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记忆】成都七中的学子 ‖ 蔡坤一

作者:蔡坤一 来源:行脚成都(“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发布时间:2021-09-13 15:17:27 浏览次数:1333 【字体:

成都七中的学子
蔡坤一

1969年进校时校革委会发的校牌

昨天有同学因孩子获取双博士学位请客,于是聚起了一群亲密而叽叽喳喳的五六十年前的小学同学。小学附近就学,中学又逢划片整抬,邻居兼小学初中同学的我们,哪家的穷囧根底都历历在目。有两同学举起手机瞪大眼睛挨个询问:你是几排的?妳是几排的……原来他们在给尚未建微信群的七中初中同学建班群,今天的人们听不懂恐怕以为这批人都当过兵呢。那远去的年代浮上脑海。

四七九,成都市响当当的中学,尤以成都七中为甚。墨池书院子云洗笔,成都学堂先师伏案,我的外祖父前清举人邱光第,曾在成都外国语专科学校任训导主任,当过巴金的老师,先后任教于成都八所公学。我的两个哥哥,我的邻居学长都因考上成都七中而令人竖起大拇指钦羡不已。
1966年6月,正当中考的时刻,听川医的大喇叭里一遍遍播送“5.16通知”不知所云,一场灾难即将来临浑然不觉,只是缠着母亲要钱去买进考场的圆规、三角板,赶着到成都七中去看考场。忽然通知:“不考试了,停课闹革命。”从此生活滑向荒唐闹腾惨烈的岔道,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71年3月支边同学走后,一连混合班女生与老师摄于成都七中校门前

“文革”中耽误了宝贵的三年终于复课,1969年上半年,停滞在小学六年级、五年级、四年级的学生,全部就近分入联排建制的初中,我被分到成都七中,一连一排。而66、67、68届的高初中生们,在结束“红卫兵”身份后,一起“毕业”打包被下放到了农村。

沿着磨子桥农田小径闻着泥土香,顺校门口菜地旁拦着的竹篱笆,走进名震四方的七中。跨进校门时我本应初中毕业了,在军宣队的管控下,却从半军事化开始学习,成天在操场走步“一二一”。而彼时的学校,还处于“斗、批、改运动”中没有消停,解子光校长还在挨批斗,刘国璋老师被关在牛棚里。刘国璋老师”文革“初期还是个小伙子,在游行队伍中领呼口号:“打倒刘少奇,毛主席万岁!”多次反复时突然错了位,马上沦为现行反革命分子。老三届学生批斗他时,学生用弹弓飞射一颗图钉,钉进了刘国璋老师的太阳穴。
所谓的学习是学工、学农、学军,文化课列为从属。课程设置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取消,老师紧急编写油印简易教材。那浓郁的七里香长廊下,没了清晨读英语学生的身影,那爬满爬山虎的教学楼里,充斥着“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气息。学校没有了住校生,也不闻图书馆什么模样,只晓的军宣队高高在上,关押校长老师的牛棚设在某个隐秘位置。

送走军宣队又来了工宣队。每班派来一位东郊某信箱厂可信赖的、根正苗红的工人师傅,高于老师管理我们。各连各排均设有“大批判、小评论”专栏,专事批判资产阶级、封资修毒素,或批评各种小资产阶级行为。什么叫小资产阶级行为,到现在我都说不明白,只记的小学二三年级时,邻居兼学友刘莉穿了双黑灯芯绒的绣花鞋,被老师批评为小资产阶级思想严重。那专栏上常有我的“小评论”文章,哪些是“私字一闪念”,迟到了几分钟,男生女生相互多看了几眼,穿小管裤留长发,都在评论批判之列。被称为操哥操妹者通行穿小管裤,眉心上点一紫药水圆点,凭此标记在路灯下聚集,成群结队扯眼球,有的“扇盒盒”(追女朋友),有的打架斗殴,大约是对那时“男女授受不亲”以及千篇一律的蓝灰色服装的反叛,和对轰轰烈烈运动的厌倦吧。

我班工宣队师傅对教育“操哥操妹”尤其是对教育“操妹”上心,每每叫漂亮女生放学到他寝室谈心,这事引起女同学们公愤。咸猪手被调回厂,换了个师傅来。

读初中时的物理化学生物课教材

七中主楼在“文革”武斗中被烧毁一角,办公楼内的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生物标本、教具等毁于一旦。进校时经修葺、刷白的一角与烧黑的部分,见证了那段各派“红卫兵”“誓死捍卫毛主席”“誓死捍卫党中央”的历史。在学校里,我们上课可以随便走动,可以睡大觉,甚至在乒乓球桌前厮杀不进教室。老师不布置作业,也不考试。十几岁的娃儿最是好记性时,《老三篇》倒背如流的。数学仅仅学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到现在还记的,英语从第一课Long live Chairman Mao——毛主席万岁到毛主席是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总共学了13课。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简称“工基”“农基”,强调“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和“理论联系实际”,每道题目首先一段毛泽东语录打头,接后问题为生产队需施肥多少,高炉需要多少煤炭生铁一类,浅显的课程代替了物理化学。

班上同学分男女界限相互之间不说话,但16岁的年龄,怎不互相注意。有男生长的高大一点又家住七中旁边的科分院,较大多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男生显的“亭亭玉立”,是一些女同学感兴趣的对象。背地里封了个外号叫“某大怪”,有点骚扰女生的嫌疑。多年后学友聚会感觉该“大怪”不仅不怪,还有点羞涩斯文呢。

数学教材

年轻人灌不饱,没有课外书籍可看,将禁书《红与黑》等带到学校上课公然翻看。老师们心知肚明,正当年的学生们,应当对世界灿烂文化有所了解,带着默许甚至鼓励的眼神看着课堂上看小说的学生,不由说起自己也看过哪些名著。眉宇稍打开时,忽然话锋一转正色道:“希望同学们带着批判的眼光看这些书籍。”原来工宣队靳师傅正站在教室门口。这些书籍被贴上“封资修”标签明令该收缴的,老师们冒着危险网开一面,可稍不留神自己作为“臭老九”也遭批判。

全连批判《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和《少女的心》手抄本时,这些文字却在同学们手中疯狂传抄。

三瓦窑附近的7322厂对外称白药厂,实际造枪,我们在那里“学工”,跟着工人师傅学做钳工活。穿上蓝工装戴上蓝工帽是我不大敢想的愿望,曾经在分来读书前,战战兢兢找过小学班主任老师,弱弱地问:“老师能不能分我工作?”眼泪早已包在眼眶里而且面红耳赤。在我16岁那个年纪,最大的困难是饭碗,我急需自食其力。可老师说这是严格按年龄分配,只有超过年龄(简称超龄生)的学生能分工作或下乡——小学生也是知识青年。又有多少超龄生羡慕我们分去读书,到堂堂七中坐在教室里。出生前后相差几个月,就派生出如此不同的命运,几十年后回头看,不管我们这批人进没进中学,都是被耽误的一代。

厂里铃声一响,穿蓝工装的工人师傅从宿舍区乌泱泱出来,脸上明晃晃印着“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骄傲,进到有人站岗军事化管理的厂区,走进明亮高大的车间。我们端起锉刀在虎钳前学招式,没有明确任务完全给师傅增加负担,师傅还好,耐着性子教我们,这是政治任务。学生盼望的就是听铃声端碗去食堂打饭,这是美滋滋的全新体验。热气腾腾的白米饭和可供选择的蔬菜转眼倒进搪瓷碗,哪需像往常放学回屋揭开蜂窝煤十二个孔盖,慢悠悠熬一点难吃但果腹的吃食。这样走进国营工厂犹如进入保险箱,由此一生衣食有了保障,真令人羡慕啊!当然这也是一眼望穿的一生。多少年后,做过临时工拉过架架车,当过知青坐过牢房回城的丈夫,不断说起当年他十分羡慕一个不起眼的同学,分去响当当的成都量具刃具厂,直到退休,几十年时间就在同一车间车床上干,机床换过一次,旧的给了徒弟。进这厂的查祖宗三代,我黑五类出身,军工厂对我遥不可及。

在龙泉乡美满大队美满小队,我们住进农民家里参加“红五月”抢收抢种“学农”。吃新麦子面疙瘩稀饭很是清香,加上一节节没有剔骨的黄鳝端上桌作为荤菜招待我们。晚上就社员家泥土地铺以稻草草席便睡,清早起来背上密密麻麻满布红疙瘩,奇痒难忍。刘莉给我擦药,药棉签不带劲,碘酒直接往背上倒。

马同学如厕时把红旗杂志封面背面作手纸,犯了大忌,当时就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送回校批斗。我拾人牙慧又派上用场,站到台上念批判文章。多年以后我向这位同学道歉,说自己上台批判过他,自己出身不好还给同学上纲上线。他说忘了此事,我说我忘不了。这个道歉是消除心理负担、解救自己。

学农后又到学校在山泉铺的“学工学农学军基地”,也叫“抗大”去学习。去就别有风采——拉练,背着被盖和脸盆等徒步走,整整走了一天,几个大坡落下了很多同学。到了驻地,眼见红砖空房子立山坡上,四面冷风吹拂,一览龙泉山干黄的土地。由于“以粮为纲”,那时龙泉没有果树与桃花。顿顿吃红锅菜腌萝卜粒下饭,吃的吐清口水,打冷水洗脸、冲澡。

教室里无桌椅,学生们坐石头上、膝盖为桌听课。被打倒的解子光校长来教英语,The best weapon is Maozedong thought——最好的武器是毛泽东思想,他那厚重的嗓音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回响,显的格外坚硬,不知道1953年即任校长的他那时心中的感触。

半夜忽然哨声凌厉,学生们全都手忙脚乱爬起床参加演习,正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贯彻时。敌情是空袭投下了“衣服扣背上的特务”,还有特务隐藏的反动宣传单。睡的迷迷糊糊的同学们紧急起床,沿着田坎,打起手电急行军半个多小时,高一脚矮一脚搜寻特务踪迹。有同学眼尖拾起丢草里的纸条,和抓到反穿衣服的体育老师徐大鼻子,终于松了一口气,回住处旧梦重温。

宣布一个月“抗大”学习结束,集合在坝子里的同学们雀跃欢呼,七嘴八舌兴奋地说:“啊,我回家要我妈炒回锅肉。”“我回家先洗一个热水澡。”“我回家——我回家——”立在那里的我,耳朵里只听见“我回家”。我回家,家里破家具上一层灰,我回家蜂窝煤炉子冰冷,我回家形单影只就我一人。要有多大定力才能不动声色地站在她们中间?要有多大毅力才能把快滚出眼窝的泪水咽回肚皮?

男同学组织《横空出世》自学小组学习《毛泽东选集》

男同学还组织《横空出世》自学小组学习《毛泽东选集》。“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的周天寒彻。”十六七岁的年龄,营养缺乏衣衫单薄的他们,前路不明却目光炯炯豪气冲天。

两年的初中课上的少,我们经常上街去欢呼,哪怕半夜三更。花了几十天时间准备“九大”召开时,到人民南路广场庆祝、造型摆字摆花。教音乐的张碧珍老师声音又脆又亮中气十足,天天教唱:“盼九大迎九大,翻身农奴心里飞出红彩霞,那不是彩霞那不是彩霞,那是万道彩虹天上挂。”现在偶尔哼歌,红色革命歌曲冲口而出,浸进骨髓的东西下意识间冒出来。儿子说:“妈,你能不能唱点别的?”

是日全部穿上绿军装,扎上武装带,列队到人民南路广场上坐等,广场上黑压压坐满了学生。经数个小时待到半夜,广播里传出“九大”召开的消息,我们一齐向着坐在主席台的省革委领导欢呼,然后摆弄花环作各种造型,最后沿街游行欢呼,经过主席台高呼口号,天将明才回家。

生活费靠大哥寄给和亲戚接济,新南门老屋里形影相吊只我一人,每天游动于龇牙咧嘴的破家具和四周粘滞的空气、以及周围或同情或监视的目光中,盯着墙壁看打死的胖母蚊子一团团血迹。那些血迹由红变污由污变黑,墙上斑驳污渍中幻化出一个个正面或侧面人头像。

在荣县石油筑路处做临工的大哥,1970年下半年却回家了。原来在“一打三反”运动中,他被揭发出参与文学爱好者集会,写出的诗“不满”“反动”,开除了临时工队伍,家中断了唯一的经济来源。

为了挣生活费,通过五姨妈介绍接的活,钩棉线洗脸盆网兜和婴儿软鞋,每个(每双)可挣一角钱手工费。讲台上老师念念有词,我在下面望着老师似乎在听,手上却忙碌着钩织品,左右看一看,同学们也大都在听望天书。
家中经历“文革”灭顶之灾后,念初中时我成天一声不吭,许多同学老师都不认的,像的了自闭症。幸的同学老师好心,记的常到刘同学、钟同学家去吃饭,赵同学还陪同我到工学院姑母处去要钱。

一天,班主任刘隆惠老师把我喊到办公室,说给我申请了每月5元的助学金,时间不长。因为这个助学金更使我心中惴惴不安,自尊心和面子观念极强的我,从没向老师提出过这请求。拿着那沉甸甸的5元钱,我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默默温情。

这批人的出路还是和老三届学生一样:“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班上公开暗地里去当兵的,进文艺团体的,教室里同学一个个在减少。一天,家住7237部队操一口普通话,后转学来的黄小华同学来了。几天不见只见她穿军装戴军帽坐教室正中,被女同学们团团围住。一张喜气的脸,军帽上红星闪闪,犹如戴着皇冠一般。
听动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去支援边疆,我校首批。啊,边陲“头顶菠萝脚踩香蕉”,还“穿军装,发人民币”,同学们热情高涨,暗合心中的浪漫与实惠,纷纷写申请。生怕够不上格的非红五类子女,还学电影中的江姐咬破手指头写血书。有的甚至反复申请多达六、七次表示决心,终于班上优秀的14名男生与6名女生榜上有名入选。

档案袋里的1971年居委会主任提供的政审材料

我也腻腻迟迟写了申请,知道恐不能批准。多年后因为需要父母死亡证明查档案,才看到1971年因为支边,居委会主任提供的对我的政审材料。不仅我的家庭对社会不满,而且我“对下农村的表现也很不好,一直反对下农村”。我那个年纪哪能主动反对上山下乡,光这个帽子就足以让我坐牢。当我老三届姐姐被催逼下乡时,我还没满16岁。我姐提出照顾还在读书的我申请缓下乡,居委会不仅不予批准,还几乎天天来一拨人动员,惊扰的四邻不安,户口簿也被哄走。居民上要我姐带我一同下乡,户口下了,公房收回,作为城镇居民中被揪斗、清理对象全家到农村。“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

作为城镇居民全家下乡就再也调不回城,回成都再也没有家了,她们来动员时,我当然没有好脸色,于是一纸材料褫夺我支边的资格。其实我还是希望能去当解放军拿工资的,有了这张政审单,我恐怕写十次血书也不会被批准。

去支边的同学写信来了。头一封信十分兴奋一路高歌,第二封就随着颠簸与荒蛮开始哭泣,五天才达目的地,现割草搭棚方有睡处,清花亮水的盐巴汤就饭,哪有什么军营的影子!

支边同学走后,剩下的学生按连组成混合排。一天走进一连混合排教室,见同学们一堆堆站在讲台边交头接耳,既紧张又神秘。凑过去听后大吃一惊,原来林副主席(林彪)外逃摔死,党校工作的同学家长已听了传达。不是吧?咋会呢?这个惊天动地的消息,令我顿时感到周围天昏地黑,呆笨头脑长时间转不过弯来。

1972年1月,天寒地冻。我背上被卷拿上知青缸坐上大卡车,离别雾蒙蒙阴沉沉的成都,去往天全县插队落户当农民。

别了,七中,别了,故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载入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返,啊啊啊……”人生开启了另一段艰难时光。

如今的成都七中校门

附记:2019年3月是成都七中1969级学生进校50周年。石家骏老师提议,学校于4月20日举行三个连15个排老师同学参与的50周年回母校纪念活动,同时发校徽给这批学生,以示对这批庶出学生的认归。特发此文怀念学校,祭奠青春,感谢老师和筹备组同学以及帮助过我的学友!

来源:行脚成都(“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作者:蔡坤一

来源: 行脚成都(“方志四川”发布时有删改)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