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二):紧张的宿舍和满足的生活

作者: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8-23 10:17:39 浏览次数:937 【字体:

成都东郊之声(二)

紧张的宿舍和满足的生活

访谈时间:2020年7月29日

访谈地点: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经华北路19号附1号隐庐茶艺

口述人:曹树清

访谈者:罗 兰 那青青

整理者:那青青

2020年7月29日,曹树清与访谈者罗兰合影

口述人简介

曹树清,1935年11月生,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由湖南株洲331厂调入420厂。历任航空发动机主件生产车间检验班长。1995年11月退休。

从军工基地出走半生的东郊历史,在老东郊的记忆里鲜活。老东郊们常挂在嘴边的“那些年”的热血和情怀,在光影交错间讲述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

420厂区和生活区是以双桥立交桥来划分的,以东是厂区,以西是生活区,厂区占地1200多亩,职工宿舍占地850多亩。20世纪七八十年代,420厂鼎盛时期有2万多职工,连同家属有10多万人,宿舍编号达290多栋。但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420厂建立之处,宿舍紧张却是一种常态。

当初,111厂3800余人历经坐火车遇宝成铁路塌方、坐船晕水等困难,分拨跋涉到成都后,面对的还是成都东郊最初的荒郊田园状态。水碾河是当时厂里基建班子的办公指挥部,出水碾河往东去全是走田坎路,曲曲弯弯,大家常常走错路或走绕路,好一阵才能到厂区。

为解决职工住宿问题,独身职工就安排在厂区的3#、7#、10#大厂房内住,家属职工则安排在椒子街民房居住。那时没有自来水,厂基建和生活用水都依赖于府河边的一口井,粮油菜煤也仅有牛市口和万年场两个供应点,周围的田坎路到雨天泥泞难走,不少职工家庭一次性都要买几天的食粮,生活非常不方便。供应点货物又很少,职工及职工家属们不时会因“抢”货与本地居民发生冲突。

后来尽管慢慢修起宿舍,也不够分,为快速解决问题,厂里多了许多没有编号的住房——码尺把高基脚砖以土坯墙、牛毛毡、石棉瓦搭成的“干打垒”小平房,如双桥子万年农贸市场旁的“新时代照相馆”对门“马棚”(外形似马厩的基建仓库,牛毛毡,后被一分为二隔成火柴盒似的屋子),建在16栋、17栋、18栋、19栋单身宿舍之间高土坡上的“无名高地”(原为堆放建筑材料的库房,有的地方还没有砌墙,后用篾条和黄泥巴隔开后分给职工住)……

厂里的青年工人、转业军人特别多,且又多是有爱人的,基本都要等很多年才能分到宿舍。若遇家里人来探亲,住宿问题很是要费一番周折。进厂时我30岁,到厂报道后被分配在单身宿舍,一间房14平方米左右,住七八个人。当时我已婚有嗣,在1970年前后就遇到了家属探亲难住宿的窘境。

那年一双儿女已上小学,吾妻从宜宾老家带二子来探亲,一手牵儿,一手牵女,背上背个大包,因是夏天天热,抵蓉后二子小脸因灰与汗水交叠,黢黑,一行3人乍一看跟逃难一般。从前车马慢,母子3人来到成都一晃就是下午,职工招待所早已满员,为解决3人住宿问题,我只得进城沿途去打听旅馆。当时旅馆少,公交也不便捷,全靠双足步行。从双桥子出发,途经牛市口、纱帽街向南一路问寻,寻到一工农兵旅馆已满客,到南门口又才寻到劳动旅馆,订了房又赶紧折回去接妻儿到店。那当真是叫走了半座城啊!好在1973年在宜宾川剧团工作的妻,也通过政审调至420厂做工具量具管理工作,劳燕分飞十年终得团聚。妻在厂里的招待所住了约3个月,我们便分到了水碾河一环路边上的宿舍,一户两家,十分知足。20世纪80年代,又分到现三街坊社区的一厨一卫二居室独立套房,算是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

其实,抛开住宿问题不谈,420厂在生活方面比起很多地方上农民、市属工厂等大有优势,初进厂时双桥子路口就设有一个新商店,叫“双桥子工矿贸易公司”,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隐庐茶艺)几百米远的斜对边,蜀都惠园对面,后来用红砖红瓦修成了北京华联商厦。

新商店是成都专门为420厂服务而设的商店,副食品、米、油、菜都在售卖,还有肉铺、理发店、布店,卖锅瓢碗盏撮箕扫把、晾衣长竹竿的杂货店,比起要跑到牛市口、万年场才能买到货的建厂初时,这已算相当方便的了。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420厂二级工月工资是39元,再加上保密费,以成都当时的物价水平米0.1元一斤,猪肉0.77元一斤来衡量,这不算低。除开不错的工资水平,厂里还有许多隐性生活福利。即使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420厂照样给每个职工分梨子、土豆、焦炭等。厂里直通火车专线,这些东西都是用火车一火车皮一火车皮拉回来的。厂里建有自己的汽水厂、冰糕厂,一年还常给职工发汽水、冰糕,家里有孩子的最是高兴。有几年还经常分给职工带鱼、苹果等,那时物资奇缺,车间或小组把待分配的散装食品统一领回后,为示公允,便将其分堆摆在地上,写上号,又拿纸片按量编号做成纸团,拿给职工们抓阄。下班后各人凭号领取对应的那堆食品,好坏凭运气,人人都没有怨言。连稀缺的自行车票都是靠抓阄分配,这在当年不失为一道风景。

此照片摄于1973年左右,左上半边大平房是当年的“马棚”,马棚前面横着隐约有人走的那条路是双桥路,照片中沿着小河沟右边菜地,就是现在的经华北路位置(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 供图)

今三街坊依在,且在2020年5月8日换上“420工业文旅街区”(东至二环路、南至水碾河路、西至一环路、北至双桥路)新装,但那年整齐划一的蓝色工作服,挂在自行车前的铝饭盒,从宿舍区连到厂区的广播大喇叭,厂区马路两边高高的冬青树和成片的香樟、银杏,趁夜班偷偷利用工厂机床设备互帮自制14英寸黑白电视机的兄弟……仍让人难忘。

前期回顾

【记忆】成都东郊之声:用了一二十年的口号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