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20集 诗圣杜甫(2)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19 08:49:30 浏览次数:556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0集

诗圣杜甫(2)

­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0集-诗圣杜甫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0集-诗圣杜甫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您讲述诗圣杜甫的故事。

公元八世纪的长安是世界第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大都市,士子、商人甚至成群结队的外国人竞相来到这里,追逐繁华与荣耀。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终于前往长安求仕。初到长安时,杜甫满怀希望的创作了大量的干谒诗,投赠给当权的宰相、将军、驸马以及京兆尹等,诉说自己的志向,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这些精心撰写诗篇却如同石沉大海,未能激起丝毫涟漪。

公元747年,杜甫迎来了一次入仕的良机。唐玄宗下诏,广开才路,令有一技之长的人来京师应选。然而,这场承载着无数寒门士子青云之志的考试,却不幸沦为了李林甫独揽大权下的阴谋。他深恐那些正直无畏的士子会揭露朝政的阴暗面及自身的过失,于是从郡县选拔阶段便开始横加干涉,直至中央复试更是处处设障。最终,整场考试竟无一人通过,成为了一场空前的闹剧。李林甫还恬不知耻地上表玄宗,诡称:“明君在上,野无遗贤”。

对于杜甫而言,此次科考的失利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不仅击碎了他的仕途梦想,也让他在经济上陷入了困境。自父亲去世后,他便失去了经济支柱,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放下文人的清高,出入于权贵之门陪他们宴游作乐,甚至有时还需上山采药以换取微薄的收入。命运的转机在公元750年的冬天悄然降临。杜甫得知次年唐玄宗将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献上了三篇呕心沥血、精心雕琢的赋文。唐玄宗读过后,对他的才华赞不绝口,特命宰相对其进行才学考核。那是杜甫在长安城里最为闪耀的时刻,集贤院的学士们环绕四周,而他则端坐中央,骄傲地奋笔疾书。多年后,诗人在回忆这段往事时,仍难掩自豪之情,挥笔写下“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的壮丽诗篇。

既然得到了天子的赏识,杜甫的考试自然一帆风顺,他很快便获得了“参列选序”的资格。然而,这一殊荣并未立即转化为实际的官职,直到四年后,朝廷的任命才姗姗来迟。起初,朝廷授予他的官职是河西县县尉,尽管当时生计艰难,但杜甫依然拒绝了这个地位卑微却应酬极多的差事。幸好,唐代灵活的任官制度为杜甫保留了选择的权利。在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决定接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位。虽然这一职位同样微不足道,但至少能让他留在京城,继续寻找新的机遇。

新官上任不久,杜甫便匆匆离开长安,前往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儿。然而,当他踏入家门时,迎接他的却是家人的哭声——他最小的儿子,竟因饥饿而夭折。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杜甫悲愤交加,挥笔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这首血泪凝结的长诗中,他描绘了酒肉奢靡的豪门、殒命的乞丐、无生计可寻的百姓、远征戍边的士卒,以及自己那被饥饿无情夺去生命的孩子。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公元755年底,就在杜甫草草安葬幼子之时,“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变乱是无数人生活的转折点,杜甫也不例外。在玄宗皇帝从长安仓皇出逃之后,杜甫结束了长安十年的漂泊生涯,带着家人踏上了逃难之路,最后在鄜州的羌村暂时安顿了下来。此时,远在灵武的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肃宗所在地,以图报效国家。然而命运弄人,他在途中不幸落入叛军之手,被困于长安城中。

公元757年正月,刚做了一年大燕皇帝的安禄山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叛军的内乱无疑为唐军带来了战略上的转机。随后,唐军连战连捷,肃宗李亨也从灵武迁到了距长安更近的凤翔。杜甫趁叛军防备松懈之时,冒死从金光门逃出了长安奔赴凤翔。“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肃宗为危难之际还有这样的忠臣而感动,下诏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左拾遗的品阶虽然不高,但却清贵无比,属于皇帝的近臣。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杜甫就因替友人房琯说情而触怒了龙颜,尽管有人为他求情保住了官职,但皇帝却彻底疏远了他。公元757年年底,官军终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玄宗也作为太上皇从蜀地返回长安。肃宗忌惮玄宗的势力,开始对朝廷进行大换血,杜甫因替房琯说情受了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从冒死投奔肃宗到被贬出京,仅仅不过一年时间,不知当杜甫踏出金光门的那一刻,是否会感慨帝王心术令人心寒。

华州的夏日酷热难耐,白昼间蚊蝇纷飞,夜幕降临时更有毒蝎出没,再加上有许多公文积压在案,令杜甫日日烦忧。然而,即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勤勤恳恳地处理公务,为剿灭安史叛军出谋划策。这年冬末他回洛阳探亲,归来时恰逢邺城兵败,朝廷大肆抓捕壮丁。杜甫亲身经历了一路的丧乱,写下了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这些诗作可谓字字泣血,沉哀入骨,写尽了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与唐朝兵役制度的黑暗。

杜甫还是那个杜甫,依然有着年轻时的理想和忠诚,但大唐却已不是那个大唐了。昔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饥荒遍野、战火连天的凄凉景象。政坛腐败,天子昏聩,忠言难进。作为一个小小的司功参军,杜甫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这动荡时局中的渺小与无力。

公元759年,时年48岁的杜甫,终因对朝廷的失望及战乱饥荒的威胁,辞去了华州的官职,踏上了人生中最为漫长且艰辛的迁徙之旅。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杜甫传》

《唐才子传》

《中国文学史》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0集-诗圣杜甫2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0集-诗圣杜甫2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