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印象>悦听四川>详细内容

【散文】苏家的园子‖陈仲文

作者:陈仲文(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知见诗社特邀作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2-13 21:54:43 浏览次数:345 【字体:

苏家的园子

陈仲文

将一块地,用竹子或藤条一围,盖上几间屋子,栽上蔬菜花果树木,便成了园子。营造一个好的园子,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持续不断的劳作,更需要造园者住园者温暖的心灵阳光,丰厚的学识养料。人和园相生相息,时间久了,人和园也就一体了,人在园在,人颓园废。拥有一方园子,应该是多数人的梦。造一方园子,实际上是我们在找寻一条返回家园的路。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三苏祠,原本是三苏的家,后来变成了祭拜祠堂,变成了纪念园林。岁月沧桑,地还是这块地,但当年苏家的书房厨房客厅早已无处找寻,也无法嗅到苏家当年生火做饭时炊烟里冒出的稻草味。从家到祠到园,千年时光,都流淌了些什么,沉淀了些什么,最后呈现了些什么。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苏家的园子人性而人情。一进园子,两棵高大的银杏毅然挺立,遮天蔽日,这时讲解员会说:“这两棵树都是雄树,只开花不结果,是苏轼苏辙两兄弟的象征……大家再转身,背后有一棵千年的榕树,是父亲苏洵……”三棵树,三父子,左右携手,前后顾盼,其情其势,动人心魄!植物是造园的重要元素,也是主人品格和感情的寄托。在三苏祠,一株荔枝可以挂满东坡“犹作江南未归客”的乡愁,一株海棠可以浸透“泥污燕支雪”的伤感,一株橘树可以写满“吾性好种植”的本心,一根竹子可以充塞“无穷出清新”的真气,一朵莲花可以盛开“湖光涵万象”的意境……一方园子就是一个人的生命世界。

眉山三苏祠内眉州第一树(汪毅 摄,方志四川供图)

三苏祠的房子崇高而自由。从南大门入,沿中轴线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自南向北纵列延展,东西两旁配以厢房,主体建筑群由此分为形制不一、程度不同、大小不等的围合空间,或虚或实,或静或动,或肃穆或宁静,或幽深或开阔,我们的情绪在这变化的空间里悲喜交加、张弛有度。抱月亭、绿洲亭、瑞莲亭、百坡亭散落四周,披风榭、云屿楼虽高两层,却退隐其后,不与祠宇争胜。飨殿是祠堂的核心,面阔三间,进深一间,通高9米,明间两侧为抬梁式梁架,山墙为穿斗式梁架,硬山布瓦顶。虽青瓦白墙、造型简朴,人立其前,崇高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时再响钟鼓之声,你可能就潸然泪下了。想见1665年眉州知州赵蕙芽建造此殿时,一定是沐手净心,焚香叩首,把对三苏的仰望融进了一砖一瓦。

眉山三苏祠(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供图)

整齐而不齐,均衡而又不衡,凝重而又轻盈,对称而又错落,聚集而又散漫,围合而又开放……这就是苏家的园子,一如园子的主人。巴蜀地区园林学科的开创者赵长庚教授曾用“开心见胆,剖腹示人”来描绘三苏祠,何以解读这八个字,在你心中在我心中。

眉山三苏祠苏轼塑像(汪毅 摄,方志四川供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陈仲文(眉山市三苏祠博物馆馆长,知见诗社特邀作家)

诵读:宋 彧(四川省朗诵演讲艺术发展促进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知见诗社创始人、社长,成都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美育名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清明云诗会》《端午云诗会》特邀朗诵家,国家工信部抗疫纪录片配音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文化纪录片配音员。团中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社、人民邮电报、方志四川、温州日报、红网等多家媒体读书音频主播)

供稿:知见诗社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