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春节老人”落下闳让“岁首”回归

作者:汪仁洪 来源:封面新闻 发布时间:2019-02-05 00:12:52 浏览次数:1649 【字体:

旅居四川阆中古城的古天文学研究者王笑冬考证:公元2019年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汉《太初历》施行以来的第2122个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如今,春节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法定节假日或全国公共节日。世界上每一个过春节的人都应该记住:中国有个“春节老人”,他的故乡在阆中,他的名字叫落下闳。



春节老人赐福

落下闳让“岁首”回归

 春节古称“新春”“年节”“岁首”“元日”“元旦”“新年”等,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即“一元之始”)。春节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但把哪一天才是“一元之始”,争论了两千多年。

 夏朝以春季一月初一为“岁首”,商朝以冬季十二月初一为新的一年开始,周朝以冬季十一月初一为“岁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以冬季十月初一为“一元之始”。落下闳等人创制的《太初历》,将原来以冬季十月初一为“岁首”恢复为“春季一月初一为岁首”。



落下闳观星图

 落下闳,字长公,巴郡阆中人(今四川省南充阆中市桥楼乡),西汉民间天文学家。当时,国家使用的历法误差很大,给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于是,汉武帝征聘天文学家改革历法。经同乡谯隆推荐,落下闳由故乡阆中到京城长安,汉武帝授官太史待诏,主持改制历法。经过6年测算研究,落下闳等人制定了新历,并被汉武帝采纳。汉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落下闳制定的新历,新历因而被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纳入中国历法的体系之中,并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即春季一月为正月,正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



马来西亚人过春节

“岁首”三次改动再回归

《太初历》把“孟春正月朔日”定为“岁首”。但此后2000多年中,在国家政府层面上发生过三次改动“岁首”日期的事件。

公元前78年(汉昭帝元凤三年),太史令张寿王主张把“十二月初一”作为“一元之始”。但张寿王的建议未获得朝廷采纳。

公元9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公元8年—23年),托古改制。把岁首改为“十二月初一”。这是《太初历》施行以来,第一次从中央政府层面上改动了“一元之始”日期。伴随莽新政府的垮台,“岁首”重新回归“孟春正月朔日”。

公元237年(魏青龙五年),魏明帝改历,以冬季十二月初一为“岁首”。3年后,魏明帝驾崩,新君继位即把“岁首”重新改回“孟春正月朔日”。

公元690年(周天授元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宣布更改国号为“周”,以冬季十一月初一为“岁首”。于是在公元690年,竟然出现了两次“正月初一”:公元690年的2月15日、公元690年的12月6日。当年,大周“公务员”们欢度了两个“元旦”。10年后(公元700年)又把“元旦”改回“孟春正月朔日”。

公元700年到中国帝制结束,“元旦”日期一直被恒定在“孟春正月朔日”。《太初历》施行后2000多年内,三次改动“岁首”的时间累计不到30年。因此,当今人们称落下闳恒定春节,也是妥当的。



阆中南津关

落下闳与袁世凯、朱启钤

落下闳恒定“孟春正月朔日”这一天为“新年”“岁首”“元日”“元旦”。而把这一天称为“春节”,则是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内务总长朱启钤的杰作。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决定使用公历,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官方和学界都有取消农历元旦的声音。但是民间并不买账,仍然要过元旦节,元旦仍然是农历正月初一。“中国出现两个元旦,今后岂不乱套?”中华民国内务总长朱启钤(贵州开阳人。)立即着手解决“两个元旦”的问题。

公历1月1日叫“元旦”,这是民国成立时定下的政策,这肯定不能动。朱启钤只好在农历“元旦”(正月初一)上打主意了。朱启钤很快便想到“春节”一词。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文献,《后汉书·杨震传》载杨震上书安帝曰: “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这里“春节”是春季的意思,并不是一个节日。清代时,有些地方将“农历新年”称为“春节”,但是这一称谓远未普及。

1914年1月21日,朱启钤在致大总统袁世凯的《定四季节假呈》中写道: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



朱启钤的《定四季节假呈》

袁世凯当天批曰:“据呈已悉,应即照准,此批”。1914年1月23日,内务部转发各省执行。于是,在1914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人第一次度过了一个名叫“春节”的农历新年,而且在喜庆的氛围中上班的公务人员也有了一天的假期。从此,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被官方正式确定下来。“农历新年”以“春节”的称呼延续下来。“春节”这一称呼,逐渐风靡世界。或许袁世凯、朱启钤自己也没有想到,他们不经意间成为落下闳的接班人,为传承和发扬的春节文化作出了贡献。

不过,同时被批准的夏节、秋节和冬节,却没有春节那么幸运,至今还没什么名气。

落下闳和春节老人

 南充五中退休地理教师夏权民是一个“落下闳迷”。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夏权民就提出落下闳是“农历发明人或春节创始人”观点。2000年,他还出版了《落下闳传略与释义》一书,正式把“落下闳与春节”“阆中与春节”联系起来。有专家认为,这是夏权民研究落下闳、研究阆中春节文化的一大贡献。



夏权民的著作

 此后,部分研究落下闳的专家和阆中有关单位,给落下闳冠以“春节创始人”“春节发明者”“春节先圣”“春节先祖”等美名。但春节古已有之,只不过当时名称不叫“春节”罢了,说落下闳是“春节创始人”“春节发明者”有悖历史,“先圣”“先祖”过于文绉绉,不口语化,这些“美名”都没被大众接受,也没有流传开来。

转机发生在2005年。2005年2月23日,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川渝特色旅游联动座谈会”在成都举行,时任阆中市旅游局副局长的敬晓钦应华西都市报之邀出席。敬晓钦喜欢研究春节民俗文化,在座谈会上,敬晓钦提出:西汉太初元年,全国使用阆中籍天文学家落下闳制定的《太初历》……因此落下闳应该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春节老人”。敬晓钦邀请大家到“春节老人”的家乡阆中去过年。2月24日,华西都市报刊登出“落下闳是春节老人”这一新观点。这是“春节老人”第一次走进媒体。

由于“春节老人”的提法亲切,并且更为大众化、平民化、口语化,很快被大众、平民所接受。2010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阆中名正言顺成为中国春节的发源地。“春节老人”已经成为阆中旅游的重要形象和中国春节文化代言人。



华西都市报首报春节老人

落下闳入“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

 2017年3月,四川省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创新工程领导小组组长为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霖。3月7日至8日,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博士莅临阆中,调研落下闳及春节文化弘扬传承工作。李后强对落下闳推崇备至。



李后强博士调研落下闳家乡

 四川省启动首批四川历史名人推荐申报工作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南充记者站记者联系敬晓钦,请他推荐落下闳参评首批四川历史名人。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南充记者站记者还采写了3000多字品推落下闳的文章(见华西都市报2017年3月23日报道)。后来,许多研究落下闳和春节文化的专家加入推荐人行列,阆中、南充市委宣传部加强推荐工作的领导。



华西都市报品推落下闳

 2017年7月,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出炉,落下闳荣列其中,另9人是:大禹、李冰、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

 如今,春节已经走出国门。不只是中国人、华人、华侨才过春节,蒙古、朝鲜、韩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毛里求斯、菲律宾等国家,都把春节作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或全国公共节日,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家,把春节作为重要的地方节日。

 理清春节形成、演变的历史脉络后,可以看出:中国春节文化悠久历史,落下闳恒定春节为“孟春正月朔日”,至今未变,称“落下闳是春节老人”名至实归,称“阆中是中国春节文化之乡”也名正言顺,但不能因此称“春节是落下闳创造的”。同样,袁世凯、朱启钤对中国春节文化的传承有功,但不能说春节才100多年的历史,更不能说“春节是袁世凯、朱启钤发明的”。



相关链接

春节知识知多少?

1. 汉太初元年五月初一(公元前104年6月20日),汉武帝颁令全国使用《太初历》。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一元之始。

2. 汉太初二年正月初一(公元前103年2月11日),是《太初历》施行以来中国人过的第一个农历新年。

3. 公元1914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人第一次过上一个叫“春节”的农历新年。

4. 2000年,南充五中地理老师夏权民出版了《落下闳传略与释义》一书,把“落下闳与春节”、“阆中与春节”联系起来。

5. 2004年9月,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一颗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落下闳星”。

6. 第一个提出“落下闳是中国春节老人”并被媒体公开报道的人,是阆中民俗文化研究专家敬晓钦。2005年2月23日,敬晓钦在华西都市报主办的“川渝特色旅游联动座谈会”,提出“落下闳是中国春节老人”这一观点。

7. 第一次公开报道“落下闳是春节老人”的媒体是华西都市报。刊于华西都市报2005年2月24日第八版,标题是《南充请出“春节老人”》。

8. 2010年2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阆中“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

9. 2017年3月,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南充记者站记者联系敬晓钦作为推荐人,推荐落下闳参评首批四川历史名人。

10. 2017年7月,落下闳入选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

11. 2018年1月24日至3月18日,首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在阆中举行。

12. 2018年12月,国家天文台将国际SONG计划中国节点的1米望远镜命名为“落下闳—SONG望远镜 ”。

13. 2019年1月26日至2月19日,第二届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在阆中古城举行。

14. 2019年2月5日(今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中国人过的第2122个春节。

来源:封面新闻


作者:汪仁洪

来源: 封面新闻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