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儿时的年味记忆‖李瑞奎

作者:李瑞奎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2-20 13:56:47 浏览次数: 【字体:

儿时的年味记忆

李瑞奎

我是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生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槐树街余家龙门,三年后又搬迁至西城边街的何道台书房大院居住。当时的住房是城厢镇人民委员会分配的公房,这一住就是四五十年,直至腾退搬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记忆,都有自己的乡愁,少年时代对过年是梦寐以求的期盼,往往过了国庆、元旦,就天天掰起指头算还有多少天过年。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相对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购买,小孩盼望着过年是因为父母长辈会给孩子发压岁钱,过年还有腊肉香肠打牙祭,条件好的给孩子缝制新衣新鞋。父母平时省吃俭用,过年时购买年货,添置家用,主要开支还是花在吃的方面,还要走人户,花光所有积蓄。当时大人们都有一句口头禅“过年三天如水洗”。

那时一个家庭一般都有四五个或五六个子女,多的有八九个到十个的。过年当天,家长会给孩子们压岁钱,当然已经参加工作的除外,正月间来吃春酒的亲戚友人也会给小孩发上一点压岁钱,但笔者的父母亲都不让我们伸手,他们知道大家并不宽裕。在我几岁时的记忆中,有一次过年,父亲发给我一沓崭新的金黄色的纸币,上面是解放牌汽车图案,整整100张,面额为一分,共一元人民币,当时就令我和五哥欣喜若狂,视为巨款,用手帕包了又包,放在口袋里捂了又捂,生怕弄丢了。

那时一分钱可以买两三个水果糖,两分钱买一个纸糊的小巴郎鼓,五分钱可以给你捏一个灰面孙猴子糖人,一元钱要买不少我喜欢的东西。大人在茶馆吃碗茶五分钱就可以坐半天,八分钱可以买一包经济牌香烟,大米一角三分八厘一斤,猪肉七角五一斤,我们家的三间公租房一年仅十多块钱,可见父母给我们的一块钱要起多大的作用,都是他们平时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压岁钱,回忆起来鼻子都是酸酸的。

那时过年没有条件买玩具,基本是学哥哥姐姐的手工制作,比如做风筝,我们家乡话叫“背风登”,用篾条青皮绑成一个“王”字形,用浆糊把白纸贴在王字上,裁好二指宽的纸条做风筝尾巴,粘在王字的最后一横两端,尾巴长度大约是王字的两倍,在王字的一、二横中间连接一根短线,作为控制平衡的陡线,再牢牢地拴在线盘上,一个风筝就制作完成,可以在城墙上放风筝了。

最拉风最显摆的是过年时做兔儿灯,也是用薄篾条做两个椭圆形的圈圈,把两个圈圈交叉重合在一起,像是兔子的身子,然后用一截篾条两头绑在一起,就成为兔子的耳朵,固定在兔身的前端,一只兔子的轮廓就出来了。用两根木条,两头都穿一个大的算盘珠子做成前后轮子便于拉起走,把兔身绑在轮子架上,车轮之间绑一根木条,作为放蜡烛的位置,最后用白纸将兔身兔耳糊上,底部露出来,便于点燃一小节蜡烛,一只大白兔就制作完成。晚上点燃一小截蜡烛系上一根麻绳拉起来,走在大街小巷上非常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后面跟着一大群小伙伴。

其实,城厢过年最热闹的就是民俗活动,四门都要扎牌坊,用楠竹搭好高大的门形牌坊架子,用柏丫将牌坊架子密密麻麻地扎起来,再插上彩旗,挂上灯笼,用四张菱形红纸写上“欢度春节”或是其他内容贴在牌坊架子上方,左右两边挂红布条屏,成为类似大门门联,贴上时代特征的口号对联,还要装上彩灯,突出了年的浓厚味道,在当时的年代颇为壮观。

城厢街上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有民俗游街活动,主要看点是正月初五的舞龙游街和正月初九的烧龙灯民俗传统活动。初五为破五,是除龙日,要在城厢四条大街上举行盛大的游行。耍龙灯(舞龙灯),扎的是十多人舞动的五颜六色的彩龙,颜色以金、红、黄色为主,龙灯的领舞者手持宝珠(篾条编的篮球大小,染上颜色,固定在长柄上)上下左右舞动宝珠,彩龙紧跟着宝珠的动作跌宕起伏翻滚,寓意彩龙戏珠或彩龙抢宝。

彩龙是不能用鞭炮烧的,只是舞龙表演,是游街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行队伍由锣鼓队、腰鼓队开道,依次是抬横幅架子、手持彩旗的人群方阵,然后是跳过街连萧、舞板凳龙板凳虎、龙船队、秧歌队、戴笑脸壳壳(大头面具)、踩高跷等等,游行队伍长度拉到两百米左右,街上人山人海在两边围观,很多人早早搬出长板凳在两旁等候观看,其热闹场景可想而知。

烧龙灯是在正月初九上九会的民俗活动,是当天活动的重头戏。烧龙灯,又称炸龙灯,是用传统手工土法制作的鞭炮,挂在竹竿上点燃直接照着龙灯轮番“轰炸”,有时不仅仅是烧龙灯,还有烧牛灯、烧蚌壳精,全部要在街上表演,都要经过焰火、鞭炮、铁水花的“过堂烤问”,这就是传统的烧龙灯。烧龙灯是有规矩的,手持宝珠的领舞人和龙头第二、三节不能烧,只能烧龙身和龙尾。

舞龙灯的人基本是长辈或师傅传承,烧龙灯时全身只能穿一条窑裤(四川方言,指的是内裤或短裤),头戴一顶草帽,手戴帆布手套,脚穿一双草鞋;因为鞭炮很容易点燃衣物引火烧身,编制的草帽草鞋一时半晌是引不燃的,加之人在不停地跳动躲闪。龙身是帆布做成的,有一定的宽度保护舞龙人,熟练的舞龙人一般不会被烧伤。烧龙灯时,人们都纷纷准备好鞭炮,挂在竹竿上,等待火龙来“过招”。鞭炮少了耍龙灯的人要说你太小家子气了,不大方;因为正是正月初,天气还是很寒冷,舞龙人赤身露体的,鞭炮少了反而冷得发抖,不说闲话才怪,所以烧龙灯是既惊险又刺激的民俗传统表演。

烧牛灯和烧蚌壳精与烧龙灯玩法大同小异,都是使用帆布做成的道具。烧牛灯时,放牛娃背着一个没有底子的竹背篼,手持一把胡豆苗,舞牛人跟着放牛娃节奏舞动,躲避鞭炮的“攻击”,如果背篼有底子,鞭炮就会在背篼里炸响。耍蚌壳精的人就只有一个,一张一合地跳动,抵御鞭炮的来袭,操作不好就会把鞭炮收入囊中。

洒铁水花,是过去城厢镇的一大特色,闻名于县内外。城厢古城上过去有七八家铁匠铺和白铁社,都要化铁水洒铁水花,还要做焰火架子(焰火筒)。先将报废的烂铁锅敲成碎片,取适量碎片投入坩埚中,将坩埚里面的碎片熬制成铁水,没有鼓风机的用木制风箱拉风助燃,提高温度,让铁片熔化成铁水。洒铁水花需要两人默契配合,洒向空中的铁水花好不好看、洒出来的花面积大不大,全靠二人默契配合程度。

将坩埚里融化的红彤彤的铁水,用专用的长柄坩埚勺子取出适量,双手紧握长柄勺子摇晃,使勺子里面的铁水在勺子里转动几圈,铁水更加凝聚成形,往上用力一抛,惯性使铁水脱离勺子飞出,铁水即将下落时的瞬间,另一位配合人熟练掌握铁水的准确位置,使用事先准备好的一块木板拍子,喷上一口酒,使出全身力气照着铁水向天空打出,铁水受力变成无数颗星星洒向天空,犹如银河照亮地面,非常震撼。这正是:铁水化成落日红,繁星飞溅映夜空。

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庙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游街活动,有利于提高节日气氛,扩大社会各界和县内外民众的凝聚力。这些民俗活动具有非常高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没有这些活动,就没有浓厚的年味,城厢的这些传统娱乐活动广为流传,有着悠久历史。

2024年2月11日

写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古城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瑞奎(成都市青白江区)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