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2023-05-17 14:03:00

【方志四川•纪念大熊猫科学发现150周年】 刘宏葆​ ‖ 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四川思考与探索

作者:刘宏葆 来源:《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19-04-19 13:50:54 浏览次数:1063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大熊猫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的重大政治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四川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我们将在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以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为契机,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使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具有国家象征、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保护典范。

2018年11月12日,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农工委主任曲木史哈(右)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刘宏葆(左)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揭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一、国家公园建设的国际经验

 1872年3月1日,美国总统格兰特签署法案,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被公认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创新之一。目前国家公园已为193个国家和地区所借鉴。纵览全球成功的国家公园,有五个关键要素值得借鉴。

一、以提高伞护种数量为抓手提升整体生态质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串联分散的灰狼活动区域,打通栖息地“生态走廊”,明确灰狼保护边界,对近乎灭绝的灰狼种群进行培育复壮。自然和人工双管齐下,保护完善黄石生态链并平衡生态环境,实现通过保护旗舰物种灰狼,全面提升了自然生态系统质量。

二、对人与自然的交互进行管控和适度隔离,以集约发展的原则承载民生功能。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国家公园划定需迁出核心保护区的村落与农户,为迁出的家庭提供现金、土地、教育、医疗综合补偿方案,统一建设通讯及无线基站、自来水、道路、房屋、液化气、机械农具、太阳能等基建资源,开发奇卡尔达拉及 Harisal村庄,授权并指导村民为旅客提供酒店及餐饮服务,既提升了老虎栖息地质量,也避免了村民与老虎的冲突。

三、地方、民众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决策、管理和实施。澳洲卡卡杜国家公园当地政府、民众与联邦政府共同决策和管理公园,董事会中的原著居民代表占75%,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专业委员会代表只占20%,大大减少执行阻力,促进民生协调复壮,提高了决策实施效率。

四、专门的科研职能部门或主体,以多学科研究、应用、交流来提高公园质效、支撑科学创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成立科技资源中心,统一园区数据管理和科研,对接各类机构在多个学科领域探索、应用和交流。科研成果帮助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凯利·穆利斯(Kary Banks Mullis)获得1993年诺贝尔化学奖。

五、公园衍生价值被充分挖掘,形成生态为核心、多元拓展的价值体系。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在产品、体验、交流等层面的价值增值潜力,是衍生价值挖掘的最佳实践。


二、四川大熊猫保护面临的困境

800万年前,从一支早期似熊类动物分化出的始熊猫,逐渐由食肉动物演化为以竹为主的“素食”者,早在《诗经》《山海经》中即有记载。1869年,法国传教士、博物学家戴维在四川宝兴县邓池沟,正式命名这一物种,大熊猫从此走向世界。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和伞护种,大熊猫以其独特的生态、经济、文化价值,成为四川献给世界最为珍贵的礼物。

生活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内的熊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 究基地供图)

1963年,全国第一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在四川卧龙建立。经过50多年的努力,现有大熊猫栖息地2.03万平方公里、野生大熊猫约1400只、人工圈养大熊猫480余只,200只大熊猫正参与国际国内交流。四川大熊猫保护取得显著成效,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也还面临“四大困境”。

一、从空间来看,栖息地退缩破碎严重。大熊猫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由于历史上人为活动加剧和特大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栖息地明显碎片化,生境大量丧失。川陕甘三省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 凉山六大山系,是现今大熊猫在地球上的最后避难所。其中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占全国78.5%, 野生和圈养大熊猫数量分别占到全国总数的74.4%和93.2%。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栖 息地萎缩和碎片化,是大熊猫面临的最大威胁,直接导致大熊猫种群的孤立和基因交流的阻断。全国目前已知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被分割为33个孤立种群,其中18个个体数量少于10只的种群具有高度灭绝风险。

大熊猫栖息地百米长卷--从夹金山至碧峰峡(童昌信作品)

二、从时间来看,保护与发展协调困难。在古代,大熊猫曾被视为神兽、神药,当作猎物不断遭受残杀。20世纪60—70 年代开始,四川进行严格保护,使猎杀得到遏制。但是,大熊猫栖息地位于盆周山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靠山吃山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同时,大熊猫栖息地位于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带最为明 显的地区之一,地震、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 灾害频发,仅仅过去10年就先后发生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九寨沟大地震3次特大地震,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任务艰巨。

明万历年间驺虞图(孙前供图)

三、从管理来看,保护地机构分散重叠。自1963年开启抢救性保护历程以来,我国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护大熊猫,先后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其中四川46个),通过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壮大,创造了人类保护野生动物的杰出成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从“濒危” 降为“易危”。但是,大熊猫栖息地内部各类保 护地按照生态要素类型和行政区划边界划定,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清等体制问题较为突出,保护管理机构政出多门、设置分散,规划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从科技来看,科研支撑和服务能力不够。科学研究是引领大熊猫永续保护的关键支撑。大熊猫是从中新世晚期走来的孑遗物种,是生物进化史上的奇迹,对古生物学、生态学、遗传学、应用技术科学等诸多领域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过去,我国持续加强大熊猫人工饲养繁育 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攻克了圈养大熊猫繁育发情难、受孕难、育幼难等“三难”,并在大熊猫野化放归方面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对野外大熊 猫生态学、行为学、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 究还不够深入,缺乏专业、高端的研究机构和人才作为科技支撑,院士等领军人才和有国际影响 力的成果较少。


三、国家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是国际经验的借鉴。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小组会 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1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公厅印发了这个方案。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涵盖川、陕、甘三省。我省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 74.8%,包括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小相岭片区,涉及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雅安、眉山、阿坝等7个市(州)的19个县。

      2018 年 6 月 19 日,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挂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

中央要求,实施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打造大熊猫保护“升级版”,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突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落实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新统一管理体制,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权属明确的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对各类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有效管控。完善社区利益协调体制,建立社区共管、生态补偿、社会参与机制,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良性互动。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生态保育、科学研究、社区经济、文化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着力建设成为世界生物多 样性示范区、世界生态价值实现先行区、世界生 态教育展示样板区,真正实现国家所有、全民共享、世代传承。2019年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 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这是指导自然保 护地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从分类上,将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大类,从区域位置、 重要程度、建设规模、国家代表性等方面明确国家公园的主体地位,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列为自然公园,着力构建科学合理、简洁明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二是从空间上,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通过归并整合、优化调整,解决边界不清、交叉重叠的问题,实现自然保护地一个牌子、一个机构,确保保护 面积不减少、强度不降低、性质不改变。三是从管理上,通过机构改革,实施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解决机构重叠、多头管的问题,建立统一高效管理体制。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工作重点:四个保护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自然 保护地建设的最新要求,把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 核心抓手,从过去封闭、粗放、单一的发展与保护割裂的观念,向融合、集约、多元的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转变,着力实施“四个保护”,实现生态、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

 一、着力实施完整保护,将碎片化的栖息地连通起来

一是合理划定公园边界。按照中央提出的在大熊猫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的要求,近期通过规划微调,在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内调出部分原住居民、集体土地、矿权和乡镇,被保护的野生大熊猫从1205只增加到1227只。下一步将按照批复意见,启动打桩定标,进一步明确公园边界和内部功能分区。

2019年四川省大熊猫栖息地分布图(冯杰供图)

二是加强栖息地廊道建设。采取近自然措施,在现有铁路、公路隧道上方修复森林植被、改造人工林、补栽大熊猫可食竹,以空中廊道、地下隧道等方式,解决动物通行需要。重点在土地岭、泥巴山、黄土梁、施家堡等关键地段建设生态廊道。通过廊道建设将碎片化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实现种群交互,提升基因健康水平。

雪宝顶保护区(冯杰供图)

三是全面修复自然生态系统。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湿地生态修复、野生动物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通过植 被恢复、道路优化、生态搬迁等对受损退化、碎片化的栖息地恢复改造,使其逐步恢复为适宜大熊猫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野生大熊猫在瓦屋山保护区自由活动的高清晰度照片 ( 红外相机拍摄的正面,瓦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家才供图 )

四是全面保护生物多样性。大熊猫国家公园处于全球 25 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世界动植物基因宝库,拥有大熊猫、川金丝猴、雪豹等在内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超过全国野生动植物种总数的三分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充分发挥大熊 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对大熊猫同域分布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实施抢救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国家打造战略性生态屏障作出重大贡献。

 二、着力实施规范保护,统一规划、统一 保护、统一管理

一是组建统一的保护管理机构。对国家公园内现有自然保护区、自然遗产地、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地质公园、国有林场、森工企业等自然保护地的干部职工进行全面整合, 推进省林草局业务处室、7个管理分局和若干管 理站(所)建设,形成国家局—省局—分局—基层站(所)的“四级”保护管理体系。

二是健全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实行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并存的土地制度,将公园内国有土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等的使用权,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转移给国家公园,实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各类自然资源权属边界,探索实行自然资源 有偿使用制度,推行集体土地租赁、置换等流转模式。开展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加强规划建设管控。

三是实施差别化保护管理。在国家公园进行差别化管控。核心保护区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以保持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主,禁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强化保护和自然恢复。在一般控制区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加快生态修复,主要用于满足公众科研、教育、游憩需要,严格控制游客数量,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满足原住民生产生活需要和补充旅游服务功能,严格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保护传统民俗文化。

四是加强国家公园法制建设。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自下而上推动国家公园的国家和地方立法。整合公园内森林、土地、矿产、环保等环境资源执法机构,组建综合执法队伍,由公园管理机构统一管理。提高执法装备水平,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三、着力实施科学保护,用科技创新引领大熊猫保护事业

一是建立完善科研机构。建立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大熊猫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川内外重点院校建立大熊猫学院,整合、培养和引进高层次 科研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领先水平的大熊猫保护研究团队,参与大熊猫国家公园政策 研究、规划设计、生态保护、生态监测、科研实验、员工培训、社区共建。

二是开展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发布《大熊猫国家公园科研计划指南》,瞄准保护宏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前沿科学,重点开展大熊猫进化机制、大熊猫扩散模式、大熊猫种群动态影响、大熊猫行为发育和表达、大熊猫 栖息地生态学等大熊猫优先课题研究,突出生态保护、生态机理、生态监测。

三是搭建开放的国际合作平台。搭建与全球知名研究机构、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平台,围绕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共建,以及大熊猫科研保护攻关等重点领域开展科研交流,建立系统、广泛和 开放的大熊猫国际合作平台。

四是利用现代技术提升管理水平。运用DNA技术,对大熊猫进行个体识别、性别鉴定和遗传 多样性分析,建立大熊猫谱系、基因库、数据库,评估公园大熊猫遗传多样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自然与人文地理资源数据库 和智能化分析平台,实现对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精细化管理。

 四、着力实施协同保护,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全面统筹生态格局。按照保护科研、教育游憩、社区发展的功能定位,通过腾挪和重建,全面统筹公园内外生态格局。公园内,变“人进猫退”为“人退猫进”,核心区原住居民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清理退出矿权、水电站等生产设施。公园外,秉承集约、融合、绿色理念,因地制宜建设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完善集聚居住、医教、商务、旅游等配套功能,传承公园所在地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科学管控人口规模。

2017年出生的大熊猫宝宝(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二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公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原住居民纳入最低生活 保障范围,消除后顾之忧。整合监测巡护、生态修复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原住民就业,让原住民成为公园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基金,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组织通过 捐款、捐建等形式参与公园建设,支持大熊猫保 护科研。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内经营性活动实行特 许经营,优先支持当地居民及其企业,经营收入按政府非税收入有关规定管理,专项用于公园建设和民生改善。

三是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调整公园周边产业结构,逐步淘汰不符合区域主体功能定位、不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依托国家公园的资源优势和品牌影响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熊猫文化产品、特色农产品、珍稀动植物标本等特色产业。建立和推广大熊猫友好型林农产品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林农产品原产地标识认证体系,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发展特色林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四是推进大熊猫文化品牌建设。成立四川省大熊猫文化研究中心,设立美丽四川建设“熊猫奖”,举办大熊猫保护国际论坛,在成都市、雅安市、平武县试点建设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园,举办成都大熊猫文化产业博览会,恢复中国四川国际熊猫节,续办雅安大熊猫电影电视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彰显大熊猫国家公园魅力,树立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卧龙保护区内海拔4200米的高山海子(谭凯供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将牢记使命、不负重托、扎实工作,坚决完成中央交付的任务,切实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推动形成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把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成为永续传承的“现代都江堰” 和“东方黄石公园”。

(原载《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总第222期)

来源: 《巴蜀史志》2019年第2期
终审:何晓波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