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又到高考日,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① ‖ 易旭东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6-06 16:06:08 浏览次数:543 【字体:

GAO KAO JIA YOU

又到高考日

43年前的那场“风花雪月”①

易旭东

“最后的知青”“78年高考”……

一幅幅并不遥远又鲜活的映像。

云开雨霁。1978年到2021年的43年。

五风溪“赶场”、山泉铺“裸考”……

岁月的行囊里,装满了“成都城”的千年变迁、“龙泉山”的百年变化。

一条知青回成都的必经之路

与1974年、1976年上山下乡的知哥知妹一起,我们被称为“后三届”,也称为“最后的知青”。既无“老三届”的成熟,也无“新三届”的激情。

龙泉山深处。成都简阳、金堂、龙泉三地交界处,距三岔湖35公里,龙泉湖25公里,离成都不到60公里。在五凤、洛带、养马、石盘、贾家、龙泉驿构成的“马蹄形”中心。

如今,龙泉山已从城市的边界变成了城市“绿心”

曾叫大兴公社共和八队,现在叫茶店镇大兴场。

曾经还有个诗意的名字:天鹅乡。

山中小镇,“屙一泡尿走通街”。

四无人家。离大兴场4公里的一个山坳,我们4个知青的住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称“花果山”,40多年前却贫穷。全劳力一天10分工,只有0.24元。能吃饱的家庭寥若晨星,下乡4年,没见过一家吃过“光沟子干饭”(净米饭)。

“红苕国”。一年四季,主食多是红苕、玉米粥、南瓜。

一月两月,吃不上一顿肉,“九难”山区的“大难村”。

生活,清苦、寂寞。

出工干农活,每天的必修课。

每天早晨,还在梦乡时,生产队会计便准时拎着一块铁轨,敲打。“闹铃”不奏效时,生产队长便带着几个少妇来踹门,甚至,被几个少妇“揪”到地里,动手动脚的“娱乐”“调戏”。

山上,工分是“硬杠子”,既关乎口粮分配,又关乎男人尊严。

不然,你就“不是个东西”,“窟到屙尿的婆娘家”。

“大寨式工分”。一个全劳力,喻称“一根扁担”。

全劳力9分以上。我的工分9.8分,在知哥中最高,每天0.22元/工。

形象比喻。买一包“红芙蓉”烟,还要补5分钱。

“穷则思变”。没有钱买烟、吃回锅肉,就偷砍大柏树卖。

大兴场的知哥间,流行“五凤溪热闹最好耍,龙泉驿的街道最长,石经寺烧香最管用,洛带镇的茶铺最大,贾家场的自贡粉子(美女)最多。”大兴场距五风溪,走山路约20公里。

五凤溪古镇

“赶场五凤”,至少提前一个月“准备”。

下乡不到一年,就已知晓,五凤“门方料好卖,价钱比洛带、养马、贾家都高”。平时出工,就已经在山上“定位”好“目标”,月白风清的深夜,腰上别着砍刀,上山“耍丰收刀”。

把砍倒的柏树,分批拖回家,锯成两米长,剥了树皮,抹上草木灰,放20天以上“阴干”。等不像“才砍的”,将关系好的“农民哥们”叫到家,每节以比市场相因2元的价格卖予。

扛到五凤溪去卖,每节至少赚2元钱以上。

农民不敢“砍社会主义的柏树”,只敢“摇资本主义的尾巴”。

“双赢”。成都知哥出“勇气”,农民哥们出“力气”。

一条小溪,起于我住房旁。

在10公里外,汇入“前锋水库”。

跳蹬河支流之一。自西向东,曲径通幽,到2公里外的山麓,成为一条小河,河沿山势,蜿蜒东上山脊,到老成渝路31公里处。天长日久,约定俗成,来回成都长途汽车的“招呼站”。

一条知青回成都的必经之路。

在这条长窄通往茶店、山泉、成都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我们不止一次挥舞着菜刀、扁担,打群架。那些年,知哥、特别是“老知哥”在山村,就是“村匪路霸”,“无恶不作”。

1978年4月,就沿着这条路到石盘水库“代工”。

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打通龙泉山,引水灌良田”。《简阳县志》记载,整个都江堰东风渠扩灌工程为期10年,经历了龙泉山枢纽工程、渠系配套、修建三岔水库、石盘水库。

石盘水库于1977年动工、1980年建成。

石盘水库

面形如蝌蚪,状如游龙,头身烟波浩淼,现称龙泉湖。

库区受益的生产队,都要“出工”。我与队上的“19根扁担”,组成20人的“石匠”突击队,去水库“砌堡坎”。在工棚里,睡了三晚地铺,抬砌了不少于300根条石。

此前的1977年4月,在三岔湖水库,也抬砌了不少于300根条石。

三岔湖

湖底是三岔镇(乾封)的旧址。清雍正元年(1723年),三岔镇正式建镇设治,取代乾封镇而取名“永鑫场”。永鑫场北上成都、东下简阳,西通仁寿,被人俗称为“三岔坝”。

20多万人参战,2千余人致伤致残,119人牺牲。

水库上有大标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当年,修建水库的人死后,都是埋在水底,与三岔湖共存。

1978年,邓小平第三次出山,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诞生。

云南“边哥”的“橄榄坝事件”,升级为集体卧轨……

大批返城在1979年。与海量的“老三届”不同,在3月我们已经知道,即将返城,不是今年底,就是明年初。离开山村,回到成都工作,城市户口,去挣工资、再吃“商品粮”。

一个知哥说:“老子屙尿,一辈子都不朝这个方向。”

3月,从成都传来消息,一篇报告文学写得“巴适”。

第二天,爬坡上坎,一个多小时到了公社,从报纸堆里找到《人民日报》转载《人民文学》——是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一口气读完,热血沸腾,“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人类抽象思维的牡丹……”哪是采访的新闻语言,诗人的妙笔生花。

1978年,徐迟在昆明采访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生命之树常绿》主人公

我用一包“红芙蓉”烟“交换”了报纸,带回家反复“看”……

可能就在不断“看”的时段,悄悄地埋下当记者的“种子”。

5月上旬,“扩招”消息传来。

1975年下乡的知青,可以参加高考。

1966年到1976年,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学业荒废,很多人甚至都不明白读书有什么用。由工、农、兵推荐上大学。1977年,邓小平一声令下,恢复高考。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果断决策,恢复中断10年的高考制度

1977年,考生570万人,录取比例不到5%。

进退两难。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我,家里的长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

靠父亲一人的工资,维持全家生活。

必须尽快挣钱,替父母分忧解难。

好高骛远。自以为,在学校是“学霸”,成绩全年级第一,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决定,报了理科。只有一本考试大纲、几册油印的“复习资料”,没有老师指导。确实不知天高地厚。

白天,地里劳作。

晚上,借着煤油灯背书。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四川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50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