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街巷故事 上北打金街:老店铺里故事多

作者:徐海涛 来源:20210108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1-01-08 10:39:00 浏览次数:604 【字体:

□徐海涛

春熙路、太古里如今已成为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大多数外地人来成都一般都会去这里逛逛。殊不知,邻近春熙路还有一条北打金街。北打金街由南向北分为上中下三段,自古以来这里一直都是一个繁华地段,《竹枝成都》中所提及的北打金就是北打金街。今天我们就聊聊北打金街的上段,位于红星路步行街北半边的上北打金街。

老街美食“炉桥面”

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红星路,也没有蜀都大道。上北打金街的北头是一个十字路口,往东走是棉花街(今蜀都大道大慈寺路),往北走是书院正街(今红星路二段),往西走是湖广馆街(今蜀都大道总府路)。

上北打金街的门牌号码是从北到南排列的,单号在西边,双号在东边。北头东边的第一家商铺是一个点心铺,名字叫“王者香”,门牌号是2号。往南走,第二家商铺是“同泉堂中药铺”,紧靠着的是一家杂货铺,杂货铺的南边开了一家“汪三兴水饺子馆”。

过了饺子馆,是一家名为“炉桥面”的馆子。现在城市里面几乎都使用天然气,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炉桥,更不清楚什么是炉桥面。

以前烧煤炉子,里面都有一个炉桥。炉桥是用生铁铸造的,像个铁栅栏一样。炉桥安放在炉子的中间,上面放煤炭,下面有炉门,可以开关炉门来调节火力。

而炉桥面,就是先把揉好的面切成一个个的小面团,然后把小面团擀薄,形成一个圆形薄饼,再折叠起来,用菜刀把薄饼中间切成一条一条的面条,但是这些面条的头尾是和别的面条连接在一起的,形似“炉桥”。把“炉桥”扔进沸水锅里,煮熟后捞起来,放进已经加上各种佐料的碗里,一碗热气腾腾、香味四溢的炉桥面就端了出来。

这家面馆的“炉桥面”物美价廉、令人垂涎,当时吸引了众多人前来品尝,面馆里总是人满为患,生意兴隆。可惜的是,这样一种美食现在已经很难看到了。

炉桥面馆的南边是一家匾铺,紧靠匾铺的是一个独院,过了独院有一家草药铺,再往南是一个专门卖“牛皮胶”的店铺。以前牛皮胶很盛行,木匠师傅是离不开的,专门用它来粘木头。如今,木匠师傅好像也不再用牛皮胶了。

过了“牛皮胶”店,是一个巷子,巷子里面是古佛庵。再往南是成都市银行公会,挨边的是几个住家户,还有一个名叫“陈锅盔”的铺子。再往南就是一个三岔路口,往东有一条路,名为金玉街,而上北打金街和中北打金街就以金玉街为界,南边就是中北打金街了。

曾经有一所英语学校

上北打金街西边北头的第一家铺面的门牌号是1号,是卖猪肉的,老板姓李。3号是一个“锅盔铺”,5号是黄老大哥的一个小酒店,他的弟弟叫黄文宇,是当时音乐学院的教授。

小酒店的南边,是一个名为“黄洪兴”的箱子铺。箱子铺往南是两户住家户,过了住家户是一个“卖坛坛罐罐”的店铺。这家店铺的南边则是一个大门,里面是“永和汽车运输公司”,走进去,院坝比较大,平常停了一些汽车。大门旁边是一个饭馆,老板姓王,不知道脸上是否有麻子,反正就叫“王麻子大饭店”。

这个饭店刚好与炉桥面馆是正对面。这两个馆子,一饭一面,一唱一和,有吃有喝,当时两家的生意都好得不得了。不过饭店的寿命要比炉桥面馆长得多,饭店的名字改了几次,但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都还在。

王麻子大饭店往南是“杨氏姐妹英语学校”。杨氏两姐妹的父亲曾经担任民国政府驻英国大使,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姐妹来成都买了原来是“扯谎坝儿”的空地,建了一个两层楼房,办起英语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大多学习俄语,这个英语学校也就慢慢消失了。

来源: 20210108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