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第43集 ​兴蜀贤吏——文翁(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2-12 07:00:00 浏览次数:414 【字体: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

第43集

兴蜀贤吏——文翁(中)

­

总图  (1) 总图  (1)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3集-兴蜀贤吏——文翁(中)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3集-兴蜀贤吏——文翁(中)

文翁在蜀中大兴水利,弘扬发展了大禹、李冰以来蜀地优秀的治水文化传统,也让百姓衣食丰足,生活水平显著提升,随后,他着手以文化蜀,开始发展教育。《四川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了解文翁在蜀兴教化的故事。

蜀地在上古时,有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非常辉煌。但在秦灭巴蜀之后,古蜀文明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断裂。所以《汉书》称西汉前期“蜀地辟陋有蛮夷风”,蜀地本土文献《蜀王本纪》也有记载,说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

汉景帝末年,文翁到蜀地赴任后,也发现相对于中原文化,蜀地文化较为落后。为了提升蜀地文化教育水平,文翁“谨身帅先,居以廉平”,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才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文翁首先通过类似察举的程序,从自己的属吏中选了十来名优秀学员,亲自担任教师,在短时间内突击强化训练后,把他们送往京城,让他们跟随博士,学习儒家经典、律令等。

由于当时郡府没有专项教育经费,为了培养这批青年人才,文翁只好开源节流,压缩郡府支出,大力倡导简朴作风,下县调研的时候,也坚持带头轻车简从,同时积极向下县募集资金,终于解决了这些青年到长安学习的费用。

当时,人们所使用的半两钱,不便于携带且极不安全,文翁吩咐属吏用筹集到的资金,购买京城人士特别喜欢的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然后再由计吏专程前往长安送给宫中经学博士。

几年之后,学员们学成归来,文翁又根据各人的学绩安排这批精英担任郡守、刺史等重要官职,大大提高了蜀官质量,他们也用在京城学到的知识管理社会,推行中原先进教化。

西汉以前,中国的学校只有两类:一类是孔子倡导的私塾,一类是朝廷办学的太学。郡级及其以下则没有办学。

作为“少好学,通春秋”的饱学之士,文翁目光远大,思想活跃,也敢为天下先。在将青年才俊送往长安深造之后,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决定在蜀郡创办官学,着力培养优秀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于是,他力排众议,从郡府拨出专款,兴办学校。资金短缺,他就利用蜀郡石多的优势,发动下县捐献石材,最终在城南建起文学精舍,后人称作“文翁石室”。文翁亲自兼任学校首任校长,并亲力亲为,为学生授课。

文翁石室是中国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方官办学校,它填补了中央太学与私学之间的教育空白,开了全国地方办学的先河。

文翁在蜀地办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有教无类。文翁石室招生的地区范围是“招下县子弟以学官弟子”,也就是说,文翁石室的学生不限于成都市区,而是包括了蜀郡所管辖的十多个县;学校招生的标准是“开敏有材者”,也就是挑选那些思维灵活、反应敏捷、智力发展好有相当才华的尖子生入学。不问门第、不问出身,只要有向学之志,并缴纳不昂贵的学费,就可以上学。文翁的举措为“寒门出贵子”开辟了路径,也为朝廷广纳贤士打开了大门。

据《汉书·循吏传·文翁传》记载,为鼓励学生学习,文翁石室的入学者可以免除徭役,成绩优秀的则会派到郡县为吏,次等的派到各乡内为掌教化的乡官。文翁每次出行巡视所辖郡县,都让品学皆优的学员同行,一方面让他们有机会“见习”接触现实,处理事务,培养实际才干;另一方面让他们沿途挨家挨户现身说法宣讲教育新政。学生有地位有出路, 所以当时的士子都以进入石室学习为荣。

【同期声 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主任 彭邦本:那么这些贫困子弟通过读书,就能够完成社会流动,这个社会流动指的是从底层流动到上层,他不是横向的士农工商之间的流动,所以这在当时特别有意义。这就为当时的政治体制注入了大量的活力、大量的新鲜血液,使这个体制变成一个比较开放的体制。文翁的这样一个办学校的做法,实际上背后的意义非常深、非常大,而且非常新。】

文翁举贤兴教,使得蜀地学习之风大兴,读书求学的人越来越多,为蜀地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有效地促进了蜀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传入蜀地,儒家思想在蜀地广泛传播,缩小了蜀地与中原地区的文化差异,提高了整体文化水平,原来文化落后的面貌大为改观。对此,《汉书》记载道:“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

文翁在蜀地崇文兴教的举措,也引起了中央对地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文翁石室创办17年之后,汉武帝下诏全国,要求推广文翁的做法,“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这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

文翁化蜀,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汉代循吏第一人”。下一期节目,我们来了解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

本文参考书目:

《巴蜀史志》

《华阳国志》

《汉书•循吏传•文翁传》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3集-兴蜀贤吏——文翁(中) 四川历史名人故事音频第43集-兴蜀贤吏——文翁(中)

由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

您还可上方二维码”

在喜马拉雅FM收听本期音频节目

文案编辑:兰馨    录音制作:葵葵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曾娟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