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一位老船工忆嘉陵江生活的“倒片”‖郑学超

作者:郑学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5-16 16:02:58 浏览次数:522 【字体:

一位老船工

忆嘉陵江生活的“倒片”

郑学超

江风拂袂,思绪绵绵。他——徐方强是阆中游子,一介书生,人到老年,乡愁愈浓,“亲吻落木飘絮,陶醉满城醋香。”他生于阆中,长于阆中,1994年定居南充,两地都是嘉陵江边的历史文化名城。徐老出生于1947年,曾长年漂泊在嘉陵江上。嘉陵江的“前世今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两者并存,他以船工的身份忆嘉陵江航运的一段历史,相信读者读到,定能触到江涛。

南充市滨江大道“嘉陵江女子挑夫队”雕像

“人生没有草稿,生命不能重来。”徐老借“倒片”这个术语,就像过电影一样,时而清晰,时而模糊,恍如隔世。徐老回忆他的青葱岁月往事:他家原在阆中城东万寿宫,毗邻草堂寺。万寿宫是利群丝厂的厂址。厂是20世纪40年代徐老祖父与人合股开的,他的祖父病逝后,厂由他祖父的徒弟冯焕奎经营。万寿宫是他童年的记忆,嘉陵江河坝,天生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儿童乐园。古老的河堤,江边的柳树、麻柳树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放学后傍晚时分,在树林中捉迷藏,惊飞归鸟。夏秋之季,粘鸣蝉,追蝴蝶,撵蜻蜓,捕蜢蚱,乐不归家。入夜,萤火虫成团成群地飞,一片梦幻,这些幼年时代的趣味场景,徐老历历在目。在他的心里,现在也只能在童话和动画片中见到这些生活场景。

禹王宫对岸是塔子山。每逢正月初二、初三、初四这几天,他会随父母去爬塔子山。由马哮溪坐船过嘉陵江,上岸不过一箭之遥,江水清澈见底,用手捧起就可以喝,不会坏肚子。通山顶的路是山石,宽窄不等,五尺左右,梯步系人工开凿,因走的人多,已被磨光棱角,又光又滑。白塔位于山巅,阳光辉映之下,通体银光,令人心仪。

南充市嘉陵江白塔大桥

西门浩,为嘉陵江流经阆苑古城在西形成的一支漏浩,长约三四公里,宽约四五十米,浩内江水碧绿,儿时嬉水之地。青山绿水,长空雁过,沙滩上一个个赤条条、精溜溜的小家伙,又渺渺恍如隔世,一代诗圣杜少陵之“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就是吟唱的这一山川形胜之地。

嘉陵江航运开辟甚早,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巴人在嘉陵江上操自驾船进行水路运输。嘉陵江已成为巴国的一条重要水运航线,秦汉时代成为西南各族通往关中和中原的重要通道之一,嘉陵江漕运、驿运兴起,到唐代驿运制度逐渐完备。“嘉陵驿”就是这条驿路上的重要驿站。“嘉陵驿”何时得名?无稽考。但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白居易、元稹等编印的《长庆集》记载:“今嘉陵驿设于此(果州)。”元代重视驿运,在嘉陵江设驿站14个,船舶96艘,至明清时期,均在顺庆设置嘉陵驿,有南北两水站。清代后期,驿站逐渐裁减,至民国二年(1913年)驿运废除。

1932年至1933年间,中国工农红军进军川北,国民党当局为阻挡红军渡过嘉陵江,在蓬安、阆中、苍溪大肆毁坏木船,航运深受其害。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开展川陕水陆联运,嘉陵江成为沟通四川与西北各省的重要通道。由重庆溯嘉陵江而上,经合川、南充、阆中、苍溪、昭化上达广元。其路为二:一路由广元到宝鸡,循川陕公路利用车运;二由广元复水运上溯阳平关。阳平关车运经烈阳公路至烈金坝,以达宝鸡。全线除阳平关以上陆运外,重庆至阳平关水运计长1099公里。此线是战时四川与西北各省联系的重要通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嘉陵江所设军运机构相继裁撤。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动乱,经济萧条,捐税沉重,货源大幅减少,航运日趋衰败。

南充市南门坝生态公园”抗战到底“雕像

1975年4月,阆中几家木船航运社到乡下招工,徐老(时年28岁)由知青而转为船工,去阆中县东风航运社背纤拉船,一干就是13年之久,终年在嘉陵江、东河上飘荡。江上舟楫繁忙,两岸山色苍莽,冬春披雪践霜,夏秋迎涛逐浪,洗衣女、淘菜女,谁家姑娘媳妇?赶场人,看病人有时搭带顺江,船工号子……

南充市滨江大道雕塑”嘉陵江女神”

在徐老眼里,嘉陵江就是一条求食谋生的河道,列宾享誉世界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油画,南充摄影家拍摄在“龙干”(堤坝)上背纤拉船的老照片,他们是纤夫生活的浓缩群像,但也只是一个剪影断面,纤道的艰险不在河滩和“龙干”,而在陡峭的岩壁,拉船上行时,纤夫要手脚都着地才能爬过去,一边是溜光打滑的峭壁,一边是滚滚滔滔的江水,用“胆战心惊”形容一点也不过分。船只上滩是拼命合力拉,东河船还是人踩在水里扛和顶。上水船基本是空船,从阆中到广元,一般都要六七天,若扎水、扎风、扎雾等,十天半月也说不准。下水放重载船,过险滩就是以命相搏了。船载千斤,一舵为主,讲的是驾长掌舵关系一船人和安全。但仅凭驾长一人之力不行,还要把船桅放倒,顶端绑牢一桨,伸出船头,下滩时,听驾长的吆喝指挥,合力扳桨,让船对准正确航道,避免失吉(打枪,困湾)。象岩佛寺、陡滩子、杨家河、老鸦岩等都是出名险滩,船翻人亡的事常有发生,徐老如实说道。

南充滨江大道“纤夫雕像”

在他当船工的年代,生活还非常艰苦,口粮、副食品都是定人定量供应,蔬菜供应也很紧张,主要是蔬菜社的菜,要排队购买,卖农副产品的农民很少。东风社船工同后勤职工共有两百多人,大多家居农村,家在阆中县城的,两三人而已。船工生活虽然很苦,但那时物资匮乏,生活资料短缺,农村妇女能嫁上一个船工就意味着家中燃料、粮食有了补充来源,木柴、煤炭可从船上捎带,肉食(猪、牛、羊)、蛋类等可从黑市买到,生活比起全家都在务农要好许多。

那时,徐老从文成拉船上旺苍嘉川,或从阆中拉船上广元,连同等待装载,一个航次少则十天半月,多则大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母亲在家,日日悬心吊胆,盼儿平安归来。他则为家中捎回一些木柴,买一些鸡蛋、腊肉之类。但有几次,徐老回家,他的母亲给他用蛋炒饭,把蛋磕开,发现蛋已变坏,才知是徐母舍不得吃,给爱子存着,结果放坏了。

从徐老的记忆里,他在嘉陵江边背纤,江上划桨,江中风帆点点,港内船只一溜望不到尽头,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一度兴盛轮驳船运输。嘉陵江航运渐趋式微,乃至沉寂,也不宜视为衰落,而是其历史使命的完成和谢幕。

过去,大宗货物主要依赖水运时,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治养护嘉陵江航道,炸礁、筑堤、疏浚,安放航标,维修纤道,设置信号台,改善航行条件。如今,随着嘉陵江航运渐行渐远,嘉陵江梯级渠化,激流险滩已成过往,纤路更淡出视野,阆中沙溪至金银台,芳名已冠金沙湖了,游艇画舫,玉人吹箫。船工号子,有人演唱没人吼了。

“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思绪纷纷,疲蹄耕种,叶落纷纷,飘飞寻根,仁厚的地母,肯定纳我这一粒埃尘,不知雄浑苍天,可否容我这一缕烟痕!——这是徐老哀痛至极的话语。

书房中,他思绪如缕,仿佛乃在船舱,听滩潮,枕波浪,松涛阵阵,心潮激荡!诗文汩汩涌,半是解脱,半是惆怅!

这就是一位老船工对嘉陵江生活画卷的悠长回忆。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郑学超(供职于南充市顺庆区金台镇人民政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