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褴褛开疆——抗战时期的乐(山)西(昌)公路‖周伦斌

作者:周伦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3-06 13:27:07 浏览次数: 【字体:

褴褛开疆

抗战时期的乐(山)西(昌)公路

周伦斌

1941年底乐西公路建成通车时,时任中华民国交通公路总管理处处长兼乐西公路施工总队长赵祖康先生感慨良多,亲笔撰文并题写了悲壮的“褴褛开疆”碑。纪念碑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九月立于乐山市峨边县(现金口河区永胜乡五池村)蓑衣岭至今。“蓑衣岭乃川康来往要冲,海拔两千八百余公尺,为乐西公路之所必经,雨雾迷漫,岩石陡峻,施工至为不易。本年秋祖康奉命来此督工,限期急促,乃调集本处第一大队石工,并力以赴,期月之间,开凿工竣,蚕丛鸟道,顿成康庄。员工任事辛苦,未可听其湮没,爰为题词勒石,以资纪念。”碑文寥寥数语,毫无铅华之笔,风风雨雨八十年,碑文至今清晰可见,读之令人动容。

乐西抗战公路上“褴褛开疆”的石碑(汉源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 供图,图源:雅安日报)

“褴褛开疆碑简介”碑(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据史料记载,为兴筑乐西公路,乐西公路工程处先后分别从乐山、夹江、峨眉、犍为等19个县及西康省的汉源、荥经、西昌等17个县抽调民工参与筑路。据统计,自1939年5月的路勘至1941年底,长达525公里的乐西公路全线正式竣工通车,共征集了川康地区彝藏汉等各族筑路民工24万余人,历时仅两年半就建成通车。有码头3座、机轮4艏、渡船14艏、涵洞657道、里程碑1212块,全线动土850多万立方米,凿石240多万立方米,架设桥梁2600米,铺设路面117万平方米。由于缺粮、疲劳、疾病、工伤等原因,伤亡人数竟多达2万余人,每公里伤亡50余人,而乐西公路也因此被誉为“血肉筑成的长路”。

乐西公路筑路英魂(云丹 供图,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乐西公路岩窝沟路段(图源:最汉源)

如果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死人经常发生不足为奇的话,乐西公路纯粹的因筑路而发生大量死亡,堪为中国公路建筑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年代,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曾经用他们的血肉修筑了这条起于乐山终到西昌的抗战公路——乐西公路。

乐西公路施工现场(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山川形胜,与天地相敝而不穷。抗战最艰难时期修筑的乐西公路,穿行于中国西南边陲大小凉山崇山峻岭之中,公路全线所经过的地方,三分之二以上为大峡谷,山岭重叠,深谷纵横。《中国大百科》词条称:“乐西公路是为当时国内最艰巨的公路工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8年8月,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全线通车,但进入四川特别是战时陪都重庆的物资要绕道贵州,因此,修建乐西公路可以作为四川通往缅甸国际公路的一条最直接的通道。如果重庆一旦失守,当时的国民政府将迁都西昌。所以,政府下死命令,必须在1940年内完工,否则以贻误军机论处。

蒋介石对乐西公路先后6次下达赶工令(蓬州闲士摄于峨边县乐西公路博物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1939年4月,交通部奉令勘测筹备修建乐西公路。那时,粤汉铁路已被日军切断,主要国际通路滇缅公路已通车。但川滇之间,原来需绕道昆明、贵阳到达重庆;即使修筑了川滇东路,也要从昆明经沾益、威宁、毕节,才能到达四川的泸州。兴筑乐西、西祥公路,可作为四川通往缅甸国际公路的一个最便捷的通道。1939年8月,国民政府在乐山城成立乐西公路工程处,隶属于交通部公路管理处,正式开始修建乐西公路。筹备期间,肖庆云担任总工程师,后由孙发端继任。蒋介石委派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为工程处处长,后又兼任施工总队长。同时,乐西公路还成立了两个督修司令部和一个督修专员办事处,羊仁安任乐西公路北段督修司令,赖执中任乐西公路富擦段督修专员,邓秀廷任乐西公路南段督修司令。由他们负责实际征调、督促民工完成工程进度。

乐西公路岩窝沟中段乐西公路岩窝沟中段拐点处的“忠魂精骨永昭日月”纪念碑 (向俊逸 摄,图源:津门网)

蒋介石至为关注乐西公路修筑,仅现有资料显示,蒋介石曾先后六次口谕、手谕乐西公路修筑事宜,一度把乐西公路作为中国抗战最紧迫的公路工程。蒋介石第一次口谕为乐西公路“必须迅速完成”。在日军切断桂越交通线和对重庆大轰炸的紧急态势下,蒋介石在两个月内二次紧急下达赶工手谕,一是将乐西公路修筑打通提升到了军令的高度,否则“照军事违命论罪”。二是将工程限期又加以提前。后来,蒋介石又发出三次手谕、口谕,对乐西公路修筑的征工、施工督导权限、施工队伍的组织、最后的完成期限要求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指示。国民政府如此关注一条公路的修筑,实为罕见。

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由于根据地形复杂,当时修筑乐西公路共备选甲、乙、丙三线方案:

甲线:大渡河北岸线。路线里程为479.4公里,自乐山经苏稽、峨眉高桥、金口河、皇木场、马烈、富林(汉源)、农场(石棉)、洗马姑、擦罗、拖乌、大桥、冕宁、泸沽达西昌。

乙线:大渡河南岸线。路线里程521.3公里,自乐山经沙湾、沙坪、金口河、罗回、盐井溪、大田坝、海棠、洗马姑、擦罗、冕宁、泸沽达西昌。

丙线:北段乐山至海棠与乙线同,南段自海棠经腊梅营、大干沟、王家屯、越西、越小相岭、甘相营、泸沽达西昌,路线里程478公里。

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管理处派帮办萧庆云前往沿线复勘,最后形成了颇为详尽的查勘报告,对三线进行了分析比较。查勘报告对三条选线均分别论述其地质地貌,内容具体,论据充分,最后决定采用甲线,沿山脊建设。公路起点为乐山王浩儿(今乐山市中心城区致江路口),跨青衣江,经苏稽镇、峨眉、龙池,再循大渡河经新场、金口河、绕越蓑衣岭,至岩窝沟,入西康省,偏西南行抵富林(汉源县),沿大渡河至石棉;继续南行经冕宁、泸沽等,终点为西昌缸窑,全程525公里。

乐西公路要通过的高山区艰苦险恶,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是难以想象,诸如工期紧迫变动,材料供应不上,施工人员缺乏经验,自然条件恶劣,等等。面对重重困难,时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的赵祖康和富擦段督修专员赖执中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实际工作的准备,决心大干一场。从路线考察,地形勘察与测量,到工程设计与施工,赵祖康都是亲自主持,亲身参加,由负责该段督修的专员赖执中征调、督促民工完成施工。他们翻山越岭,风餐露宿,与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深入实际,反复论证,制定切实可行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当时以蓑衣岭、岩窝沟到洗马沽、菩萨岗等段,地处僻远,工程艰巨,且开工较晚,粮料供应线又长,最为紧张。

大瓦山北侧的蓑衣岭,是乐西路经过的最为艰险的路段。高山流云,人迹罕至的蓑衣岭野花常开、野果常有、野趣常在。乔木亭亭藏飞鸟,溪水清清戏游鱼。天公作美时,峨嵋山、瓦屋山、大瓦山……连绵蜀山一览收。目之所及:“日光隐隐见沧海,山色青青耸碧空。”蓑衣岭是全路最高点,海拔2800多米,是古代驿路清溪嘉定路咽喉,当时川康两省的界山,长年阴雨弥漫,行人路过必备蓑衣斗笠,故名蓑衣岭。从大渡河边金口河至岭顶50公里,高差竟达2000米,尤其是冬季气温常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由于工人和粮料运输的关系,1940年10月初,才集中了民工与石工2万人全面动工。这样多的工人,住宿与给养都成问题。山上搭了200多间临时工棚,勉强解决了住宿。每天所需粮食达4万公斤,连同材料工具等都需从乐山运入。据当时统计,大约每3个人做工就需1个人运输给养。加之蓑衣岭气候恶劣,工人衣服单薄,工棚简陋,赶工紧张,兼之给养不足,冻死、病死的人数达3000多人,连施工总队长赵祖康也因过度操劳而瘦得皮包骨头,并患上了咯血病。当年参加此路段的以仁寿民工负责的白家山至垭口最为艰险,曾有一夜冻死200民工的惨剧。该县民工在此路段死亡达10%,为全路最高死亡纪录。经三个月苦战,以死伤3000余人代价打通该路段。

蓑衣岭碑(向俊逸 摄,图源:津门网)

乐西公路穿过蓑衣岭垭口,南达雅安汉源县城85公里,东去乐山金口河50余公里。除“褴褛开疆”碑外,垭口还有二通碑:

“蓑衣岭”碑:高约1.2米,宽约0.6米,行楷。碑不大,糙石所制,“蓑衣岭”三字笔力险劲有破空之势,见之让人血气翻涌,心胸激荡;碑首:“乐西公路二十七分段长王仁轩”,落款:“中华民国三十一年元月”。

“血肉蓑衣岭”纪念碑:2020年6月7日,乐西抗战公路纪念碑揭幕式在汉源县永利乡蓑衣岭举行。此碑由“抗日名将张自忠将军”嫡孙、民革党员张庆成题写。落款:“民革雅安市委会、民革南充市委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汉源永利彝族乡竹坪村委会、南充市抗战历史文化研究会”。

另外一处艰巨工程在岩窝沟。据峨边县史料记载,仅在打通岩窝沟7公里长的路段中就死亡民工1400多人,其中,仅坠崖身亡者就达40余人。岩窝沟以山高路险沟深闻名,是乐西公路中最艰险的一段。宽度不到5米左右的山路,蜿蜒崎岖,旁边的悬崖深不见底。公路旁矗立的几块巨石上,如今还有当年遗留的钢钎铁锤和一些深浅不一的凹坑。蓑衣岭南麓,海拔2000余米,坚硬的变质岩山体,天开一口,宽800米,深1500米,呈狭窄巨“V”状,山山对峙、崖如刀截,峡谷幽暗、深不见底,名岩窝沟。峡谷当年是四川省和西康省的分界线,东岸属于四川省,西岸属于西康省;现在则是汉源县皇木镇与永利乡的分界线,东岸属于永利乡竹坪村一组,西岸属于皇木镇万盛村八组。

修筑乐西公路(图源:三江都市报)

从蓑衣岭垭口盘旋向下20公里后到达岩窝沟,“V”形悬崖半腰上,宽度不足5米的公路挂壁绕沟而行,长达7公里,一路蜿蜒,九曲回肠。公路有几处半开隧道,俗称岩腔;1处全穿隧道,俗称山洞;1处深挖山体高33米,长30米,山体分离出四方巨大岩体(3根石柱,1面石墙)矗立在公路上。岩窝沟过峡段公路谷口宽约200米,深达200米以上。峡谷东岸,高山瀑布贴岩直下,云烟轻扬。过峡跨沟桥,桥面海拔2044米,桥长20余米,桥下巨石丛生,流水淙淙。

悬崖绝壁岩窝沟(向俊逸 摄,图源:津门网)

岩窝沟有两块碑:一是石刻碑。峡谷西岸,滴水岩摩崖石刻,全文字幅宽260厘米,高90厘米,隶书。由于栉风沐雨中石刻风化严重,碑文识读:“□□民国三十年,龙潭刘君复奉命于役西康,□□工程司温平奉令督赶岩窝沟工程,抚危崖,临绝巘,石□汲砾,驰駥若野人。滴水岩,刘君复书”。滴水岩石刻如实描写岩窝沟筑路民工,身拴绳索吊到半空,像野人一样在悬崖绝壁施工作业的艰难场景;至今,岩窝沟路边峭壁、岩体上仍清晰可见钢钎凿痕和炮眼。悬崖绝壁筑路,危险无处不在。据《乐西公路》一书载:“在岩窝沟施工中125名工程技术人员和民工因爆破和坠崖身亡,平均每公里死亡20多人,伤者不计其数。”另外一块碑为楷书“忠魂精骨永昭日月”纪念碑。在峡谷西岸,岩窝沟中段拐点处,碑首:“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修筑乐西公路为国献身者”,落款:“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华藏山社、汉源县乐西路抗战文化研究联合会,辛卯年夏至日”。

岩窝沟以山高路险沟深闻名,是乐西公路中最艰险的一段(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岩窝沟以山高路险沟深闻名,是乐西公路中最艰险的一段(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当年筑路技术人员手记:“抗战卫国,一寸山河一寸血,筑路架桥,每米工程每米魂。”岩窝沟当年筑路标语:“用我们的血和肉去填平岩窝沟”,没有煽情,只是向死而生的陈述。“一寸山河一寸血,一米公路一缕魂”,正是乐西公路筑路者们最悲壮和真实的写照。

而乐西公路是承先启后的宏伟工程,它的走向既是大渡河流向,也是南方丝绸之路支线阳山江道的通道,同时也是成昆铁路主道,还是大渡河风景道的主体,并与乐西高速公路密切相连。

“抗战乐西公路旧址”纪念碑(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新唐书·李德裕传》:“道阳山江而达大度,乃分饷诸戍。”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从乐山沿大渡河到灵关道上的汉源和甘洛的一条古道,在古时称为阳山江道,分水路和陆路两线,是南方丝绸之路东西两路之间的横向连线。

成昆铁路于1958年开始修筑,1970年7月1日建成通车。其中乐山金口河至雅安汉源段的修筑,乐西公路成为运输主动脉,承担铁路通到青龙场后各种物资转运。公路支援铁路,形成共和国公路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最为密切协作,乐西公路是其中灿烂的一页。

大渡河风景道项目作为滇川风景道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是25个国家级风景道的川滇风景道中旅游资源最密集、文化资源最丰富、基础条件最成熟的一段。沿线有乐山大佛、峨眉山、郭沫若旧居、美女峰、黑竹沟、大瓦山、金口大峡谷、铁道兵博物馆、汉源清溪古镇、安顺场、海螺沟、泸定桥、跑马山、丹巴美人谷等。2020年9月在第六届四川旅投会、第七届四川旅博会上,乐山市、凉山州、雅安市、甘孜州、阿坝州的11个县(市、区)组织成立“大渡河风景道”联盟,深度融合开发大渡河流域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大渡河风景道”,把大渡河沿线独特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优势资源转化为亮点产品、打造成特色精品,打造全国、西部地区标杆性“文旅+交通”融合项目,推动形成一个带状的流域旅游经济带,有效带动“大渡河风景道”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乐西高速公路,起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顺接仁沐新高速公路马边支线,经凉山州雷波县、美姑县,止于昭觉县南侧,与西昌至昭通高速公路相接。乐西高速公路于2019年1月开工,路线长度152.48公里,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工期5年。项目建成后从成都到西昌有了第二条通道,可经成乐高速—乐西高速到西昌,缓解雅西高速通行压力。

“忠魂精骨 永昭日月”纪念碑(图源:坝上客的博客)

乐西公路是一条不该被遗忘的抗战公路。血肉筑成的乐西公路,谱写了中国筑路史上一页凄凉而悲壮的史诗。全民抗战并不只有那些牺牲在炮火硝烟中的战士,也包括修筑乐西公路“褴褛开疆”的大量民工。在他们当中,许多母亲失去了儿子,许多妻子失去了丈夫,还有许多孩子失去了父亲……虽然他们未曾留下名字,但他们却永远名垂青史。

时间无论怎样流逝,都不能忘记那段悲壮的记忆。如今,尽管绝大多数路段已被水泥沥青替代,逐步褪去了血肉筑就的痕迹,然而,那些千千万万长眠在乐西公路荒山野岭的英灵,却时刻提醒我们:忘记过去即意味着背叛!

褴褛开疆 铁血丰碑(蓬州闲士摄于峨边县乐西公路博物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注:关于乐西公路建造时间有不同说法,网络上大多说的是一年半,即1939年8月开工建设至1940年底完成;有的从1939年4月勘查开始至1941年底完工,工期两年七个月。经查,笔者认为:大多数默认的一年半时间有误,倾向于1939年8月开工,1941年底完工,1942年1月通车,工期两年半。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伦斌(乐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乐山市委主委)

供稿:中共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