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追忆】蓉城送别“巴蜀鬼才”

来源:川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4-06-01 12:36:53 浏览次数: 【字体:

蓉城送别“巴蜀鬼才”

5月31日上午,成都市东郊殡仪馆悼念大厅内,庄严肃穆,一面花墙簇拥着剧作家魏明伦的遗像。他的家人朋友、文艺界人士、读者从各地赶来,送这位“巴蜀鬼才”最后一程。

图片

送别仪式现场(张斌摄)

文艺界

痛失艺术大家,必留芳声

手执一朵白花,国家一级演员、川剧名家余开元神情凝重,向魏明伦遗体深鞠一躬。他追忆,自己和魏明伦认识近五十年,魏明伦在文学和编剧上的功力令他钦佩,尤其是他原创的川剧剧目,很多已成为经典。“他的离世,令我们痛失良师挚友,更失了一位引领时代风潮的文化大家。”

7岁学艺,9岁登台,14岁发表习作,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自修诗词歌赋……魏明伦一戏一招,招招出新,多部剧作蜚声海内外。在送别厅,王蒙、许还山、贾平凹、韩美林等文艺界知名人士或写、或撰的挽联挽语悬挂满,表达着对这位“巴蜀鬼才”突然离世的痛惜。

著名作家贾平凹写到,“魏明伦,一个多么壮茂、多么强悍的艺术大家走了。他一生标新立异,一生惊世骇俗。他在生,自有光华;寂灭,必留芳声。”

“天才人才鬼才巴蜀唯一巨匠,诗情赋情剧情蓉城无二能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许还山撰联痛惋魏明伦离世。

老读者

他关心底层人物,作品与人品合二为一

赶来送魏明伦的还有许多他的忠实读者。

现场,70多岁的读者石炎岭老人面露悲伤,他哽咽着告诉记者,5月28日看到魏明伦去世的消息,29日一早就从西安老家坐高铁赶到成都,并为魏明伦守灵,以表达内心的敬仰与哀思。

石炎岭说,自己很早就读魏明伦的作品,并深受感动。“魏老师对小人物特别有感情,他有名的剧本刻画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无论《变脸》中心地善良的老艺人水上漂,还是与旧的黑恶势力作斗争的易胆大。而且,魏老师创作上大胆创新,我觉得非常难得。

令石炎岭钦佩的还有魏明伦的人品。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曾与魏明伦有过短暂交往,那时魏明伦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作家了,而自己不过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工作人员。“魏老师待人特别真诚,特别热情,没有一点名人的架子,每一次相见都是嘘寒问暖,他的作品和人品是合二为一的。”

艺坛晚辈

传承魏明伦精神,发扬光大川剧

不少受惠于魏明伦作品的晚辈后生也赶来送别。川剧表演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肖德美追忆与魏明伦的交往点滴,他告诉记者:“魏老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待人十分友善谦和。”他曾在魏明伦创作的《好女人·坏女人》中饰演男主角,“那是我第一次演现代戏,魏老评价我演出了他笔下的人物,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2021年,肖德美川剧艺术传承传播暨实践成果展举办,魏明伦来到现场支持他,不仅看完演出,结束后特意打电话鼓励他继续努力。半年前,他曾向魏明伦求教川剧表演中的一些问题,“那会魏老已经生病了,但是他一提起川剧还是侃侃而谈,勉励我们一定要弘扬好川剧艺术发展。”

“梅花奖”得主、川剧表演艺术家崔光丽连用三个“悲痛”表达送别心情。她说,魏明伦老师从未停止过对传统戏曲和现代表现形式的思考,既能扎根传统又能大胆突破。“我们能做的就是要继承先生身上那种精神,将川剧艺术发扬光大。”

来源:川观新闻

采写:川观新闻记者张斌

来源: 川观新闻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