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文艺】南部“吼拐”的前世今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19 21:08:48 浏览次数:552 【字体:

《川北旧事》:吼拐

南部“吼拐”的前世今生

“清早起来走上梁,看见贤妹晒太阳。太阳照在山梁上,贤妹想穿花衣裳……”

日前,四川省文旅厅公布了2020年四川省乡村艺术节群众文艺作品比赛获得名次作品名单,独具地方特色的南部县民歌《吼拐》排名第二。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开幕,《吼拐》获得银奖。

第十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开幕

南部民间把打杵子称“拐”

《吼拐》在南部县民歌中极具山歌的代表性,旋律上都具有高亢奔放、自由质朴、幽默风趣的特色。《吼拐》广泛流传在南部县大坪和升钟区一带。

什么叫“吼拐”?川北丘陵地区,山高路险,村民在搬运肥料、粮食及柴草等重物时,肩头是沉重的背篼、背枷,手中拿着一根特制的T形木杖——打杵子,也叫“拐”。每每需要歇息时,村民顺手将打杵子往背篼或是背枷下一塞,将物体放在打杵子上面歇劲,缓解疲劳。这时,他们面对青山绿水随口唱出几段山歌小调,这就是吼拐。

曾让南部民歌《吼拐》一鸣惊人的民间歌手叫米月德,南部县双峰乡人。1959年,在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中,米月德演唱的一首《吼拐》,曲惊四座,夺得“四川省群众业余文艺调演”金奖。当时,《吼拐》让西南地区乃至中央级别的音乐团体感到惊讶,采风者络绎不绝。《吼拐》被专家们誉为西南地区的“花儿”和“信天游”。米月德在一首叫《斑鸠》的“吼拐”调中这样唱道:“斑鸠飞起尾巴圆哪,刚刚飞在胡豆的田,看见胡豆吃不得哪,妹儿哩,好耍不团的圆吔。”

女承父业唱民歌

1990年2月,米月德离世。米月德的大女儿米树琼从小喜欢唱歌,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一有空闲,就会组织起身边农村姐妹唱歌跳舞,自娱自乐。米树琼的儿子冯仁从小擅长唱歌,在深圳打工期间曾到歌舞厅当过多年驻场歌手。近年,母子二人经常搭档,一起唱歌演出。2019年11月, 米树琼母子被南部县文化馆选送到宜宾市参加首届“神韵号子·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母子二人演唱的民歌《见缝插针》获得三等奖。同年,双峰民歌被列入南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米树琼、冯仁母子为传承人。

音乐教师传承《吼拐》

向兴斌是南部三中音乐教师,特别喜欢南部民歌。他对《吼拐》作过专门研究:《吼拐》分为双峰吼拐和店垭吼拐两种,均采用“引子+主题+尾声”的结构, 两地的语言习惯和生活习惯差异导致歌词、衬词和旋律都有所不同。《吼拐》 属于山歌种类,曲调多采用五声徵调式,意境明亮、开朗、旋律高亢、嘹亮,再加上音域宽广,节奏自由,把川北人开朗乐观、勤劳善良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向兴斌根据《吼拐》曲调重新填词写了一首《吼拐新唱》,歌词关注到了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他的创作故事被四川电视台《关注》栏目和《四川日报》报道。

南部民歌吼拐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南部县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