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4-25 09:14:25

【四川历史名人】三苏家庭教育思想 ‖ 刘清泉

作者:刘清泉(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7-31 20:51:14 浏览次数:1270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三苏家庭教育思想

刘清泉

曾枣庄先生曾高度评价苏洵,说他的“最高成就是培养出了苏轼兄弟成为文坛巨匠、朝廷名臣”,是“教育出苏轼兄弟的教育家”。因此,三苏家庭教育思想值得关注。

三苏家庭教育的目标

三苏家庭教育的目标是科举入仕、治国安邦、修身养性

三苏家庭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科举入仕。(明)郑瑄《昨非庵日纂》记载:“东坡端正道人,乐善好施。有一异人频受施舍,因谓曰:‘吾有二穴,一富一贵,惟君所择。’道人曰:‘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于是偕往眉山,指示其处。命取一灯燃之于地,有风不灭。道人遂以葬母。”苏序希望子孙读书做官——显贵,而不希望子孙经商赚钱——富裕。

从苏序3个儿子读书科举来看,长子苏澹,“以文学举进士”。次子苏涣,“时独勤奋问学,既冠,中进士乙科”。少子苏洵,青壮年时期,游荡不学,27岁始大发愤,宋神宗嘉祐五年(1060)才被举荐踏入仕途。嘉祐二年(1057),苏轼兄弟参加礼部考试,同科进士及第。当年眉山县进士及第13人,占当年全国进士总数388人的3.4%。嘉祐六年(1061),苏轼、苏辙兄弟参加制科考试,皆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被录取,苏轼入三等(最高等),苏辙入四等。后辈子孙由于受到党争波及,功名受到影响,但苏迈、苏迨、苏过仍然进入仕途。苏涣曾孙苏元老,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及第;苏轼孙子苏符,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赐进士出身。三苏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治国安邦。苏洵受苏序影响,热衷功名,他说“慨然有志于功名”“固有意于从宦”“窃有志于今世”“尝有志于当世”。苏辙说母亲程夫人“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好读书,明识过人,志节凛然,每语其家人:‘二子必不负吾志。’”苏轼说“盖尝有志于事功”“少年出仕,本有志于救人;晚节倦游,了无心于交物”,话虽如此,但在贬谪英州途中,又屡遭贬谪,仍然吟出“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的诗句。苏辙诗云“少年读书不晓事,坐谈王霸了不疑”“一生有志恨无才,久尔萧萧白发催”,后一句是其73岁生日所写。苏辙曾官至副宰相,在元祐政坛上叱咤风云,可他却认为,自己没有实现理想,感叹岁月已逝、华发早生。

读书科举、治国安邦是家庭教育的外在目标,家庭教育的内在目标是修身养性。程夫人在家庭教育中倡导仁爱、清廉、刚直。苏轼在《记先夫人不残鸟雀》中记述母亲程夫人禁止捕鸟,告诫子孙要有仁爱情怀;在《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记述母亲程夫人不贪外财、不发宿藏的故事,她的言行影响儿子、儿媳和孙子,并形成“不贪外财”的家风。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中,记述苏轼10岁时,母亲程夫人讲授《东汉史》,母子二人被范滂的故事深深感动,苏轼说长大要做范滂那样的人,程夫人说你做范滂那样的人,那我就做范母那样的人。

眉山三苏祠启贤堂

苏轼《司马温公行状》云:“公上疏,言:‘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其言切至,皆母子间人所难言者。”倡导治身之孝和治国之公的美德。苏辙《泉城田舍》云:“家世本来耕且养,诸孙不用耻鉏耘。”告诫子孙苏家历代躬耕自食,切不可以农耕为耻。苏过《和叔宽田园六首》云:“一饭食我力,愿与农夫同。”教育子孙不能因为出身官宦,觉得颜面尊贵,而鄙视农业生产。

三苏家庭教育的内容

考试制约着读书,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人们总是习惯于依据考试内容选择阅读范围。三苏家庭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六经、史书、诗赋、属对、声律、琴棋、书画、佛道等,其主要特点是养德、有用和广博。

北宋时期考试制度虽然屡有变革,但大致包括试论、试策、试诗赋等。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说,当时科举考试有3场考试内容,“第一场试论,第二场试策,第三场试诗赋”。曹安《谰言长语》说:“吴临川云:初场在通经而明理,次场在通古而善词,末场在通今而知务。”王炳照、徐勇《中国科举制度研究》认为:“至宋代科举制度相对稳定之后,知识结构主要包括3个方面内容:一是能背诵约四五十万字的《四书》《五经》;二是精通历史,尤其是政治史,以便长于策论;三是填诗赋词。”

从三苏的文献作品、进论篇目和程文选本来看,三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经史。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说,眉州的士大夫“贵经术”,“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苏洵“乃大究六经百家之说”“有二子轼、辙,龆龀授经,不知他习”;苏辙云“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轼云“可读史书,为益不少也”等。从宋代制科进论题目来看,亦可窥见一斑,如苏轼、苏辙各有进论25篇,再如张方平、李清臣的进论篇目等。魏天应编选、林子长笺注《论学绳尺》是南宋省试的程文选本,“从题目出处看,大致统计,全书共155篇文章。出自《汉书》约47篇,《论语》11篇,《孟子》23篇,《荀子》10篇,扬雄之文14篇,《文中子》5篇,唐代史实、史书及文16篇,韩愈《原道》2篇、《进学解》1篇,以上包括同题作文,所选文都为南宋人之‘论’。”

此外,三苏学习内容还有子集。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云:“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札子》云:“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足为治。”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至于读文集,从苏轼对乡贤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的接受可见端倪。在科举中有诗赋的专场考试,可以肯定地说,士子必修作诗赋,必须学习诗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诗赋的基础知识包括用韵、对仗、平仄等,苏洵对这些东西很不感兴趣,因而很不擅长,他说:“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苏轼兄弟在年幼之时师从张易简、刘微之,掌握了属对、声律的基本知识和诗赋写作的基础技能,诗赋写作得心应手。苏洵说苏轼兄弟“始学声律,既成”。关于作文,李方叔云:“东坡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开列的一长串书单,便是作文所需要的积累。

对于琴棋,苏轼说“不通此二技”“予素不解棋”,北宋陈正敏《遁斋闲览》云:“子瞻尝自言,平生三不如人,谓著棋、吃酒、唱曲也。”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对博弈活动的浓厚兴趣。三苏家中有传世雷琴,苏轼诗文屡有提及。苏轼12岁时,于纱縠行故居,发现一块天石砚,父亲激励他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苏轼作《天石砚铭并叙》以记此事,苏辙有《缸砚赋》记述自己的心爱之砚。

北宋时期的四川,佛教、道教皆有浓厚氛围,苏轼外公和母亲都信佛,因此苏轼兄弟小时候便受佛道濡染。苏轼兄弟有不少诗文提及阅读佛教经典,如“君少与我师皇坟,旁资老聃释迦文”“《楞严》在床头,妙偈时仰读”等。除受佛教思想影响之外,苏轼兄弟幼时喜读《山海经》,从后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那些神话的痕迹。

三苏家庭教育的形式

三苏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记诵作文,次要形式是读书行走和寻找伯乐,三苏家庭教育的形式具有顺势、激励和自觉的特点。三苏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记诵作文。从三苏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们记诵诗文的痕迹。苏轼说“少年记诵经史”“我梦入小学,自谓总角时。不记有白发,犹诵论语辞”“考论师友渊源所自,复知诵习欧阳子之书”“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苏辙所记诵的书籍,除《诗经》外,还有《楞严》《圆觉》等佛教经典。“问我近来谁复可,对君聊拟诵《周南》”“昔尝诵《楞严》,闻有乞食师”等。

苏轼曾多次提倡抄书,尤其是抄写史书,他说自己抄写《汉书》3遍,且戏称为“日课”。“虽是玉堂挥翰手,自怜白首尚抄书”“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多读书史,仍手自抄为妙”等。

关于作文秘诀,苏轼转述欧阳修的话说“惟勤读书而多为之”,提倡学习写作,就要多读多写。苏轼说“多读史书”“亦须多读史”“读书多则能撰文”。如此看来,多读多写,似乎就是三苏学习写作的主要途径,也是三苏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苏家庭教育的次要形式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苏父子皆喜行走天下、游山玩水。苏洵说“昔予少年,游荡不学”,他在《忆山送人》中生动而又详尽地描述了他历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的情况。苏辙《武昌九曲亭记》云:“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由此可见,苏轼兄弟对于游山玩水的浓厚兴趣。

总之,三苏都把游历山川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是学习的重要方式、养气的重要途径。

苏洵以为,千里马之不遇于时,但不可守株待兔、以待伯乐;他主动寻求伯乐赏识,值得后人借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次到成都拜谒张方平。这两次拜谒对三苏一生,尤其是苏轼、苏辙的成长极为重要。宋神宗嘉祐元年

(1056),苏洵还带着苏轼兄弟拜谒了雅州知州雷简夫、犍为县令吴中复,他们也都向朝廷名臣张方平、欧阳修、韩琦等大力推荐三苏父子。苏洵在自己与儿子学有所成的基础上,带着他们拜谒学者名流,无疑让自己与儿子都开阔了眼界。

三苏家庭教育的价值

三苏之前,在文化艺术领域父子兄弟互相影响、学有所成、成就卓著者寥寥无几,父子、苏轼父子等。在这些双子星中,在家庭教育史上,三苏更加璀璨。在眉州受三苏父子影响,一家父子兄弟皆成名宦者亦相继出现。譬如眉州丹棱在南宋出现“三李”,即李焘、李壁、李埴父子。《宋史•李壁传》曰:“壁父子与弟埴皆以文学知名,蜀人比之三苏。”在清代出现“三彭”,即彭端淑、彭肇洙、彭遵泗兄弟。

以三苏家庭教育管窥当今教育,可以从中受到启发,譬如藏书读书、言传身教、自然发展等。

三苏倡导藏书读书。苏辙在《藏书室记》中说:“(先君)有书数千卷,手缉而校之,以遗子孙,曰:‘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此孔氏之遗法也。’”如今,有一部分家庭,儿童进入小学以前没有适合阅读的图书。进入小学、初中以后,除教材指定阅读的图书外,没有自己的藏书,倒是有不少的教辅。以致到初中或高中毕业之后,对教辅深恶痛绝,甚至发誓再也不读书。

三苏倡导言传身教。苏轼兄弟少时皆“师事先君”。父亲苏洵一方面严格督促苏轼兄弟读经史,另一方面亲自指导作文章。苏轼作的“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苏洵大加赞赏。苏轼作的《却鼠刀铭》、苏辙作的《缸砚赋》,苏洵很满意,让他们誊写出来,张贴到墙上,以示鼓励。有时父子三人还同题作文,一较高下,以致后人以“是父是子”赞之。母亲的言传身教侧重在品德养成方面,从而形成仁爱、清廉的家风。如今,适龄儿童上学读书,广大家长都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数上,当然也就迫使学校领导、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到分数上,而在思想品德的养成方面重视不够,出现这样那样的社会问题。

眉山市青神县中岩寺唤鱼池苏轼与王弗塑像

三苏倡导自然发展。“知子莫若父”,譬如苏洵给苏轼、苏辙取名。轼是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露在外面,与苏轼豪放不羁的性格颇相类似。苏洵训诫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辙是车轮碾过的印迹,虽无车之功,但也无翻车之祸,“善处乎祸福之间”。这与苏辙冲和淡泊、深沉不露的性格符合。苏洵《名二子说》在诠释二子之名的同时,表达了他对两个儿子的担心、期望和规诫之意。苏洵写此文时,苏轼11岁,苏辙8岁,兄弟二人一生的际遇,恰如苏洵所预言。由此可知,苏洵对两个儿子的深切了解。深切了解子女,实事求是地确定发展目标、路径,顺其自然地发展,这是苏轼兄弟成才的关键。当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太多,期望太高是普遍现象。我们应该理智地对待子女的发展,找到他们最感兴趣、最适合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 载《巴蜀史志》2020年第5期“四川历史名人”专刊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清泉(四川省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研究室主任)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