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邹永忠 ‖ 父亲的手工面

作者:邹永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07 14:52:01 浏览次数:438 【字体:

父亲的手工面

邹永忠

非常清楚地记得我6岁那年,也就是1981年初春,改革开放的第一缕春风吹进了西南山区偏远的乡村,吹动了我家的柴禾门。那年惊蛰午后,山坳处出现3辆载着货物的黄牛架车缓慢而艰难地径直来到我家用石块、泥巴砌的院落内停下。

几头黄牛像蒸汽机般地喘着粗气,背上湿润润的。父亲张罗着端茶递烟,一行人用袖子擦着额上的汗,惬意地抽着烟卷。稍后大家一起将架车上的铁器搬到早两天就腾好了的空屋里。我在旁边好奇地观望着,不知这些这几个比架车轮胎还大的油褐色齿轮有什么用处。还有一块巨大而厚重的木板,以及一块U型的长约两米有余,宽近50厘米的槽板,上面还有很多白色的粉末。

很快师傅就把这些机械配件组装好了,占据了近半间屋子。外面走廊上安放了打米机,能两用。可以剥米,也可以把小麦磨成粉。就是启动的时候有些笨重,Z字型的摇柄在逐渐加速中,机器发出震耳的轰鸣并腾起一股刺鼻的柴油青烟,开始剧烈快速转动。人们将准备好的麦粒倒入机器进口的漏斗容器里,一条硕大的布袋紧系在出口处,很快就膨胀起来,像极了怀孕女人的腰身,敦实而丰满且凸显。下端用大木桶接纳洁白如雪的面粉,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满院站满了围观的人。

人们将面粉舀出堆积在面板上,如同一座雪山。再从山顶往四周刨开成湖泊状,倒入清水,形成一个洁白清澈的湖。湖水和雪山相互吞噬融入。揣面的初期,如果发现太软,需再加入一些面粉,倘若太硬,则需加水。揣面往往用搓、揉、按、压等一系列方法,最后才将面粉揣成为一个外表光滑、内里软硬适度的大面团。无论做什么品种的面条,都必须让面团醒(放置在一旁)一会,大约十分钟左右时间,让水与面充分溶合,形成一体。

制作手工挂面,第一步是注水和面。和面的水是取自村里深井里的水,水和面的比例,主要是根据制作者的经验。面粉和好后,适当饧面,然后再加入适当比例的盐和碱,盐碱增强面条的柔韧性和劲道感,也可根据季节,适当增加盐的比例。

第二步是二次打面,这是手工面技艺的独到之处。初次打面是充分搅拌水、盐、碱和面,但二次打面的意义已不止于此,其主要目的是运用机器传输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烘烤面粉,使面粉迅速成型,具备韧性和弹性,保证制品最后的口感与特性。经过二次打面的环节,上机床压制成厚度0.2厘米宽尺余左右的面皮。两个巨大的齿轮安置在面床两端,分别用皮带与面床中间那个小齿轮连接。面床上的轴就会带动输送槽自动旋转,面皮匍匐在输送槽上向前匀速行进,如同平缓流动的河水。输送槽末端放置一个硕大的蔑盖,防止面皮掉在地上。人们将面皮每隔大致一米用事先准备好的竹块挑着,晾在院子里的竹架上,等面皮全部出完,重新回机器切丝。切丝的宽窄可以调配。面条得长度通常在30厘米就会裁断,便于包装和食用。

在没有机器以前,手工很难把握赶压面片的力度,往往造成面片薄厚不匀,除非有很多年制面经验的老师傅,才能熟练完成。由于面条的需求量过大,所以我家这台经土法改制的简装机器应运而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门外的院落,架起了几口锅。乡邻在洗菜、烧水。村里的石板路就像一株藤,一个个小院像是藤上结出的瓜。我家就是其中的一个,这间祖传的老宅。往来的人们像极了奔忙的蚂蚁,在瓜与瓜之间熙攘涌动、集结。欢笑声随着袅起的炊烟,飘得很远。成型的面条不停地下锅,在锅里沸腾,翻滚,带有一丝甜味的麦香沁人心扉。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红润的笑,在夕阳的余晖里闪着光。多数乡邻自己带着碗筷,品尝着第一锅手工面。父亲热情地招呼大家敞开吃,面条管够。不时地散着香烟,笑容把脸生生地挤得像一朵初放的菊花,纹路清晰而交错,将疲惫隐藏得很深,杳无踪迹。母亲则认真地记录着第二天谁家要来换多少面条,宽面还是细面,详尽地记录在本子上。

夜幕降临的时候,停电了。整个村庄顿时陷入无边的黑暗中。人们打着手电或火把在石板路上晃动,像夜空行走的星星。相互打着招呼,很响亮地笑,回荡在夜色里。

稍作休息后,父亲去工作坊点亮了煤油灯,将灯芯拔出一截。屋里顿时明亮了很多,身影被映在墙壁上,显得很高大。在父亲眼里,点亮的不仅是油灯,是逐渐脱离贫穷的希望,在揉面和切丝的晾晒中积累。那梦想就像一个行囊,当你把计划、希望、责任、勤劳统统装进去之后,它就会逐步充实、膨胀起来,并释放出柔和而幸福的光来。

天蒙蒙亮的时候,终于来电了,父母亲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劳作。将面团上机器压成薄面皮,切成条。太阳升起的时候,第一批面条全部有序地晾晒在院坝里的竹架上,焕发出毛绒绒的白光。机器的轰鸣声在太阳刚上树梢的时候就会响起,吵醒沉睡了一夜的村庄。刚吃过早饭,陆续有乡邻就来换面条了。一斤小麦换一斤水面,收8分的加工费。院子里很快就站满了人,依然充满好奇。小麦和水面过称的时候,眼神特别认真,然后再掏出褶皱明显的钱。当然,也有赊账佘粮的,在本子上记录后会给对方把面拿回去。母亲将钱收过并放在记账桌的抽屉里。那抽屉就像一个聚宝盆,硬币,纸币,面额不一的都在抽屉里汇聚。傍晚,是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对账,数钱,将小麦装袋码放。一天辛勤的劳累顿时便会烟消云散。

这种忙碌一直持续了大半个月,来换面条的人逐渐少了。父亲决定制作一批干面条囤积起来,一斤重一把。隔天挑着担子去邻村销卖,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送货上门。那时的父亲年富力强,在希望的驱使下累得很幸福,早上出门是沉重的面条,回来是沉重的小麦,衣兜里却能多出一叠加工费。清理的时候,面额相同的叠放在一起,褶皱都要清理直,脸上泛着红光。

行走的路程逐渐越来越远,回来得也逐渐更晚,有时夜幕降临了,父亲才换完一担面,在一家人的翘盼中挑着沉重的小麦,迈着疲惫的步伐出现在山坳处。

下雨天人们相对更清闲一点,绵绵细雨中,人们通常是会选择在家的。不时有乡邻会戴着斗笠来换面。条件好点的,在家磨豆子做豆腐,有充分而悠闲的时间改善生活。条件更优越的,会宰只兔子或一只鸡,做成菜肴用大盆盛着,然后将幸福倒入酒杯,听雨品酒。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在那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人们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餐桌之上,将一家人的亲情凝聚。以致在后来的很多年,我都喜欢绵绵雨天,静坐在窗前,雨如琴弦,宁静而清脆,释放着对过往的一缕忧伤追忆。

后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机的出现,开始了轻工业小作坊的第二次革命,电器设备以速度快、噪音小、操作简便的特有优势,很快占据了市场主流。豆浆机、粉碎机等小型电机设备开始进入家庭,取代柴油设备和手工制作,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变得富足起来。手工面不再那么受追捧,市场上来自各地的鸡蛋面、盐水面等相互角逐着。加上交通的改善,物品开始变得丰盈起来。我家的手工面随着年老的父亲残喘了一段岁月,逐渐淡出江湖,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邹永忠(四川荣县)

朗读:何晓波(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