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25集 ​词圣苏轼(3)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2 08:53:19 浏览次数: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25集

词圣苏轼(3)

­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总图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5集-词圣苏轼3长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5集-词圣苏轼3长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继续与您讲述词圣苏轼的故事。

公元1084年的春天,在黄州居住了四年又三个月的苏轼收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命他前往距京城较近的汝州担任团练副使。这一任命虽未直接晋升他的官职,但却表明神宗皇帝已经有意再次起用他了。

赴任汝州的途中,苏轼特意绕道金陵,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王安石。此时的王安石,早已不再是昔日那位权倾朝野的宰相,在经历了变法失败、亲信背叛以及爱子夭亡的重重打击后,他选择了归隐山林,不再过问世事。然而,得知苏轼的船只停靠在金陵港口时,他却立即赶往江边相见。之后,他们二人唱和诗文,谈佛论道,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惺惺相惜的欢聚时光。临别之际,王安石不禁感慨:“不知还要再过多少年,才能再遇如此杰出的人物。”

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宋神宗的驾崩,年仅十岁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则垂帘听政执掌大权。作为变法的反对者,高太后迅速推行自己的政治理念,她首先召回了旧党领袖司马光,又在他的推荐下,将苏轼、苏辙等人召回朝廷。苏轼的政治生涯迎来了新的春天,他先是被任命为登州知州,但仅上任五日,便又被急召入京,升任起居舍人。半年后,更是晋升为翰林学士,负责起草朝廷重要文书,成为参与国家决策的核心成员和朝廷的代言人。

司马光上台后,立即着手废除全部新法,意图恢复仁宗时代的法度,史称“元祐更化”。然而,苏轼在长期的地方官生涯中,对新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新法之中不乏合理可行的条款,不应被一概抹杀。他的这种独立不倚的立场,引来了部分旧党人士的强烈不满。1086年,司马光去世后,新旧党争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苏轼厌倦了朝堂纷争,于是多次上书请求外放任职。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太守,并兼任浙西兵马钤辖。一到杭州,他就遇到了严重的大旱,随后瘟疫、饥荒接踵而至。他先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贡米,然后动用二千缗公款外加自己的五十两黄金,设立病坊,收治生病的百姓。之后,他与太守陈襄合作,疏浚了西湖六井、沈公井,治理了茅山、盐桥二河,并在西湖边筑起了一道长堤。杭州百姓为了感谢他,将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公元1091年,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尚未届满,便接到了回京担任吏部尚书的调令。然而,他尚未抵达京师,又被改任为翰林承旨,同时,他的弟弟苏辙也被任命为尚书右丞。苏家两兄弟同时身居高位,令他们的政敌惶恐不安。因此,苏轼在京不过短短三个月,便接连遭到弹劾,无奈之下,他再次上书请求外放。高太后与哲宗皇帝见他回京便引发朝堂纷争,便派他前往颍州担任太守,不久又急召他赴扬州任太守。结果他在扬州履职还不足半年,就又接到了回京的命令。此次回京,苏轼先后担任了两个月的兵部尚书和十个月的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担任过的最高官职。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093年,高太后逝世,年仅18岁的哲宗皇帝开始亲政。他重新启用了已遭罢免的章惇、吕惠卿等人,并委以重任,而苏轼却因言语不慎触怒了小皇帝被调任定州太守。对于这一任命,苏轼欣然接受。只是他未曾料到,定州作为紧邻辽国的军事要地,却政令不通、军备废弛。上任后,苏轼迅速采取行动,着手整顿腐败的军政体系,加强军队训练,并推动民间军事组织的建立。在他的努力下,荒凉贫瘠的定州逐渐焕发生机。

然而,正当苏轼治理定州初见成效之时,厄运再次降临。这一年,哲宗改年号为绍圣,并着手实施绍圣新政。在章惇的主持下,新党骨干纷纷被召回,而旧党再次遭到排挤。苏轼也未能幸免,被贬往遥远的惠州。当他翻越五岭,踏入文化相对匮乏的岭南地区时,却意外地受到了当地官员和百姓的热情欢迎。他们听说全国一流的大学者到了,欢天喜地地提着酒、端着肉,跑到城外去迎接他。这一路上的舟车劳顿,瞬间被这份热情所化解。惠州太守詹范对苏轼的才名仰慕已久,因此对苏轼一家极为关照,不仅将他们安置在风景如画的合江楼,后来还迁到了更为清幽的嘉祐寺。附近的州县官吏也时常邀请苏轼前去共饮,有时甚至会带着好酒好菜前来与他相聚。在岭南的日子里,苏轼品尝着美味的荔枝,享受着悠闲的生活,过得十分惬意。在被贬惠州的第三年,苏轼在白鹤峰建造了新居,打算长期定居于此。此时,他的长子苏迈也带着孩子们来到惠州团聚,苏轼看到家人心情大好,欣然提笔写下了《纵笔》这首小诗。然而,这首小诗传入京师后,却引起了政敌们的嫉妒与不满。他们撺掇哲宗再次将苏轼贬至更偏远的儋州,担任琼州别驾。一纸令下,苏轼全家人恸哭于江边。传说他过海时,船上甚至备有一副空棺,因为在他看来,这一次自己可能真的无法再活着回来了。

到儋州后,苏轼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日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能够苦中作乐,一边研究如何用当地的食材做出美食,一边指导土著民开荒耕作酿制美酒,此外,他还开办学堂,在当地传播文化知识。在苏轼的影响下,宋代一百多年里从未有人进士及第的海南,在他北归后不久,就有人举乡贡。因此,人们一直把他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公元1100年,年仅24岁的哲宗驾崩,他的弟弟赵佶即位,史称宋徽宗,神宗皇后向太后一同听政,朝廷再次进行大换血,元祐旧臣重获起用。苏轼于六月渡琼州海峡北返,八月奉告命,迁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当他行至半途时,又接到了允许他自由选择居住地的诏令。经过深思熟虑,他最终决定返回常州,安居于自己的田庄之中。只可惜,回到常州没多久,他便一病不起,最终与世长辞。

苏轼的死讯传出后,举国悲痛,各地出现自发性、群众性的吊唁活动。回望苏轼的一生,他仕途的沉浮始终与北宋后期的新旧党争紧密相连。然而,在文化史上,他的形象却远远超脱了政治派别的桎梏,不仅成为北宋文化巨人的典范之一,更被尊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格魅力的文人象征。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四川历史名人读本》

《中国文学史》

《苏轼》

《苏东坡年谱》
          《苏东坡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5集-词圣苏轼3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25集-词圣苏轼3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