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董代富 周旭川 ‖ 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著名商号廖广东

作者:董代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1-19 15:51:44 浏览次数:1466 【字体:

民国时期享誉全国的著名商号廖广东

董代富 周旭川

民国初年到建国初期,享誉全国的五金老字号,以剪刀、菜刀为主的商号名牌有三家:杭州张小泉、北京王麻子和四川廖广东。由于建国后廖广东停业,在它们退出历史舞台半个多世纪后,廖广东这块金字招牌开始被人们淡忘。《四川客家杂志》委托特约研究员宜宾籍人陈伟平、温涛先生,研究这段客家人廖广东的历史。近年,他们做了许多调研说:“宜宾的廖广东五金铺是很有名的一家店,历史记录已经查到。但是,现在查省内很多资料都没有一篇是全面介绍廖广东发展情况的。我们宜宾也在到处找廖广东的后人,就是找不到。问了很多老人都已经讲不清当年宜宾的廖广东铺面是怎么回事了。廖广东的后代到哪里去了?廖广东的总部设在何处?都没有寻找到”。

2019年11月中旬,董代富创立“泸州史话大家谈”微信群,一下就邀约了40多位文史爱好者入群,恰好陈伟平和廖广东总号廖清和的孙子廖世明在群里,是他们的一问一答,为我们发现这段珍贵历史拉开了序幕。陈伟平兴奋地说:“泸州还能找到,那真是幸运之极。”接着于12月4日,在广东教书的陈伟平先生请温涛专程到泸州,在泸州政协文史研究员董代富帮助下,找到廖广东总号老板廖清和的孙子廖世娴(83岁)、廖世明(76岁)姐弟,他们保存着1936年廖广东的全家福。通过他们的回忆,找到了泸州廖广东总号、分号地址、家族移民历史、廖广东的兴起、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比较全面地还原了四川(主要指川南和川东)廖广东的客家历史。  

一、廖氏家族档案

廖世明,男,1943年生,出生于四川泸州,祖籍广东湄州县,系泸州四中31班甲组毕业生,曾任泸州市科协会堂主任、四川省曲艺家家协会会员、泸州市中区足球协会副会长、泸州市曲艺家协秘书长等职,2003年退休。

廖世明说,他们没有保存家谱族谱,只好回忆家史。

廖清和(1888—1957)是他的阿公(广东人称祖父为公),阿公一代有4人:阿公是长兄,二公廖清顺(1889年生)、三公廖森和(1890年生)、四婆廖清楷(1891年生)。

廖世明的父辈:大伯廖显文、二伯廖小村、行三廖鸿如(廖世明之父)、五叔廖先桥、四姑廖先楷、六姑廖先辉、廖先琼、八叔廖先友。

清光绪戊申三十四年(1910年)春,廖清和率领弟妹一行4人,从广东湄州移民入川。廖氏家族后人廖世明先生和他的姐姐仔细回忆了家族如何打造“廖广东”的过程,如何崛立于泸州、宜宾、隆昌、重庆,享誉川南、川东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至于成都春熙路廖广东,与川南和川东廖清和家族没有宗族联系,更没有经济往来。他们打着廖广东商号招牌,说他们历史如何悠久,这些与廖清和家族的廖广东无关。  

二、大足打拼  隆昌分家

阿公廖清和之前几代都是商人,阿公一代兄弟,秉承前代祖传手艺磨剪刀镪菜刀。一条长木凳,凳上面固定一块磨刀石和一小木箱,木箱里有起子等磨刀工具,凳侧挂着小水桶、小油瓶等。白天肩上扛着木凳走四方,边走边吆喝“磨剪刀啊镪菜刀”。有雇主时,放下凳,坐下为顾客磨剪刀啊镪菜刀。1909年春,因父母双亡家庭变故,当地社会混乱,长兄廖清和变卖了家产。1910年春,22岁的大哥带着二弟、三弟和四妹,开始远走他乡谋生。在老家,他们经常听到许多廖姓湄州移民长辈,在明代洪武年间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到四川发家致富的消息;知道四川大足县龙水镇刀具全国闻名,早已心仪神往大足龙水镇。他们一行4人风餐夜露,不畏艰辛跋涉,辗转数千里步行,于1910年夏,来到大足县龙水镇,开始了艰辛生活。

廖氏三兄弟都读过私塾,接受的是“孝、悌、忠、信、礼、仪”儒家教育,奉行家规“守法规、力耕作、勤诵读、尚节俭、传本业、戒酗酒、戒淫乱、戒赌博”,经商要“诚信为本,热情待人,整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阿公那一代及其上代都有强烈的经商意识,全都不吸鸦片,远离吃喝嫖赌。三兄弟都特勤奋,也能吃苦耐劳。

镇上一看,商号旗藩醒目,青石板小街车水马龙,铁匠铺比比皆是,货柜货架各种刀具琳琅满目。拉风箱、化铁水、打铁工人忙忙碌碌,叮叮当当打铁声不绝于耳。参观大足石刻的游客,外埠客商、本省各县客商络绎不绝,批发零售的本地小贩数量也不少。他们了解到质量信誉最好的是那几间商铺。

考察后,四兄妹商量,老大挑竹编箩篼去铁匠铺批发,然后赶牛牛场销售,老二和老三找铁匠铺当学徒,四妹守家。因广东粤语不便交流,所以他们注重学习四川话。不到半年功夫,他们都学会了用四川话与当地人交流。

阿公口才好善交际,到龙水最有名的铁匠铺去批发铁器,招待伙计们抽叶子烟,吹吹广东和大足走街串巷得来的新闻,一来二往与铁匠铺伙计们混得溜熟。三兄弟都特别留心打制铁器各项流程技艺,尤其注意加钢、淬火等各项关键技术,铁匠也断断续续给他交流了不少绝活技艺。晚上,三兄弟在一起交流学习四川话和学打制铁器体会。大约一年半功夫,三兄弟学会了打制五金各项绝技。学会技术后,在大足当地开五金铺会给人以抢师傅饭碗的口实,会被认为不地道,于是他们决意离开大足,寻找发展机会。

1912年春,他们离开大足县,辗转到了隆昌开铁匠铺兼经营生刀具。1914年底,在隆昌给幺妹找到个好婆家,备了一份厚礼嫁妆,按隆昌风俗举行了隆重婚礼。幺妹完婚后,将隆昌的铁器刀具铺交幺妹一家经营。然后三兄弟分家,各分得一大笔财富独立谋生。

泸州长沱两江交汇,永宁道府所在,全国闻名的泸州老窖使得该城繁华异常。1915年初,老大、老二南下泸州打拼;宜宾是万里长江第一城,老三单独闯荡宜宾开设铁器刀具铺。经不懈努力,打造出了响誉川南的“廖广东”刀剪系列品牌,创出廖广东商号。

三、金牛总号 白牛分号

四兄妹隆昌一别,老大、老二来到了泸州。一看泸州风景如画,有雄壮的城墙城门,水运交通繁忙,往来重庆、贵州、云南、自贡、富顺的木船,每天傍晚密密麻麻停靠在长江和沱江边,会津城垣一带搬运忙忙碌碌,大河街、小河街、大北街、大十字热闹非凡,远比龙水大足繁荣昌盛,实乃做生意的上佳福地。老大购买了泸州忠孝路(今三星街口到市人民医院门诊之间)门市;老二在迎晖路(原大十字刻字铺上面几家处,今迎晖路18号处)买到门市,前店门市后面作坊加工坊,楼上为居室。

 廖广东金牛总号在今泸州市忠孝路《酒城风味》处(左起:廖世明、温涛) 

他们购房后,在泸州先拜码头,拜会当地袍哥头目拿顺言语,然后注册“廖广东总号”和“廖广东分号”,经营范围主要是剪刀、菜刀、镰刀、弯刀、砍刀、铜烟杆、水烟具。招牌是由一块大木板做成,木牌为黑漆吊挂在大门外上方。木牌中部雕刻商号名称,笔画轮廓阴线条,字体笔画向外突出,木牌正中上方挂着一个金属打制的牛头。老大的廖广东是总号,在牛头和字上涂的全是金粉,老百姓喊“金牛廖广东”;老二的招牌字和牛头涂白漆,老百姓喊“白牛廖广东”。

廖广东白牛分号首家在今泸州市迎晖路18号《大布山男装》位置 

选定吉日良辰,一总一分同时开业。开业仪式前,送出许多请柬,在“廖广东”招牌上挂起红布扎花,商业局长、商会会长、商会袍哥大爷都光临并剪彩。店铺挂了贺匾、贺联,店铺外有鲜花花蓝。仪式开始,主人爆了好几箱火炮庆祝,然后在仓街口大餐厅预定了丰盛午宴,招待嘉宾贵客、保长甲长、四邻街坊等,摆了大约40桌酒席,宴席用的是营沟产泸州老窖。

廖广东非常注重创建品牌意识,高度重视商品质量,具体做法是在大足龙水找质量最好一家定点进回半成品,运到泸州后进行加工、碎火、打磨,然后在五金成品上打上“廖广东金牛”五个子,形成“廖广东”特色系列五金产品,注重包装和售后服务。除了门市零售外,还对泸州周边县和乡镇批发。开展周边销售,订好合同,找好保人,采取“杀猪交账”的经营方式。所谓“杀猪交账”,就是批发给周边县和乡镇,允许乙方有保人情况下签合同,允许赊账,待乙方卖完后付款。“杀猪交账”大受乙方欢迎,因此销售量很大,生意越来越红火,再加上剪刀,菜刀钢火好,卖出名了。铜烟杆也是名牌产品,人气越来越旺。最初,阿公虽是总号,但各分号经济独立核算,业务上老大有领导权,比如经营范围、进货地点、商标管理等。

泸州总号廖广东很善于经营,待客也很热情。发家致富后,几年后在泸州又添置了产业,上、中、下巷子靠河边出口外的滨江路、天子殿旁的廖家花园都有他们的房产。1915年,廖清河的四妹在隆昌的店,老百姓叫“铁牛廖广东”;廖清河的二弟门市离大十字很近,口岸最好,生意特别兴隆,赚钱最多。第三年又买下迎晖路48号,开设第二处“白牛廖广东”。老三在宜宾则开设有“银牛廖广东分号”。

四、宜宾建号 三公发迹

宜宾市翠屏区政协学习文史委编著的《文史资料汇编》第6辑,有龚咏棠写的一篇《廖广东五金店》。文章记载:

宜宾廖广东五金店主人是廖家老三廖森和,1915年从隆昌县来到宜宾市注册开设的,地址在宜宾中山街大碑号对门建的银牛廖广东分号(总号是在泸州大哥廖清和)。他原来是做磨刀子、剪子的手工匠人起家的。由于他的工艺精湛,熟悉刀剪业务,积累本钱,才开设该店。他经销的商品有铁、铜两种。铁器大部分是各种刀具,如大小菜刀、剪刀、裁纸刀等。铜器大部分是铜烟袋、铜墨盒及文房四宝。货品来源并非广东所产,铁器是大足县著名产地龙水镇大批购得,经过他自己的精加工,商品上打下几弟兄的统一印记“金牛廖广东”向市场销售。写有监制商标,因为货真价实,颇负盛名,博来南六各县顾客好评。大量进货,获利甚多。铜器是从成都染房街、顺城街铜器批发商号,由江浙一带购回苏白铜器转手买回销售的。1925年自置中山街产业,新修三层楼房,自刻贴金质量的“金牛廖广东”商标,为宜宾著名五金刀剪老字号。1936年,在宜宾中山街建分号“银牛廖广东”的三公满46岁,廖氏各房部分人员前往宜为廖森和祝寿,留下以廖清和大哥(48岁)为最长的廖广东家族大合影,这张宝贵照片为其孙辈廖世明珍藏。图片中廖世明还没有出生,只有他的大姐还不到1岁,还在妈妈的怀抱中。

1936年,廖氏家族祝贺廖森和满46岁生日在宜宾合影(倒数第二排左3是大公廖清和,第二排右1是廖世明的母亲,怀中是他的不满1岁的大姐)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宜宾中山街老店出售来退赔,迁店到胜利路岷江餐厅右侧,仍然开“廖广东刀剪店”。1956年公私合营,该店并入宜宾棉百总店五金行业,现人民路还设有“廖广东五金店”。1966年,廖森和去世,享年77岁。

宜宾中山街廖广东铜牛分号商号(1984年摄,今已不存)

五、子女转行后继乏人

廖广东从成立、发展到鼎盛发家,主要是靠商品质量第一取胜,也靠经营有方、坚持为人诚信、注意售后服务取得信誉。

廖氏家族重视子女文化教育,廖清和的子女,只有长子廖显文继承父业,在重庆开设廖广东五金店。其余子女皆读书后改行,因而后继乏人。

廖清和的二儿廖小村与三儿廖鸿如,与泸州朱家山陶道基在重庆读高中是同班同学,无论寒暑假,陶道基都邀请学友廖小村、廖鸿如住在朱家山上,情同手足,友谊深厚。陶道基是民建会员,建国后任民建泸州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1956.02—1959.04),以后调省民建任职。

廖小村则从军,参加中国远征军抗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开赴东北,辽沈战役国民党军失败,随败军到台湾。两岸三通后1989年春,廖小春偕妻张淑娟回到大陆家乡泸州探亲,见到了侄子廖世明一家,也见到他的五弟廖先桥一家。近半个世纪第一次海峡两岸亲人团聚,圆了廖小村的乡愁梦。

廖鸿如高中毕业后,在民国泸县政府粮食局、南充航道管理处、泸县教育局等部门工作过,也都没有继承廖广东事业。

1952年“三反五反”运动后,泸州金牛总号和白牛分号都停业了。

航船闯过急流险滩,定能到达胜利彼岸。廖广东商号如后继有人,待改革开放的今天,必将繁荣昌盛不减当年。惜乎,廖广东之后裔个个转行发展。廖广东商号金字招牌,幸留下宜宾翠屏区文史一篇。

历史车轮远去,付之东流惋谈!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董代富(西南医科大学)  周旭川(西南化工研究设计院)

供稿: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