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尝新‖海宇居

作者:海宇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2-21 14:36:19 浏览次数:741 【字体:

尝新,这里特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队时期村民们对新出产的农作物的初次品尝。

那时,我还是一个割草少年,只记得稻谷中的早稻一打,人们就开始尝新。可能是由于那个时代粮食紧缺,早稻基本在九成黄或接近九成黄的时候就收割了,收割回来的谷子也基本晒到八成几到九成干,就分给了急需粮食的社员。于是,一分到谷子,人们就纷纷背着或者挑着,到稻谷加工房去将它打成大米,立即举行新稻米的“尝新”。

那种尝新给人带来的幸福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米饭,是带有一点青籽米粒作成的米饭;菜,就是刚成熟的长条海椒和茄子。海椒茄子都放在灶堂里烧,烧得它们的表面都呈现一点虎皮斑纹。将烧熟的海椒撕成条,加上盐放在碓窝里舂,有菜油时舂好后再加上一点菜油。熟茄子也撕成大块,在舂烂的海椒里左右一搅拌,附带夹上一点舂好的海椒放在米饭上,然后将它们三者一起往嘴里送。这时的口腔里,米饭的清爽,海椒的温柔,茄子参杂着嫩椒与盐的细嫩,一齐在口腔里搅浑。这些食物给人带来的感觉是:似乎是在欣赏一场音乐会,既有宽厚又有清晰,既有纯粹又有复合;这感觉又似乎使人行走在春风里:清新爽快,淡雅芳馨;这感觉也似乎使人好像在与高雅的女士相处,清爽如诗,纯洁如雪……

稻谷尝新也有一个小小的仪式,那就是在吃饭前,用小碗装上半碗饭,饭上也夹上拌有海椒的茄子,之后将饭碗放在吃饭屋子外的凳子上或洗衣台上;用筷子当香,将筷子横举过头顶,作三个揖,且喊一声“老天爷,请尝新了!”之后把筷子放在碗上,静置一会儿,仪式就结束。

小麦收获后的尝新不需祭天。一个上午,我在社员们劳动场地的旁边割草,亲自见过一次生产队长宣布小麦尝新的场面。在要收工时,只听见生产队长高喊一声“大家注意了哈,下午分新麦子;吃了晌午,每个作业组派一个人跟着饲养员唐四爷一起到‘沟里头’去摘桐子叶,要计算好人数,桐子叶小的,每个人按七八张摘,桐子叶大的,按五六张摘;明天尝新,全生产队吃桐子耙;赵麻狗,你属狗,跑得快些,今天下午不来出工(不来参加劳动),到经济保管那里去领十块钱,上街到供销社买糖精去,记到哈,5人以上的,每户买一角钱一包的,5人以下的,每户买8分钱一包的,开好发票,拿回生产队报销!”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这天下午四五点钟,生产队的新小麦就分给各家各户了。从将小麦拿回家的那一刻开始,每个大院的一两副石磨就转过不停,直到晚上十来点钟,最后一户人家的麦子才被推完。他们将中午留起来的稀饭,故意让它馊掉,再和上糖精水,与筛去粗皮的麦粉和上,让它发酵。第二天早上,全生产队每个院子都弥漫着新麦桐子耙的清香,家家户户都在吃桐子耙。人们也几乎是对等的相互赠送着,品尝着,整个生产队都沉浸在一片融融其乐之中。

新麦出来了,人们难免不奢侈一回,中午那餐,是炸麦泥鳅。他们将昨晚做桐子耙没和完的面粉,和上一点盐,和上一定的清水,让它静置着,中午收工回来,就将生产队早就分给自己的新菜油放在锅里,加热到三四百度,然后用一个小一点的盘子将静置好的发面刮进油锅,炸熟,形状就像泥鳅。人们一家大小就守候在锅边,炸熟,趁热就吃,香得很。

高粱也尝新。

在高粱穗子上半段成熟后,就将这上半段剪下,去壳磨成糊状,再将这糊状放入锅里慢慢加热,熟透,高粱粑就做成了。只是麻烦一点的是,吃高粱粑需拌料——香粉子。这香粉子由黄豆面做成。它的味道有两种:一种甜味,一种咸味。咸味很简单,就是在黄豆面里加点盐巴就行,甜味的,就加糖。那时的糖很紧张,我们是用糖精化成甜水,撒在刚炒熟的黄豆里,等到黄豆表面一收汗,也就是水分刚被收敛,就拿去用磨子推,推出来的黄豆面就是甜味的了。吃时,将高粱粑放在黄豆面里一裹,嫩高粱的清香,黄豆的焦香,糖精的甜香,一齐出来,那滋味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咸味吃法也相同。

包谷尝新更简单,只将包谷掰回来,将外壳撕下,只保留一两层内壳,然后就放进锅里去煮,水开十来分钟,包谷就可以吃了。享用时,嫩包谷的甜脆鲜,全部呈现你的口腔中。

当时正在处在割草少年的我们,有时也在野外“尝新”,说准确点,就是趁“尝新”偷新出产的农作物吃。这种“偷”如果被逮着,也因“尝新”的原因,惩罚会轻一些。

包谷尝新,我们割草娃儿不用水煮,而是用火灰烧,烧出来的包谷水分少一些,比水煮的香得多。

偷红苕尝新也较简单,趁割草在红苕地里四处游走,发现哪棵红苕藤下的泥土裂口了(土裂了口,下面的红苕就长得比较大了),就两脚将那棵红苕所处的泥土埂子蹬松,抠出红苕,复原泥土,就算偷红苕成功。然后找一个僻静之处,烧红苕吃就行了。

偷红苕尝新也有运气不好的时候,一次不小心偷到的是一户人家自留地里的红苕,红苕主人顺着脚印找来,抓住了真凭实据,我们说不是偷他家的,他的回答也很简单:“说不是偷我家的也可以,但你们要找出偷红苕的地方来,找出来了,就算你们没偷。”刚偷过红苕的泥巴是新鲜的,我们没有办法,只得承认是偷了他家的。最后是“因尝新”,少处罚一点,以偷一赔三的数量,每人陪给他6根红苕,并叫一个伙伴的姑爷出来作担保,事情才算了结。

芋头出来时,我们也偷芋儿尝新。偷芋儿尝新最简单,把芋儿偷出来,芋皮都不需要刮,放在火里,烧熟,撕掉芋皮就吃,香得很。芋儿个头小,很容易烧熟。

胡豆豌豆出来时,偷胡豆豌豆尝新那是雷打不掉的事。偷胡豆豌豆的尝新有两种吃法,最简单的吃法是,只从家里带一点盐,在山上找一点野葱,将胡豆或豌豆偷来,再将胡豆或豌豆与盐和野葱一混合,之后是砍一节新竹筒,将胡豆或豌豆装进竹筒里,再给竹筒塞上塞子,放在火里,待竹筒被烧焦,砍开竹筒就吃。第二种吃法要麻烦一些,要事先准备好米粉和海椒面,也是将偷来的胡豆或豌豆与米粉、盐巴、海椒面一起混合(因为添加了干米粉,在胡豆或豌豆与米粉、盐巴、海椒面混合时,要加一点水),装进竹筒,一烧,味道比只有盐和野葱的好得多。

以上就是20世纪生产队时期大人及少年们的尝新记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海宇居(四川隆昌一中退休教师)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