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有烟火气的人 ——书信里的苏东坡与陈季常

作者:唐吉慧 来源:《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6版) 发布时间:2020-10-21 09:44:30 浏览次数:1322 【字体:

作者:唐吉慧《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1日 16版)

苏轼书法行书《新岁展庆帖》 书于1081年(元丰四年)纸本,前帖纵30.2cm,横48.8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行书作品《人来得书帖》。纸本,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正文行书十六行,共192字,款署“轼再拜”,但未署发信年月。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其友】    

“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第一单元“胜事传说夸友朋”所展示的作品中,声名显赫的大家作品很多。而吸引我的,则是《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两帖都是苏东坡写给他的好朋友陈慥陈季常的。

《新岁展庆帖》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据徐邦达先生考证作于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春天,苏东坡46岁,写在他的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前两年。信中大意是苏东坡告诉陈季常,李公择要来黄州了,过完正月十五出发,估计月底能到,届时请陈季常过来见见面。李公择是黄庭坚的舅舅,能诗善书,是苏东坡的至交,只是有才无相,林语堂说他又矮又胖。

《人来得书帖》前帖纵30.2厘米,横48.8厘米,后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信中苏东坡对陈季常之兄伯诚之死致以了哀悼与慰问。

我向来偏爱古人书札,不必正襟危坐,不必计较书法作品的章法、字法、墨法,提起笔、蘸上墨,在尺素间走走停停、随遇而安,字里行间荡漾的却是见字如见人的暖暖寸心。这两封信上的毛笔字,苏东坡写得自然流畅、姿态横生,笔墨的丰腴中藏着骨力,线条的凝重中含着秀逸,一如董其昌帖后题跋所记:“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苏东坡是大文学家,也是大书法家,他的书法,他诸多的名帖不知润泽了古今多少书法研习者。

然而,这件合卷吸引我的,倒并非苏东坡的书法,而是收信人陈季常。

苏东坡与陈季常同为眉州人,两人情谊颇为深厚。《东坡集》卷五十《岐亭五首序》中记苏东坡在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被贬黄州时,到岐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来迎接他的正是陈季常,而后四年两人书信频繁、相见频繁,苏东坡说:“凡余在黄四年,三往见季常,而季常七来见余,盖相从百余日也。七年四月,余量移汝州,自江淮徂洛,送者皆止慈湖,而季常独至九江。”

其实苏东坡与陈家早有渊源,苏东坡20多岁时就在陈季常的父亲陈希亮手下任过职,不过那时候苏东坡少年成名、少年气盛,陈希亮故意端起架子,压过这位锋芒太露的晚辈,两人之间遂生摩擦,成见便越来越深。1063年陈希亮在自家官府后院修了一座凌虚台请苏东坡作一篇记,苏东坡乘机报复给他浇了一头冷水:“东则秦穆公祈年橐泉,南则汉武长杨五柞,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计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天下兴衰,一座凌虚台算得了什么?又怎能长久于世?陈希亮看得明白,但他不改一字,依然吩咐匠人上石勒碑。宋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里记陈希亮曾说:“吾亲苏明允犹子也,某犹孙子也。乎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邪?”苏明允是苏东坡的父亲,“吾亲苏明允犹子也”是有点过了,陈希亮不过比苏明允年长了9岁。不过苏东坡后来应陈季常之请为陈希亮作了《陈公弼传》,传中对当年所为也充满了悔意:“公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风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我喜爱昆曲十多年,虽然作为一名昆曲曲友近年参加的曲会越来越少、走近剧场看一出昆曲的演出越来越少,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天籁般水磨之音的痴迷,从《牡丹亭》到《长生殿》,从《玉簪记》到《琵琶记》,爱恨的纠葛在抑扬顿挫的声调里如此幽怨、如此缠绵,另有诸如《狮吼记·跪池》这类戏,那是昆曲殿堂里的心裁别出了。1961年昆曲泰斗俞振飞与言慧珠有过《狮吼记·跪池》的现场录音,俞振飞饰陈季常,言慧珠饰柳氏,配苏东坡的老生是传字辈的郑传鉴,三人的演绎堪称经典之作。

戏里在演的是,某一回,陈季常赴了苏东坡的春游之约,归来第二天苏东坡去看望陈季常,没想进门瞧见陈季常之妻柳氏正怒目圆睁地责骂陈季常,罚他常跪池边,缘由春游之约上苏东坡请了歌妓做伴。柳氏时而要拿黎杖打他,时而揪他耳朵,季常吓得浑身瑟瑟发抖,不停认错求饶。看热闹的苏东坡来为好朋友打圆场,柳氏气呼呼地则要拿黎杖来打苏东坡,此时苏学士、苏大人成了和事佬。末了陈季常由柳氏揪着耳朵离场。陈季常一边半回头望着身后的苏东坡,一边用两只手在身后向苏东坡不停甩水袖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出40分钟的戏,大家看得开心,当了一场“妻管严”的喜剧欣赏,不过俞振飞认为,男人惧内分三种:因恶而惧,因敬而惧,因爱而惧,陈季常之于柳氏当属第三种。

苏东坡后来写过一首《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主要写给吴德仁,吴德仁是吴瑛,字德仁,蕲州蕲春人,为当时名士。黄州离蕲春很近,苏东坡曾到蕲春兰溪赏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便出自他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不过苏东坡却未与吴德仁见过面,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吴悠闲生活的向往,说自己学道、陈季常念佛,都不及吴生活得自在洒脱。然而《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这首诗,最出名的两句是:“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陈季常自号龙丘先生,“狮子吼”在佛经中指如来正声,苏东坡本意说陈季常研习佛理,听到讲解教义,好似狮子吼声振聩发聋,手里的拄杖坠地。谁知传到民间成了戏笑龙丘居士的可怜,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然而,一听到妻子洪亮的怒骂之声,吓得惊慌失措,连拐杖都离了手。偏巧柳氏是河东人,“河东狮吼”于是成了妇人脾气暴躁凶悍的代名字。陈季常自此落下惧内的声名,于是有了这出《狮吼记》,坊间盛传出了“河东狮吼陈季常,千古风流苏东坡”的名句。“河东狮吼”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苏东坡的“朋友圈”中,声名显赫的大家很多。为何陈季常引起了我写文的兴趣,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和苏东坡一样,是个活泼泼,有烟火气的人。

《新岁展庆帖》《人来得书帖》合卷历经900多年,递藏有序,今天完好地保存在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继续诉说着它的故事。

(作者:唐吉慧,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