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详细内容

【农耕文化】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五)——以芦山县为例:童年过春节……

作者:李腾鹏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11-21 20:01:31 浏览次数:823 【字体:

川西农耕文化拾零(五)

——以芦山县为例:童年过春节……

李腾鹏

童年过春节

春节,古时叫年节,人们俗称“过年”。过年是华夏儿女延续几千年的最隆重的节日。记得小时候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童幼无知,只知道过年吃得好、有新衣服穿、玩得高兴。

记忆中,刚过腊月二十,大人们就忙碌起来。赶场购置年货,给小孩缝新衣服(那时没缝纫机,手巧的自己缝,自己不能缝的请裁缝到家缝),准备过年吃的、用的,一直会忙到大年三十。

吃的最费时间,蒸枕头馍、发馍、鸡儿子馍(菜叶粑),磨豆腐、炕豆腐干,打年糕,烧猪头、猪尾,忙过不停。

枕头馍原料用量较大,一般要磨一斗(古量器,约装25斤)米以上,糯米1/3、籼米2/3。时间充裕的,先将米泡涨,用手磨磨,而大多数人都背到磨坊磨。用手磨磨的,要用布袋将米粉沥干,揉绒后才能做馍。磨坊磨的干粉,则要加水和面揉绒做馍。枕头馍一般要两三斤米粉的面团做一个,一般人家一年要做十多个。面团做好后,揉成长方体壮如枕头的胚子(故名枕头馍),用毛毛叶或斑竹笋壳包裹,篾条扎紧,放到蒸笼里蒸熟,凉冷后放到水缸里浸泡,可放置几月而不坏。年节期间,要吃时切成薄片油炸或煎食,外酥而内糯,是老祖宗发明的可长期储存的美食。当然,这种美食不是每家都做,穷的人家是做不起的。我家就没做过,每年亲戚会送一两个,所以至今还记得那种味道。

发馍和鸡儿子馍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左右蒸。做发馍先把籼米浸泡,手磨磨成米浆于大锅中,边烧火边用铁铲铲锅底烫熟的米浆(俗称熟粉子),铲几铲后熄火,将熟粉子揉细,米浆中放入玉米粉搅成糊状,加入老面酵头,发酵后用蒸笼蒸熟,凉冷后存储,要吃时蒸或煎。每年的发馍一般要吃到正月十五左右。记得小时候吃到发馍长了绿霉,用油煎热了照样吃,那时实在舍不得丢掉一点粮食。蒸发馍时,往往会同时蒸一笼鸡儿子馍馍,糯米1/3,籼米2/3泡涨,手磨磨细,布袋沥干,豆腐、葱加点肉粒做成馅,做成一两左右一个的馍,用柑子叶或白菜叶包裹放在蒸笼里蒸熟,凉冷后保存,要吃时蒸热或煎热。

年糕也不是每家每户都做的,比较殷实的人家才做。一般是把糕点师傅请到家做,有做米花糖的,梅花糕的......除自家吃外,还用来招待客人。

大概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做豆腐干了,每家每年要做两锅(磨一次豆腐叫一锅)以上。豆腐做好后装在豆筛中,用绳子吊在灶孔上面炕干,宜长期保存。到了腊月二十八左右,要做一锅鲜豆腐,供除夕做年饭用。同时,还要磨汤圆粉子,芦山的风俗,大年初一早上是必吃汤圆的。汤圆粉子糯米和籼米的配搭比例同鸡儿子馍馍相反,糯米占2/3,籼米1/3。

到了腊月二十九,大人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烧猪头、猪尾,芦山风俗还要烧一块吊子肉。除烧肉、洗肉外,还要泡干竹笋、干萝卜、海带等干菜,要将除夕年饭所需的食材完全准备好,还要彻底打扫清洁卫生。

大年三十,大人们就忙着做年饭了。早晨吃过早饭,杀鸡的杀鸡,洗菜的洗菜,主厨的将猪头、猪尾、吊子肉放在大锅里煮。煮在肉锅里的一般还有泡好洗净的干菜,鲜菜有胡萝卜、白萝卜等。胡萝卜不切,用手掰成大段大段的,白萝卜切成大块大块的。干笋子、干萝卜用刀一切为二,海带切成块,煮上满满的一大锅。这种和菜一般要吃到正月初七左右。年饭中,鸡、鱼、猪头、猪尾必不可少。鸡司晨,鱼象征年年有余,猪头、猪尾象征来年生产生活有头有尾。

年饭是一大家人团聚的时光,忙碌了一年的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和和睦睦,吃一顿饭,期盼来年红红火火,俗称团年。如果一大家人已分成几家,团年饭每家都做,时间提前或延后,吃了这家吃那家。

年饭做好后,会一家人用条盘端上猪头、整鸡,燃上香烛,先祭家仙,然后到父辈、祖辈的坟前祭祀后回家吃饭。吃饭时,靠近家仙的位置(俗称上席)是长辈坐的,敬酒的先敬长辈,鸡头也是孝敬长辈的。

除夕夜,还要祭灶神、猪神,贴好春联、门神。然后一大家人,坐在一起,拉家常,听长辈训导,俗称守岁。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后可平安过一岁。记得小时候能收到一毛、两毛的压岁钱就非常高兴了,一毛钱可买10个水果糖呢。

交年之时,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这种习俗是一般人家的习俗,穷的人家就没有这么讲究,有杀不起年猪的,过年能吃上肉就不错了。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新衣服,早上吃完汤圆后,一家人就可出门看热闹了。20世纪50年代,每年过年,农村都组织有舞龙狮的或跩花灯的文艺队伍。舞龙狮的队伍人们会看得眼花缭乱,跩花灯队伍中花鼻子的诙谐会逗得人们捧腹大笑。无论富人、穷人,老人、小孩,都会热热闹闹、快快乐乐过一个大年初一。

舞龙狮和跩花灯的会断续活动到正月十五。一般在正月十五前,人们都不会外出做工或做农活的,老百姓中流传一句俗语“叫花子也有三天年”。大年初一,每家每户都是不扫地的,新年伊始,怕把财富扫出门。

大年初二,早饭必吃面条(那时农民吃面条不是容易的事)。初二的面条做法每家都比较讲究,比平时的面条要好吃得多。早饭后就可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了,亲戚多的,拜了这家拜那家,正月十五前都是走亲戚探好友的好时光。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要发拜年钱,所以小孩也是非常喜欢随大人一道拜年的。新年期间,是亲朋相聚难得的机会,是一年中人情礼往的平台,也是老百姓休养生息的传统惯例,象征着辞旧迎新,来年业兴财旺、平安幸福。

那时的一般农家,年猪不是象现在很大,大猪不过两百斤左右,所以即使新年期间也不是天天都可以吃肉。记得初一、初二过后,初五(又叫破五)可吃一顿肉,初七“人过年”也可吃一顿,然后一直到十五元宵节再吃一顿。当然,如有客人到家不在此例。其余时间往往是煎一点发馍或鸡儿子馍馍,将年饭时未吃完的和菜热上就吃了,是既简单又便捷的。

正月十五前还有一件较重要的事就是上坟,家族中所有男性在长辈的带领下,带上纸钱、香烛、鞭炮及猪头肉、香肠、酒等祭品,按家谱所记的先辈(坟还存在者)坟前,摆放祭品,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祭祀。记得小时跟随家族中长辈去上坟,各先辈的坟头不在同一地方,长辈们会带着我们逐一介绍,让我们记住。上坟时,还带有火锅(老式火锅,中间有孔柱烧木炭,孔柱外有锅煮菜),上完坟后,大家坐在一起,烫所带的猪头肉、香肠等吃。素菜则在坟地周围任意扯些萝卜、白菜、蒜苗,大人们喝酒,小孩吃肉,其乐融融。上坟,既记住了先辈,又凝聚了族人间的关系。

过年,大人们说除人外,与人类相关的动植物也有过年之说。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小时只知道,初一鸡过年,是不放鸡的(那时农家喂鸡都放养),初七人过年是要吃肉的,初八稻谷过年是不能煮米饭的。

过了元宵节后,才算过完大年。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元宵节。同春节一样,有几千年的历史。农村中,农民过元宵节还同城市不一样,城市人过元宵节有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吃汤圆等习俗。农村人只有吃汤圆同城里人一样,而赏花灯则变成了放阳灯(孔明灯)。至于猜灯谜、放烟花等习俗,农村是没条件的,但农村也有其独特的习俗——放阳灯和偷青。

记得小时候总是屁颠屁颠跟着小伙子们糊阳灯、抢阳灯,那时的阳灯可比现在市面上卖的孔明灯大多了。正月十五晚上,到处都是放阳灯的人群。人们用蔑片圈成阳灯底部的圆圈,用细铅丝呈十字架绑在圆圈上,十字架中间突出一两寸左右铅丝,用几张白纸视圆圈大小糊成圆柱形,再用纸将顶部封严就成阳灯了。

放阳灯时,用清油浸泡过的草纸(俗称油钱子)或两片肥腊肉插在圆圈十字架突出的铅丝上,用火点燃油钱子或腊肉,将阳灯底部紧紧按在地上,待热气完全充满阳灯,阳灯有朝上的劲头时就放手,阳灯就升空了。放阳灯的人多,阳灯也多。阳灯升空后,望茫茫夜空,处处繁星飘荡,美不胜收。若有星星坠落,就是阳灯油尽,人们就会朝着阳灯落地的地方跑去抢阳灯了。抢阳灯时,无论大人小孩都会尽力奔跑,以抢到阳灯为荣,场景十分热闹。

偷青也是非常愉快的事,抢完阳灯就是偷青的时间了。偷青主要是偷蔬菜,萝卜、蒜苗、花菜、莴笋、白菜见啥偷啥,习俗既成,被偷者不会谩骂,偷者也偷得心安理得。蒜苗、花菜等比较高档的蔬菜是被偷的主要对象,偷到后往往多人坐在一起,烫火锅吃到深夜,小孩们也跟着玩到深夜。

正月十五过后,才算真正过完大年。记忆中,1958年后,就没再象那样过年了。

传统民俗节日——春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春分季节,自然界万物复苏,沉睡了一冬的野草已然伸出绿色的叶茎,落光了叶片的大树枝丫上又吐出了嫩嫩的新芽,和煦的阳光给人以暖暖的心意。唐朝大诗人杜甫有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描写春分时节。春分,是继元宵节后又一个民俗节日。

春分是节日,又是祭祀庆典的日子。古代帝王春天祭日在这一天,春分祭日是历代国礼之一,从秦汉沿袭到明清。民间踏青也在春分时节正式开始,人们会放飞各式各样的风筝,姑娘们会把各色鲜花插在头上。

春分时节,对农民来说,更是春耕大忙的准备阶段。古之芦山,这一时节,农民们会准备肥料、种子、农具。春分一过即是春播,种玉米、种大豆、种蔬菜、整秧田,忙个不停;但春分这一天,农民们是不下地干活的。

记忆中,芦山人对春分这一节日是比较重视的,差不多同大年初一一样,早晨是要吃汤圆的,中午则要炖连蹄的腊膀。旧时农民吃肉是很少的,一般半月才能吃上一顿,叫做打牙祭,但只要有年猪杀的人家,总是千方百计留一个腊膀在春分这天炖。春分这天,一家人吃着炖腊膀,议论春耕,憧憬秋天好收成,怀揣着当年的希望。同样的,春分也是不扫地的。

旧时,春分还有一个习俗是炒虫,就是将玉米、大豆、小麦等混着炒熟,大人、小孩捧着吃。据说炒虫能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因为把虫炒死了,农作物再也不生虫了。

春分的这些习俗,1958年后,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未完待续)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