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详细内容

【五四特辑】青春不仅是潇洒 还有家国和大三线‖高光锋

作者:高光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04 14:22:29 浏览次数: 【字体:

青春不仅是潇洒

还有家国和大三线

高光锋

1964到1980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恍若瞬间,但在中国土地上却有了一项重要的战略行动,那就是“三线建设”。在茫茫戈壁、崇山峻岭、贫瘠荒凉的祖国大西部,建起一个个军工基地、科研院所和工厂。这段宏大的历史背景,浩荡的战略迁移,史诗般的建设历程,铸就了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的史无前例。

弹指一挥间,奋斗的岁月已悄然走过50多年,那些奋斗的身影,曾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战天斗地,谱写了一曲曲奋进的“三线建设之歌”。那一段青春和热血燃烧激情的岁月,已深深铭刻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灵深处。

我们就是那群怀揣梦想、风华正茂的三线创业者。当年,我们响应党和国家“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满怀“建设好三线,让伟大领袖毛主席睡好觉”的信念,告别父老乡亲、老师、同学、战友,从条件相对优越的大城市,来到祖国大西部、偏远山区的西南边陲小镇,航空三线建设地之一的“四川雅安”。

雅安,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完全符合三线建设选址要遵循“山(进山)散(分散)洞(隐蔽)的原则。雅安又是自古就有“天漏”之称的“雨城”。当时道路泥泞不堪,出行不便,建材缺乏,就地想办法解决。没有机械设备,完全凭青春的力量,采用人挑肩扛施工。对付恶劣环境,我们就“晴天抢干、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干”。我们抱定“生是航空人,死为航空魂”的信念,将青春和热血抛洒在大三线。

我们雅安航空三线创业者,永远不会忘记1966年7月28日那天发生的一幕:当时天气连日暴雨,山洪暴发,雅安青衣江河水陡涨,堆放在河滩上的三线基建设备和物质将要被淹。见此情景,基建党支部书记范开海带领干部、职工奋力抢救国家财产。正把物资搬向高处的职工远远看见洪峰来了,拼命跑向河边,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范书记快上来呀,大水来了!”嘶喊的声音传出去没有几米就被暴雨声淹没了……尽管现场人员都已转移到岸上,此刻,范书记还带领着4名共产党员,仍奋不顾身站在水中抢运物资。特大洪峰横贯整个江面,范书记他们五个人在大家眼前瞬间就被洪峰吞噬,不见了踪迹。那一刻,现场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好像傻了一般,呆若木鸡。惊醒过来,不少人争着要跳下江去救战友,巨浪卷着江水,要下江的人被人群死死拉住,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耳边只听到撕心裂肺的哭喊“范书记呀...你在哪儿?快上来呀……”

小提琴曲《当我们年轻时》五四青年节,致敬青春!

这五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们之中最大的才30多岁,最小的只有23岁啊!他们是刚刚从空军复员转业的军人,还没有来得及与父母、亲人相见与告别,就直接来雅安投入三线建设。当年他们还那么年轻,哪来那么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难道他们就肯舍下父母与亲人?难道他们就不想美好的人生与前程?

不!他们正是为了祖国、为了国家航空事业,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献给了大三线建设,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当年三线建设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在基建的同时,生产技术准备工作要相应进行。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宿舍,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就寄居在当地农民家的茅草房里,在阴暗潮湿屋子里搞设计、计算、绘图。使用的工具也仅有一把计算尺、一盒绘图仪、三角板及一块图板。

几十载披荆斩棘,栉风沐雨的艰难,几十载寝苫枕块,筚路蓝缕的拼搏,大三线中一座座厂房在我们手中建了起来。

回想当年的情景,我脑海中总要翻起一些永远不会抹灭的往事。我们技术部一位年轻女技术员,她如痴如狂地加班加点设计绘图,因劳累过度,导致已怀孕八个月的胎儿缺氧窒息腹中,失掉亲身骨肉。还有一位同事,经常通宵达旦工作,反复推演设计产品,他的家庭生活负担很重,要供养家里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儿女,出差不管路程多远,从不坐卧铺,为的是能得到1块5角钱的夜间乘车补助费。家境困窘与超负荷工作劳累,积劳成疾,使他过早付出了年轻的生命。临终时,他没有面对娇妻和爱女,却是挣扎着伸出颤抖的手拉着同事的我,用生命最后一口气叮嘱我“一定要把产品工艺定型完成好”!我的好兄弟呀,就是以这样的精神境界离开了我们!

那时,多少航空三线创业者长年过着囊中羞涩的拮据生活,可却没有人因此而畏惧和计较,他们每天想的就是工作,想的是尽快把工厂建起来!

这就是三线人的情怀,这也是三线人可歌可泣的青春!

在我们壮年时,兴起了下海潮,我们也曾受到诱惑,一些曾经的同事离开了三线,去到一线城市及东部沿海开发区发展。众所周知,来三线的军工队伍中,人才济济。走出去的人员中,有些人成了老板、高管,发了财,过上富裕生活。我的一位朋友劝过我:“老高,你是专家,只要你肯过来,保证能发财!”我没有应诺,我心里想:我这大半辈子的光阴都在这里了,这里不但是我工作的工厂,还是我的家。工厂没搞好,自己过得再好,也会觉得空虚。

是的,这是一个时代不可复制的真实存在!这是一代中国人与这个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携手走过的精神足迹!我们理当铭记,从那个激情燃烧岁月里一路走来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

如今,我们这批三线创业者们都已退休,步入耄耋之年。我们的故乡已经成为他乡!想想那些为航空大三线贡献青春生命的同志们,我想说的是:

兄弟,我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来哀悼你,

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

你的青春给了壮丽的时代……

兄弟,青春的时代无法衡量,

我还为着你哭,

你没有留什么给自己,

却用潇洒的青春,

给予家国和大三线!

今天,我要对年轻的一代说几句我们这代老人的心里话:如今,时代在变,三线建设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三线建设的伟大成就不仅是在祖国大后方建成坚固的国防力量的堡垒,更为祖国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石!然而,最为值得铭记与不能忘怀的,是三线创业者们所体现的“艰苦创业精神、顽强奋斗精神、崇高的敬业精神及自我奉献精神”!

国家繁荣离不开人民努力,民族强盛离不开精神支撑。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精神已成为航空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底气、最强大的动力!

光荣啊!中国共青团 音乐: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

作者简介

高光锋,1941年9月生,吉林省长春市人。1966年9月参加工作,196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仪表专业毕业,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工程师。曾任航空工业部第291厂技术科长、设计所长、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及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委员等职,2001年9月退休。曾参加《中国航空百科辞典》《航空传感器实用手册》编写,在《航空科学技术》杂志发表论文多篇。曾获航空航天部表彰,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及科学进步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 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高光锋

供图:高 勇

演播:武世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