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33集 辞赋之宗——司马相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1-29 07:03:00 浏览次数:901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33集

辞赋之宗——司马相如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经历了战国的激荡风云,秦帝国开疆拓土一统天下的时代巨变后,中国历史第一个黄金时期——汉朝。蜀地文化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并在全国占据了一席之地。此时的蜀地,“文翁办学”开创地方办学先河,文学上则涌现出司马相如、扬雄等“文章冠天下”的辞赋大家。今天的《四川历史名人故事》,我们就走进辞赋之宗司马相如的故事。

司马相如曾说:“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纵观司马相如一生,可以发现他就是一个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史记》《汉书》都说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但近几十年来的史料研究表明,他出生于西汉时期的巴郡安汉(今四川蓬安),后来才随家人搬迁到成都,司马相如“生于蓬安,长在成都”如今已成为一种主流的观点。

司马相如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犬子”这个名字非常符合有的父母给孩子起名的一种重要理念 :贱名好养活。这位少年有很大的理想抱负,他视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蔺相如为“偶像”,所以给自己改名为“相如”,从此,司马相如这个名字跟随他沉浮一生,成为汉代以来一个光耀千秋的名字。

据史书记载,二十多岁时,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也就是在长安捐了一个官职,准备去一展生平抱负。离开成都时,他在城北十里的升仙桥旁,题下了“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的豪言壮语。到长安后,司马相如当上了皇帝身边的武骑常侍,也就是皇帝身边的贴身保镖,伴驾出游打猎。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位,有机会得到皇帝的赏识和提拔。然而,司马相如却并不满意这种生活。他觉得自己满腹锦绣文章,汉景帝却“不好辞赋”,可能很难有出头之日了。

郁郁不得志的司马相如此时得到了一个机会,适逢汉景帝的兄弟梁孝王刘武来到长安,梁孝王门下有一批文人雅士,司马相如和他们很谈得来,于是他便称病辞官,到了梁孝王的封地梁国(今河南商丘),成为其座上宾。在跟随梁孝王的数年间,司马相如完成了一篇重要的汉赋创作:《子虚赋》。这篇汉赋以其构思的奇妙和文辞的华丽为当时人所赞叹不已,并广为流传,司马相如也因此而出了名。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144年,梁孝王病逝,失去依靠的司马相如只能返回成都。当年他离开时,父母尚在,而归来时却已父母双亡,家徒四壁。司马相如不得已接受旧友临邛县令王吉的邀请,到临邛暂居。当时临邛富商卓王孙听说王县令的朋友司马相如是一位青年才俊,便设下酒宴邀请二人前往。宴会上,司马相如的才华“一坐尽倾”,他也以一曲《凤求凰》,赢得了卓王孙女儿,才女卓文君的芳心。为了避免遭到卓王孙的阻碍,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连夜私奔到成都。浪漫的爱情终究敌不过现实的柴米油盐。由于生活没有着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不久后又返回临邛城,开了一家小酒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传为佳话,两人的爱情故事,也流传了千年。

公元前136年,43岁的司马相如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时年20岁的汉武帝刘彻偶然读到了《子虚赋》,被文章恢宏的气势和瑰丽的辞藻所折服,他慨叹道:“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在得知这是司马相如的作品后,汉武帝立即召见了他。经过10年沉淀,此时的司马相如学识修养更进一步,他认为此赋格局太小不值得看,当场以赋抒怀,借《上林赋》刻画出他心中的一代明君,汉武帝读后赞不绝口,当即封司马相如为郎。《上林赋》被后人称为《子虚赋》的姊妹篇,成为汉赋中的经典名篇。这两篇赋影响了人们对汉赋的基本认识,他也因此被后代学者誉为“赋圣”“辞宗”。

司马相如对战国散文体进行了大胆创新,在文体、句式、修辞等方面进行了改进,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文体。他在形式上更加注重“铺采摛文”,内容上侧重“体物写志”,辞藻华丽,气势磅礴,被历代推崇。鲁迅曾高度评价司马相如,“不师故辙,自掳妙才,广博闳丽,卓绝汉代。”

凭借具有开拓性的辞赋文章,四十岁的司马相如达到了其文化生命的巅峰,下一期节目,我们则一起来了解司马相如在政治上的“非常之事”。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33集词赋之宗 司马相如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扫描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