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川茶志音频>详细内容

【川茶志音频】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川茶志音频第19集:元朝四川的茶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发布时间:2023-09-22 15:41:48 浏览次数: 【字体:

bd8af0501e9e4a91a31fa16ea983c06b.jpg

揭秘千年茶史 寻味蜀韵茶香

——川茶志音频

第19集:元朝四川的茶法

至元十七年,元朝统一中国以后,蒙藏高原、大江南北尽入版图,国内良驹成群、战马云集,元朝朝廷对茶马互市已不再像宋朝时那般看重,但出于财政的需要,对茶叶的课赋却十分留意,因此,除了不断增加茶课外,元代榷茶转运司等官僚机构还恣意压榨茶农,加深了人民的痛苦。《四川川茶志》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元代四川的茶法。

中统元年,忽必烈即位后,元军与宋军在四川展开争夺战,至元四年,元军占据了川北及成都平原地区,四川三分之二的州县纳入了元朝的统治。次年,元世祖采纳了运使白赓的奏议,榷成都茶,禁止百姓贸易,违者以“盐法”例论罪。至元六年,元朝朝廷正式设立西蜀四川监榷茶场,执行管理和营运川茶的任务,但当时朝廷对茶叶加价过多,引起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强烈不满,甚至有聚众骚乱之势,为此,时任成都路总管张廷瑞提议变更茶法,停止官府经营,由商人自行购运,按引纳课,汉藏之间,任由民间自由互市,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至元十三年,元军攻下临安,大体上统一南中国以后,元世祖诏谕,在江南一带正式开始推行榷茶制度,从此元朝朝廷将南方地区的产茶之业也尽握手中。

元统一全国以后,对四川及江南茶叶都采取了商人营运,官府向茶商及茶农征收课税的办法。元代初年,朝廷设立江州“榷茶都转运司”,各产茶地区先后设立提举司,管理茶叶课税,并对茶农、茶商按引纳课。茶农方面,官府每年将应征课额,按引填发,由江州榷茶都转运司发给各地提举司,再由提举司分发给各地茶农,茶农持引票出售,按引向朝廷交纳茶课;茶商方面,至元十三年,元朝朝廷实行“长引”“短引”法。商人领取“长引”,每张可购茶一百二十斤,征税钞五钱二分四厘八毫;“短引”可购茶九十斤,征税钞四钱二分八毫。到了,至元十七年,元朝朝廷废除了“长引”,专行“短引”法,并且提高了税额,规定末茶每短引征钞二两四钱九分,“草茶”每引征钞二两二钱四分。

据史料记载,元朝的茶法基本上延续了宋朝的旧制,但又有其独特性,比如元朝官府在短时期内对茶引价格进行了多次提额。至元十七年,元朝官府甚至对居民饮茶也予以征税,即所谓的“门摊食茶课程”,这一做法导致吏目乘机对民众敲诈勒索,引发了极大的民怨。为此,榷茶都转运使廉恂在至元二十一年提议,将每年应征的“门摊食茶课程”加在商人引票额上,每草茶一引,增加税钞一两九分;末茶一引,增钞一两一分。这样既能增加政府的税收,又可以减少对百姓的骚扰。廉恂的方案,使元朝官府在革除“门摊食茶课程”的“善政”下,又增加了一笔税收。

至元三十年,元朝官府又变本加厉的开始对零星小贩进行征税,并发行“由”票,规定:“每由,茶九斤,征钞一两”。至此,元朝朝廷对茶税的收刮已达到了极致。

事实上,整个有元一代,我国的茶叶都处于课税的重荷之下,自至元十三年正式实行茶引制度到延裕五年茶税改革,四十二年时间,元朝朝廷有十次茶引价格调整,全国的茶课增涨二十余倍,这种掠夺性的税收对茶农、茶商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为元朝榷茶制度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元朝中后期官府官僚系统出现种种弊病,官员官俸微薄、贪腐成风,众多既得利益集团争夺茶利,这些都给全国各地榷茶的运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至正二年,据监察御史李宏揭露,榷茶都转运使官员每年借“散据卖引”的机会,向下级索取贿赂。各提举司只有迎合上司需求,“各满所欲”,方能得到引票,否则就会被肆意刁难,“悬引无期”。而提举司官吏在贿赂上级之后,又会在茶农身上加倍索偿,向茶农勒索“搭头事例钱”,导致茶农苦不堪言。元朝诗人梵琦就曾写过一首《渔家傲·听说娑婆无量苦》,来描述当年茶农的苦状:“听说娑婆无量苦,茶盐坑冶仓场务。损折课程遭棰楚,赔官府,倾家卖产输儿女。口体将何充粒缕,飘蓬未有栖迟所。苛政酷于蛇与虎,争容诉,劝君莫犯雷霆怒。”

虽然,元代的茶法让百姓深受其苦,对整个茶业的发展也未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它却为元朝官府提供了可观的财政税收,在维持元朝统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f1d7d1e1d9741399d2dc67eee8964e3.jpg

本文参考书目:

《四川省志·川茶志》

《四川茶叶史》

《川茶与茶马古道》

《新元史·食货志·茶法》

《元代榷茶制度研究》

《元代社会经济史稿》

《元代榷盐与社会》

《四川川茶志音频》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感谢川藏茶马古道研究学者杨绍淮老师对本节目的特别指导!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文案编辑:杨 睿

录音制作:葵 葵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成都广播电视台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