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走近刘弄潮(17):铁窗烈火(下)‖吴再洪

作者:吴再洪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12 12:45:50 浏览次数: 【字体:

走近刘弄潮(17):铁窗烈火(下)

吴再洪

忽一日,联络中断,原来狱方发觉了弹壁的秘密,为防止相互联络,竟将犯人合并,每两间囚室中间隔一个空间。不过这样一来,囚室显然不够用。籍此,刘弄潮也就结束了单独关押,改与尚莫宗、潘希言、王云阶共囚一室。

在监狱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刘弄潮、尚莫宗和王云阶相继染上肺结核。刘弄潮同时还患了肋膜炎,身心倍受摧残。大约经过一年半的关押,狱方才将大家的双重脚镣除去。

刘弄潮始终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伤痛病困和遥遥绵长的漫漫刑期。他乐观地宣称:“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将来的自有将来担待,我们只需努力掌握现在!”他还不断给难友们打气。作曲家王云阶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个难熬的长夜,病中的他睡在阴冷的囚室里,想到前途渺渺,家人难见,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感慨赋诗两句:“寒蛩频催夜将阑,思绪万端不复眠。”刘弄潮看后,立即脱口续道:“青年已觉空囚禁,铁窗徒著革命鞭!”据王云阶回忆,是刘弄潮在狱中教他背诵了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诗成为王云阶在狱中的座右铭,且终生铭记心头。

1933年夏初,挚友任白戈由日本回国,得知刘弄潮身陷囹圄,特意绕道济南探监慰问,关怀备至,并给身无分文的他留下50元钱备用,令刘弄潮深切感受到战友间的赤诚与温暖。

任白戈

1934年,艾芜携新婚妻子王蕾嘉,专程从上海北上山东济南,探望狱中的刘弄潮。从艾芜口中,他才零星得知家中状况。当他得知继母及弟、妹生活拮据的窘况,心中十分难过。便把艾芜带给他的50元钱及任白戈留下的50元,一并托艾芜转交家人,聊表心意,令艾芜感动不已,在家乡也传为美谈。刘弄潮从艾芜的隐语中,了解到中共在白区工作中仍存在左倾倾向,使他思想上有所警惕。他还用简切的语言告诫艾芜,不要把自己限在文学这个小圈子内。刘弄潮的话引起艾芜深刻的思索。

后来,济南的初中学生,甚至高小学生,也有很多无辜被捕,监狱中人满为患。反动当局决定把济南第五监狱改成新式的少年监狱。便把王云阶、潘希言以及不少二师学生转往青州第四监狱关押;把刘弄潮和尚莫宗转往济南第一监狱。在未押解前,不知何故,第五监狱的一些青年政治犯既未分析国内形势,更未了解济南野蛮残酷镇压的情况,突然在第五监狱已撤消之际,以反对伙食恶劣为由号召绝食。由于这次行动既无斗争的明显对象,又未能获得普通犯的同情和支持,刘弄潮等4名教员劝告无效,又不便出面参加,两天后即被分押各地,绝食不了了之。由此可见,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在当时是十分深远的。

1934年7月,刘弄潮和尚莫宗被押往济南第一监狱后,先被派往狱中印刷厂劳动,因都不听指挥,先后被押回牢房禁闭。当时,第一监狱对政治犯实行软化政策,狱内辟有图书室。除有宗教书籍外,还点缀了一部分科技书籍。特设管理看守,每天率几百名政治犯排队前往阅览。刘弄潮便趁机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撰写了《宇宙系统》一书,聊遣狱中岁月。

在第一监狱,刘弄潮曾多次绝食抗议,刑期被加判为15年,但他仍不妥协地与反动当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刘弄潮为人谦和友善,又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所以对一般看守,他总能巧妙地搭上话头。时间长了,看守们对他也较为随和。得便,他还能从看守那里寻些报纸看。他把搞到的报纸择要裁成小条,设法在政治犯中传递,建立起了狱中交往联系。不过,刘弄潮审慎地要求大家在传看后,将纸条传回自己手中。

1934年10月,红军向川滇黔大转移,以便北上抗日。刘弄潮根据报上的消息,写成数百字的军事述评,在狱中传递宣传。

一天,刘弄潮正排着队到图书室去看《天文学》,路遇难友李云鹤排队返回。李云鹤即从裤口袋里掏还纸条给刘弄潮,不慎被看守抢去。凑巧,两天后全监狱三百多名政治犯因反抗虐待,要求改善待遇宣布绝食。刘弄潮反复考虑,若把“述评”的事牵扯进去,会连累无辜,使绝食行动被动,就与同牢房的两位政治犯,一个是山东赴法的劳工潘有年,一个是正谊中学的学生窦瑜商议,暂不参加这次集体绝食。他俩充分体谅刘弄潮的处境,同时以同囚室的关系,不愿把他一人孤立突出,便与刘弄潮采取同一行动,没有参加绝食。而到30多年后的“文革”中,竟有外调人员找到刘弄潮,了解“窦瑜当年为何不参加绝食斗争?”刘弄潮负责任地证明:“他们是同情我的处境而未参加那次绝食。责任在我,与他们无关。”

第三天,绝食斗争进入高潮,社会舆论沸腾。刘弄潮突然被拉去提审。典狱长拿出刘弄潮用铅笔头儿写的述评,要求当场对笔迹。刘弄潮一口咬定纸条是拣到的,并严辞拒绝:“我是失去自由的人,没有对笔迹的义务。”说完便拒绝回答一切问题。

在被押回牢房的路上,迎面碰上被拉去提审的李云鹤。刘弄潮故意自言自语大叫:“什么李云鹤不李云鹤,我根本就不认识,诬告是要反坐的,我敢和那个李什么对质!”刘弄潮向李云鹤暗示后,愤愤离去……

狱中绝食已到第五天,典狱长又把刘弄潮提去审问:“韩(复榘)主席叫我去问,这次绝食是不是你带的头?我说,只有你们一个监三人没有绝。主席发气说‘他过去一个人在我这里还单独绝过,哪有这次都绝,他反不绝的怪事?显然躲在背后指挥,给我关在黑牢一辈子!’”

当时,几百名政治犯经过5天绝食斗争,很多人的身体都垮了,幸而得到社会各界呼吁,当局为平缓舆论,不敢火上加油,就以绝食并无毁坏公物为由,口头答应改善条件而敷衍了事。但为了执行韩复榘“关在黑牢一辈子”的命令,加刘弄潮以“主编红军情报”的罪名,把已经加判为15年的刑期,又改判为重刑——无期徒刑。但当局不敢公开对外宣布,就把刘弄潮投入暗无天日的黑牢。

所谓黑牢,就是在地下室特辟一间不见亮光,四壁贴满烂棉絮的牢房。他在这间地狱般的囚室里,又被加戴了镣铐。吃饭用的是木碗,吃喝拉尿都在牢内,不准放风,陷在与外界完全隔绝的黑暗之中。

刘弄潮戏称黑牢为“狱中狱”,并作长诗记之,最后一章是这样写的:“往昔荣辱,俱化枯骸。变益过去,忘乐遗哀。精诚践实,掌握现在。英勇督行,创造将来。”

这时已是1935年。当时,山东教育界老前辈、济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范明枢,也曾因济南一师案被捕入狱,但很快就被保释出去,并由冯玉祥将军聘请到泰山,教冯玉祥阅读古今书籍,备受冯玉祥尊敬。范明枢趁机敦促冯玉祥再次出面营救济南被捕师生。经冯玉祥再三严正干预,韩复榘才对济南、曲阜师生从轻发落,把陶钝、陈允中、徐子佩、李秋岩等人的死刑,改为有期徒刑5年,刘弄潮也被从地下黑牢押到地面单间牢房囚禁,但因为是被判无期徒刑的重犯,所以,依旧是镣铐加身。

后经济南各中学校长联名具保,陶钝、陈允中等5人由韩复榘批示“立即释放”。刘弄潮趁机请陈允中将自己在狱中所写《宇宙系统》一书,面交胡适。后来才知道,陈允中确实不负所托,亲将书稿交给了胡适,但被胡适搁置竟将书稿遗失。

从地下黑牢出来重见天日的刘弄潮,已衰弱得皮包骨头。他的黑胡须更长了,撒在胸前随风飘逸,本来还不满30岁,猛看上去至少有60岁。如今,他也有了祖父样长长的美髯,有了祖父般折了羽翼不能展翅搏击的痛彻无奈。他整天坐在铺草上,在拣来的一块块小纸片上,用柏拉图格言式的文字写满蝇头小字,研究尼采哲学。

为消磨漫长难挨的无尽刑期,刘弄潮用镣铐和瓷片,把铜板硬币分别磨刻成心形、宝鼎形及自己留长须的侧影,分送给难友把玩留念。他还苦中作乐,信口吟诗曰:“春眠不觉晓,处处捉虼蚤。夜来叮当声,伤痕知多少。”

在刘弄潮入狱的5年中,他的继母、二弟、小妹相继过世。家破人亡,骨肉成灰之日,刘弄潮犹自被囚禁在济南大狱之中。他手攀铁窗,遥望蓝天白云,浮想联翩,壮怀激烈。直到他出狱,孑然一身,更加致力于革命事业,便很少回新繁故乡,并恐无辜累及乡里,故对外报称籍贯为“灌县”——祖父当年隐居之地,出身则填“山野猎户”。

刘弄潮自1932年被捕,已在狱中羁押5载。鲁迅先生闻悉后,便始终不放弃努力,多方设法营救。曾托当时驻在泰山脚下的冯玉祥将军斡旋说情。因为鲁迅知道韩复榘曾跟随冯玉祥当兵十几年,可算是一个心腹之人。但万没想到自视“山东王”的韩复榘,竟然跋扈到不买冯将军账的地步,再三把冯玉祥释放刘弄潮的要求置若罔闻。

鲁迅又托自己的学生、黄埔三期毕业生、刘弄潮在成都组织社会主义读书会时,志同道合的好友李秉中出面营救。直到鲁迅不幸病逝,刘弄潮还被囚禁在狱中。当年,刘弄潮在狱中,并不知晓鲁迅在为营救自己而多方奔走。突然得知鲁迅病故的噩耗,他心痛欲裂,悲愤地追忆英灵,遥祭哀思。

李秉中刚从苏联、日本学习归来,听鲁迅讲刘弄潮因抗日入狱,又与韩复榘闹得太僵,已被判了无期徒刑,任何人也保释不出来,鲁迅十分焦急。李秉中便去北京找到黄埔一期毕业生、人称“扩大哥”的曾扩情设法营救。

因为李秉中知道,曾扩情已是国民党中央委员,说话具一定份量。而且曾扩情与刘弄潮在成都社会主义读书会时,是交谊深厚的老朋友,对刘弄潮非常钦佩。虽然现时政治观点不相同,但为了这段友谊,素以待人热忱宽厚著称的曾扩情是会鼎力相助的。

果然,曾扩情在得知刘弄潮的危险处境后,当即对李秉中表示:“非挺身出来保弄潮不可!”李秉中与曾扩情商量后,就亲自到济南探监。了解到被判为死刑的陶钝等5人都已由韩复榘批了“立即释放”,曲阜二师同案的郑韵涛、王云阶、尚莫宗等都已花钱“病保”出狱,唯独刘弄潮为韩复榘所恨,愈保愈糟,果如鲁迅所言:任何人也保释不出来。

李秉中弄清情况赶回北京,曾扩情立即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身份赶到南京,与司法行政部协商,最终促成由该部直接点名,借口向山东高等法院转令济南第一监狱,暂将刘弄潮解往南京,与其他同类案件对证后,再行发还。

第一监狱将情况上报韩复榘。残忍野蛮的韩复榘十分恼火,但又无法推拒,便忿忿地批示:“递解南京”。

所谓“递解”,就是令狱吏给刘弄潮戴上镣铐,徒步而行,一个县一个县地转押,一直走到南京。同时,为了折磨刘弄潮,要求押解不准直行,必须专拣弯路,弯弯拐拐,绕远而行。因而,先从济南斜行到长清县监狱寄押,再由长清转到肥城监狱寄押,又由肥城转至泰安……从济南到南京实际距离约为1300多华里,却逼迫刘弄潮辗转跋涉了近4000华里,并且要求每天行程不得少于90华里。而且,各县有各县的土刑法,有的是绳捆索绑,有的是戴上木枷,有的是脚镣手铐。

刘弄潮披枷戴镣长行两个多月,沿途苦难堪与《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刺配沧州所受之苦相媲,其情震撼,革命者力转乾坤的民族气节气冲霄汉;其景悲壮,刘弄潮坚贞不屈的硬汉风骨可歌可泣。

历史是面透髓的明镜,一面照映着战士情操的圣洁,一面折射出丑类灵魂的腐朽。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封建军阀还在沿用古代的酷刑,演绎着现代林冲的悲剧……

解到南京,刘弄潮已被折磨得气息奄奄,被关押在卫戍司令部的牢房长达半年之久。

酷暑时节,一天正在院中放风,从陕西押来一批军事政治犯。在不屈不挠的队伍中,刘弄潮突然被一张熟悉的面孔惊得目瞪口呆。天呐,那军服褴褛的人,竟是林俊!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晚林俊居然被押进刘弄潮的牢房。诉不尽手足巧遇的惊喜,道不完同陷囹圄的悲愤。恍如奇梦,更是天意。这对生死与共的兄弟,竟重逢在铁窗黑牢,重逢在血腥暗夜……

久别后的意外重逢,的确令两人感到弥足珍贵。在共囚一室的数日内,两人朝夕长谈,忆往事,诉友情,谈理想,论事业。

林俊告诉刘弄潮,自广州分别后,他回到东北坚持地下斗争。后受命进入东北军,对士兵及下级军官开展抗日宣传工作。

刘弄潮亦向林俊谈了这几年的坎坷挫折,特别是失去组织关系的痛苦心情。林俊鼓励他以不屈不挠的斗志顽强战斗下去。林俊说,为了理想的实现,你我二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受些委屈算得了什么?你一直在艰难中自觉地孤军奋战,始终是个战士啊!一个为主义而奋斗的人,不必在乎形式的东西,一息尚存,就要为理想奋斗不息。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一片理解至深的慰藉,稍稍疏解了刘弄潮心头的郁闷……

两人心里都明白,此番重逢本身就是奇迹,是短暂而宝贵的人生一瞬。等待他们的不是生离,就是死别……

不久,林俊壮烈牺牲在雨花台。

想起两人二七大罢工的初识,想起罢工失败后武汉、郑州、上海、北京的亡命之旅,想起长春重逢携手轰轰烈烈的学运、工运斗争经历,想起哈尔滨狭小阁楼里的日日夜夜,想起从长春到广州的冒险旅途,想着此番在黑牢奇迹般重逢的短短数日,两人真正是屡共患难的生死之交啊!一想到林俊始终如兄长般关爱自己,如今,他竟事业未成身先去,刘弄潮就痛彻心腑,不能自制地眼泪长流。多年后,刘弄潮的眼前都浮现着那永难忘怀的诀别时刻。林俊不屈的身影,林俊不朽的精神,林俊踏出牢门时“现在杀了我,也阻止不了抗日的洪流!”的吼声,都镌在了心头,终生萦回……

不久,有人探监传进话来,说保释已定,要刘弄潮静待勿燥。想到不日即获自由,而为斡旋营救自己出狱,费心良苦的鲁迅先生已经病逝,刘弄潮百感交集……

刘弄潮对难友笑谈,自己已研究出获释时的“三注意”:一是静待佳音,当作平常事,不要忽听一声叫名,喜气上冲,心脏加速跳动,出了问题;二是憋在监牢里5年,吃不到佳肴美食,释放以后,不要见了好菜好饭狼吞虎咽,闹肠胃病;三是亲朋好友久别,一旦团聚,不要乐极生悲,致伤身体。

1936年11月,刘弄潮终经多方营救,以“病保就医”,无条件出狱。

也许是冥冥天意吧,一直想置刘弄潮于死地的韩复榘,不久就受到了应有的报应。1937年七七事变,韩复榘叛国投敌,放弃山东全省,率兵逃往西北,被抗日的军事法庭正式判处枪决,停尸武昌长春寺。而刘弄潮当时竟然正寄居该寺养伤,亲眼见其罪恶下场!是天意?是巧合?对着元凶败类遗骸,刘弄潮不禁捻须傲笑。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好……

铁窗烈火,冶炼了赤诚的心,真金的光彩在炼狱中熠熠闪烁。近5年的牢狱关押,没有锁住刘弄潮追寻真理的雄心,没有折断刘弄潮挑战罪恶的手臂。在为实现理想而跋涉的坎途中,自觉的斗士,无须组织形式及隶属关系的约束。他之所以不屈奋斗,他之所以不惜以生命相搏,并不是因了被动的组织服从,而完完全全是不掺私欲,不含投机的自觉行为。否则,一个失去组织关系的人,何必在生死攸关之际,挺身扛祸,在鬼门关上笑傲厄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吴再洪,曾用名吴再红,四川新都人,1981年考入四川大学哲学系,198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学位,放弃留校机会申请到核试验基地工作,2004年转业回乡。曾任基地政治部宣传处长、气象总站政委、试验工程技术部气象研究室政委、靶场部气象研究室政委。出版有《采菊东篱下》《为什么要学哲学》等专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吴再洪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