碰、辗转反侧、颠沛流离的人世间痛苦,在李白漫游为主的生命中特别显著。而他的痛苦又来源于对生之价值执着的追求,无论境遇如何,他秉持抱负,希翼超越现实与诸多现实的不得与不解混杂碰撞,化作撕裂灵魂的痛楚。写作,是为了想象和展示这样一个部分。

研究李白,对您有什么影响?

时间过了千百年,李白变成浪漫的化身、盛唐的灵魂、世界的名人。当安史之乱终结了唐王朝的繁盛,李白也走到了人生的晚年。误打误撞,一心想为平安史之乱出力的李白,也被当作永王幕僚而卷入永王叛乱,锒铛入狱,后被流放夜郎。在狱中短暂耽搁之后,李白把流放过程和遇赦后仅剩的人生4年时光,变成自己又一次人生漫游。在这段旅程里,他走向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在流放夜郎途中,李白似乎忘记了他的这段旅程是戴罪而行,900里路,他慢悠悠地走了1年零3个月。松浦友久说:“作为流犯身份的李白,发放夜郎途中不仅体味到时间上的宽松有余,并且不乏徜徉于名胜景物之间,与名士们酒宴欢乐这一精神上的愉悦。”如李白在《醉题王汉阳厅》诗中所言:“我似鹧鸪鸟,南迁最能与世人碰撞共鸣的部分——生之痛楚作。这段经历,印证了李白的逍遥,从来不是真正的无待,在人生暮年,他依旧壮心不已。

懒北飞。时寻汉阳令,取醉月中归。”流放途中,他作诗20余首,鲜少悲伤之最能与世人碰撞共鸣的部分——生之痛楚作。这段经历,印证了李白的逍遥,从来不是真正的无待,在人生暮年,他依旧壮心不已。

据您研究,李白早年、中年和晚年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吗?

青年时李白写有《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这是早期山水诗歌中的自然之美,与此后游山访道的题材相类,万物有灵逍遥自由的奇妙思想又繁衍出他诗中山水超然物外的特征,让他的文字带着物我合一的美。

中年李白所作《玉壶吟》,是在长安做翰林供奉期间失望爆发的作品。“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朝天数换飞龙马,敕赐珊瑚白玉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其时李白已44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一腔志向未曾实现。他在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中苦苦挣扎。为了安慰自己,把自己不得施展才能归咎为宫中无处不见的嫉妒。李白是天真的,并不懂人情世故。所以他酒醉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虽不足信,但也多少反映了他直率天真的性格,难以融入复杂的政治人际关系中。

暮年李白写有他诗歌中最长的一篇《经乱离后得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二圣出游豫,两京遂丘墟。帝子许专征,秉旄控强楚。节制非桓文,军师拥熊虎。人心失去就,贼势腾风雨。惟君固房陵,诚节冠终古……半夜水军来,浔阳满旌旃。空名适自误,迫胁上楼船。”

作者不忘抒怀自己擅长霸王方略,有安天下之才能;同时辩解分镇是玄宗之策,自己无叛国之心,却因此获罪的不甘也隐约可见;也论到自己学纵横之术而被自误的命运。诗作也不忘讽刺迎合君王被重用的庸碌之人,希望韦良宰再向朝廷举荐自己。不管经历怎样的挫折,李白都不舍自己有绝世之才的自信,始终怀有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执着。

您怎样评价李白的一生?您觉得他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分别是什么?

李白的半生,都在为显露抱负而拜谒,都为自己的抱负在言说。于是,大半个中国,他用脚步和梦想丈量过,九死不悔。他把这个国度曾经最美的人格,自由高大浪漫天真,用生命演绎到极致之美。他深深相信自己的价值,从不怀疑生之意义,越痛楚越坚定。他深信自己就是造物主最美的作品,他以道家的逍遥把痛楚变成了唯美的花朵。

唐天宝元年(742),李白二入长安,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满怀抱负,离家赴京,“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李白以为青云之途触手可及。然而,李白得到的职位是翰林院供奉。这类人才因为有“艺能伎术”而被朝廷供养,并没有一个实在的职位。李白的浪漫决定了他的天真。自以为的重臣不过是区区一介御用文人,还是浩瀚星海里毫不起眼的一颗,没有特殊名号,没有特殊待遇,只等天子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吩咐。或禁锢在深宫大院里供妃嫔消遣,“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或让李白赋诗作画,博得宠妃舒眉展笑,“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或歌功颂德,娱乐圣心,“圣君三万六千日,年年岁岁奈乐和。”或是在宫宴款待外臣,让李白的诗文来支撑唐王朝门面,展示王朝人才济济的繁华。

唐至德二年(757)正月,李白尚在永王军中,写了东巡组诗。二月,永王兵败丹阳,而李白在永王行军丹阳途中,便仓惶逃走。《奔亡道中》五首其五:“淼淼望湖水,青青芦叶齐。归心落何处,日没大江西。歇马傍春草,欲行远道迷。谁忍子规鸟,连声向我啼。”在暮色中,李白更产生了无处为家、归心何处的悲凉感,家眷和孩子遥分几地,自己的前途不可预知,在仓促中,李白选择彭泽隐居。隐居不久之后,李白便因入幕永王府被捕,在浔阳入狱。这对于一贯逍遥、一贯超越世俗规则的李白是一次生命的考验。李白入狱之后,呈现了一个凡人会有的恐惧、痛楚、忧心,也在命运的巨大颠簸中迎来了自己的人生低谷。

李白曾因卷入永王李璘谋反被流放夜郎,并且在安史之乱中浪荡过一段时间,算是经过战乱磨砺的人,为什么他会给人一生洒脱、未经战乱的错觉?

李白一直生活在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命构想里,或者沉醉在超越的逍遥的美学世界之中,所以他的诗歌是浪漫和逍遥的。李白乐天放达天性,在广袤的山川中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他在长安时,早已以“谪仙人”闻名。这个名声是长安时期以浪漫不遵循等级禁锢而闻名的话,后期李白“谪仙人”声名的巩固,却因为他在人生极限状态里独异于常人的选择:毅然从军虽是不察,但足见其天真浪漫;入狱与出狱再从军,又足见其坚定和昂扬;流放虽是悲惨,又足见其乐观狂放。可见李白的浪漫天真、乐观狂放,是根植于本性的真实性格,愈加考验便愈显其真。

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挖掘李白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当代价值,李白文化精神中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研究李白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李白精神的核心内容:乐观浪漫、豪迈洒脱的诗仙精神;崇高尚美、清新俊逸的人文精神;守真执着、傲岸不屈的奋斗精神;淑世爱民、心怀天下的家国精神。

深入挖掘李白的思想文化资源和当代价值,著书立述形成体系性、创新性研究成果,真正把李白文化精神的核心价值“挖”出来、“立”起来。传承是目标。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李白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学会、面向社会,走出四川、走向世界,让李白及其文化“活”起来。

杨 观

绵阳师范学院教授,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写作《李白诗歌俗语研究》,编辑《诗仙李白的浪漫人生》。

(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杨 观(绵阳师范学院教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