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鼓荡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的风云 ‖ 田闻一

作者:田闻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9-06 10:46:07 浏览次数:2190 【字体:

鼓荡在川军抗日阵亡将士

纪念碑上的风云

田闻一

几经沉浮,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将士终于登堂入室,坐落在寸土寸金的成都市人民公园大门前。

像高二米,连底座高为五米。塑像为一名出川抗日士兵,瘦削而坚毅,脚蹬破烂草鞋、穿短裤、身着旧式军单衣,打绑腿;胸前挂两只木柄手榴弹,背上背一把大刀和一只竹编斗笠;手端一支上了刺刀的老旧步枪,身子前倾,果敢的面庞向着前方,两眼喷射着仇恨的怒火,似乎正在冲锋、高喊杀敌,给人相当的震撼。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蓬州闲士 供图)

抗战期间,四川出兵350万,伤亡64万;无论出兵人数和伤亡人数,都是全国之最。当时,平均每十五六个川人中,就有一人在前线作战,川军出兵人数和伤亡人数,是全国总出兵总伤亡的五分之一。在抗战最困难时期,四川一省就单独支撑了全国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其多项指标,也都是全国之冠。

1937年深秋时节,在除中央军外的所有“杂牌军”中,装备最差的是川军,还身着单衣短裤;在气候温和的四川,尚可将就一些时日。然而,在日军大举南侵,国家民族到了生伤存亡关头,原先着想眼于内战的川军,激于民族大义,如火中涅槃的凤凰;不管不顾地最先由三个军组成约30万人的第22集团军,从陆路火速出川,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秦岭,增援到了寒风凛冽、水瘦山寒的晋北前线,与装备精良、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作殊死战。接着,又有数十万川军组成的第二十三集团军,走水路出川;过“两岸猿不住”的长江三峡,迅速奔赴东南战场,保卫南京……一时,“无川不成军”。至此,川军尽数出川抗日。

成都市人民公园内川军出川抗日夫妻告别场景(田闻一 摄)

就是这些身着单衣短裤、打绑腿、穿草鞋、身背斗笠和大刀,手持劣质步枪出川抗战的川军,他们中,有的连枪上的准星都是歪的、有的枪膛是松的,急行军时,不得不用一根细绳将枪膛拴紧,不然枪膛要掉下来。这样的武器,上山吆吆鸟、赶赶兔子可以,大规模现代化作战的武器、装备一样没有。日军作战普遍配置的飞机大炮坦克,对他们简直就是奢侈。

成都市人民公园内川军出川抗日母子告别场景(田闻一 摄)

然而,在完全不具备对日作战的条件下,川军作战之骁勇,战绩之辉煌,伤亡之惨重而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也真是有缘。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著名雕塑艺术家刘开渠先生当年背负全川人民的希望,呕心沥血,费时经年完成的杰作。

刘开渠(1903―1993),江苏徐州萧县人。抗战中,他为了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不惜中断了在法国巴黎高级艺术学院已经六年的学业,同时也就中断了自己已经相当接近的光辉前程,回国后,任杭州艺术学校(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在抗战艰难的1938年,他随学校迁到成都;过后,学校迁昆明时,因妻子怀孕临产不能迁徙,他留在了成都,就此开始了与成都的不解之缘。第二年,熊佛西和徐悲鸿介绍他去为王铭章塑像。

刘开渠(1903—1993),中国现代美术事业、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事业、中国现代雕塑事业、中国美术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人民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图片来源:文艺报)

王铭章是著名川军抗战将领。最让刘开渠感动的是,时为第22集团军122师师的王铭章将军,为了保证台儿庄大战的胜利,毅然接受作战任务;率不足4000人的部队,持劣质武器坚守战略地点滕县;与人数上不仅占优、武器装备上与川军更是天差地别的日军精锐部,进行了四天三夜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拉锯战、血战。最终以全军上下的全部壮烈牺牲、超额完成阻敌任务,保证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台儿庄大胜。这极大地鼓舞、震奋了全国军民,在国际上也有重大影响。时年34岁的刘开渠,与牺牲的王铭章将军同龄。这就让他对以身殉国的王铭章将军有了更深的了解。

王铭章像(田闻一 供图)

他毅然决然为王铭章将军塑像。

一反以往的是,以往雕塑的材质不是泥就是石头,而这次他破天荒地用了铜。雕塑地不是皇家墓地或庙宇,雕塑的也不是神灵菩萨或罗汉什么的。这就如同他年前回国时,蔡元培陪同他去见鲁迅时,鲁迅说,“以前的雕塑只是做菩萨,现在轮到做人了。”

刘开渠设想的雕塑是,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王铭章将军骑着高大的雄骏,雄骏高挽前蹄;将军手挽缰绳,高声呐喊,指挥部队、一以当十,奋勇杀敌的场景。

刘开渠事必躬亲,他亲自翻砂铸铜、雕塑。在没日没夜,全力以赴工作,为他作模特的一个年轻川军士兵和一个为他做饭的厨娘,相继被前来轰炸的日军炸死。然而,刘开渠不管不顾,始终没有动摇决心。他终于成功铸造、雕塑出了王铭章将军像,达到了他预想的目的。像高一丈,基座四尺,高三尺;四周镌刻有“浩气长存,祭亡将士”八个遒劲的大字。这尊王铭章将军骑马作战、栩栩如生,尽显精神的青铜塑像,立于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让成都阴霾的天空一下亮堂起来,让人们震奋起来。这是成都也是全国第一尊青铜城市雕塑,是成都的骄傲,也是全国的骄傲。

刘开渠总共为成都塑了11尊像,都很成功。但比较起来,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最为有名,也是他在成都塑的第一尊像。

这尊雕塑,过后一直矗立于当年川军出川抗战第一站——东郊万年场。之间有个传说,相当程度上反映出世道人心。

王铭章青铜像(田闻一 供图)

1945年冬天,万年场上庆祝胜利的欢笑声随着鞭炮的硝烟刚刚散尽。这个晚上,场上最大一家、茶客最多也是散场最晚的那家茶馆的夜场散了。这是一个相当寒冷的深夜。下场卖汤圆的王二爸最后一个离去,他身穿厚厚一件一裹圆大棉袍,挟个烘笼,佝偻着身子,踢踢踏踏地回家去,思绪还沉浸在刚才说书人酿造的意境中氛围中。这晚,说书人说的是王铭章将军率部血战滕县……

这时,一个小川兵突然出现在他面前,让王二爸不禁住步,一惊一怔。小川兵也就十六七岁,衣衫单薄在而又褴褛,背上背一个竹编斗笠和一把大刀,肩扛一枝老掉牙的步枪。小川兵面黄饥瘦,好象走了很长的路,满面尘土、又冷又饿。

王二爸心中一惊一痛,误以为是下场口的眯娃子,说你妈等你回来,一直等你到死,都没有等到你!这么冷的天,就穿这么点衣服?

“大爷,冷我倒不怕。”小兵说的却是一口川北话,“我就是肚子饿,饿得遭不住了,我现在就想吃一口我们四川的汤圆。”

“有有有。”王二爸不住地说时,带着小川兵进了门,要正在熄火打烊的儿媳妇赶快煮碗汤圆给这个小兄弟吃,说他饿坏了。玉兰猛抬头,看见站在面前的这个小川兵,不禁悲从中来,她想起了她哥。八年前,他哥当兵出川抗日,可是至今未回,让她在乡下的娘哭瞎了眼睛。

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很快煮好,端到了小川兵手里,可是,小川兵的肚子简直就没有底,吃了一碗又一碗。王二爸正要劝小川兵适可而止,可是,哪里有人?冷风嗖地一吹,将挂在门前的那盏红灯笼吹得忽闪忽闪的,烛液顺着灯笼中的那只大红蜡烛流下来,在寒风中迅速凝结,像是一颗颗凝固的泪,其状很惨。王二爸知道,回来的是牺牲的川军英灵。

自此以后,小镇上每一家茶楼酒肆、饭馆旅店汤圆铺等服务业,每晚都留着门,为的是接待在前线牺牲了的几十万川军英灵的回归。

王铭章石塑像(田闻一 供图)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见到人民公园大门前的这尊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我止不住一次次流泪。周围的一切,反差是这样强烈,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包括人们的穿着打扮;然而,有的人从他身边经过却熟视无睹,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细观那站在高处,手持一枝相当低劣上了刺刀冲锋的川军战士,却是安之若素,完全没有一点世俗;有的是钢一般的意志、电一般的目光、火一样的豪情。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塑像(蓬州闲士 供图)

终于,我明白了我流泪的原因,诚如大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眼中总是饱含热泪,因为我爱你爱得深沉。”

作者简介

田闻一,资深媒体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巴金文学院连续三届创作员。著作甚丰。作品获四川文学奖、巴金文学院获、全国首届“大红鹰”杯征文奖、首届黄河口杯奖等多篇多次;先后入选《四川五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四川改革开放三十年文学作品精选》(长篇卷)等。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田闻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徐高芳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