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回忆办在古刹乌尤寺的复性书院‖李家俊

作者:李家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12 14:11:12 浏览次数: 【字体:

回忆办在古刹乌尤寺的复性书院

李家俊

题要:抗战期间,文化名流避祸移居四川乐山,他们或讲学,或笔耕,或办学,在抗战中传承文化。著名社会贤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的马一浮就是其中一例,他把书院办在古刹乌尤寺,让中国传统文化在这里延续,演绎了一段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故事。

1939年12月,著名社会活动家、时任国民政府参政会议员的黄炎培率川康考察团来到乐山,他顾不上观赏乐山的山山水水,迫不及待地要拜访一个人,要感受一地文化,这就是国学大师马一浮和他的复性书院。

黄炎培在参观复性书院的讲堂和学员宿舍后,对马一浮先生在艰难条件下坚持讲学赞不绝口。

马一浮先生

马一浮先生出生于四川仁寿,父亲马廷培做过仁寿县知县。马一浮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民国时期公认的儒学大师。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佛学、文学有深入研究,对宋明理学有非常独到的见解,被称之为“儒、释、哲一代宗师”“国学大师”。

“七七事变”后,马一浮从杭州辗转到了乐山。1939年,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了复性书院,亲自任院长并讲学。

把书院办在寺院,这是马一浮先生接流儒释道文化的独创。

乌尤寺在乐山大佛乌尤的山上,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始建于唐朝,有千年古刹之誉,为佛教名山。

乌尤寺文化厚重,寺内的尔雅台是汉代文学家郭舍人注释《尔雅》的地方。唐代著名诗人岑参任嘉州刺史时,上山参拜惠净大和尚,题诗《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题惠净上人幽居寄兵部杨郎中》。四川省佛教协会会长、乌尤寺住持遍能老和尚撰联:“竹杖绳床开胜境,莲花贝叶悟禅机”,留下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马一浮(中)与复性书院师生留影

此时,武汉大学已迁至乐山文庙办学,马一浮先生选择办书院,要以实实在在的传统书院比肩新式学校。复性书院,寓意为“教之为道,在复其性而已矣”。

马一浮先生在复性书院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大产物,自南唐昇元四年(940年)庐山白鹿洞创设以来,先后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等盛极一时。

清末以来,新学兴起,书院渐行渐远渐无书。马一浮兴办复性书院,要的是“学道”,崇尚“主敬、穷理、博文、笃行”精神,秉持“不求仕宦、不营货利、不起斗诤”三诫,深受世人敬仰。

得到教育部3万元资助,1939年9月15日,在乌尤寺的旷怡亭讲堂,复性书院举行了简单而又隆重的仪式,宣示正式开办。

乌尤寺在一孤立的小丘上,建筑面积不大,除佛教殿堂建筑外,只有始建于宋代尔雅台和明代建筑旷怡亭属于非佛教建筑。因此之故,书院用房比较紧张。

寺庙住持遍能方丈是一个极富学识且十分开明的高僧,他对马先生尊敬有加,竭其所能为书院提供最大限度帮助,还常到书院听大师讲读。在方丈鼎力支持下,书院以旷怡亭、尔雅台作为讲学课堂,用东客堂作为图书室,把罗汉堂两侧小院作为教职员办公和住宿用房,将弥勒殿二楼划为学生宿舍,使用寺庙房舍十余间。

复性书院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办院宗旨,以《诗》《书》《礼》《易》《乐》《春秋》六艺为主要内容,课程分通治、别治二门,设主讲、讲友、督讲等教职,是一所地地道道的传统文化教学讲习书院。

复性书院的课时设置也十分独特,主讲每周只讲一个上午,其余时间学生可向主讲“请益”。

“请益”,就是书院典学安排时间,学生向主讲提问,一般一次安排半天,每次安排学生3人,主讲引导,学生提问,“请益”的地点设在尔雅台。学生自学为主,读书必须写札记,札记每半月呈主讲阅一次,主讲审批签署意见。书院注重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培养治学之道,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特殊奖励。

教学之外,书院还刻印书籍,存留下来的有《复性书院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续编》等。

书院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前来讲学,熊十力、梁漱溟、谢无量、赵熙、贺昌群、沈敬仲等人先后到书院开坛讲学,名流大儒云集,书院一时间闻名遐迩。

马一浮住在乌尤山北麓麻濠河畔新建的五间平房,四周以竹篱为墙,非常雅致。自名为“濠上草堂”并亲题宅名牌挂门坊上。名字的得来,源自庄子“濠上辩论”之意。

从1939年9月到1941年5月,马一浮先生在乐山乌尤寺开办复性书院一年零八个月,留下了不少的名人轶事。一天,乌尤寺内的荔枝熟了,遍能大和尚亲自送给马一浮品尝。马一浮说:出家人化缘十方,可我却化缘十一方。连和尚的缘我也化啊。遍能法师答道:这不叫化缘,是先生和乌尤山的因缘。

今天,书院已不复存在,当年办学的旷怡亭、尔雅台、荔枝楼旧貌犹存,旷怡亭内余有“马一浮先生讲学处”的横匾,方丈室内马一浮书“要使鱼龙知性命,不妨平地起波涛”依旧挂在墙上;马一浮题写的“雨花崖”字力不减;马一浮为乌尤寺所作的几十首诗仍在流传,其中《乌尤楠树歌碑》刻石立于寺内。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图/文:李家俊(文化学者,政协峨眉山市智库专家,民建峨眉山市总支会员,在《人民政协报》《中国统一战线》《中国新闻》《民讯》《方志四川》等报刊、网站发表文章多篇)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