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巴蜀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详细内容
2023-07-14 23:56:39

四川改革开放4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历史启示

作者:范斌 马睿 来源:四川日报(2018年12月26日) 发布时间:2018-12-27 09:11:00 浏览次数:1663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四川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家乡,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发源地,素有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文化传统。4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改革开放,涌现了很多影响全国的重大事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全国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刊于2018年12月26日《四川日报》


 从引领改革潮流到顺应开放大势 走过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四川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1月,广汉县委在金鱼公社进行“分组作业,定产定工,超产奖励”生产责任制试点,迄今已40年,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
  
探索与起步展开阶段。时间从1978年至1992年。前半期主要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创立并推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后半期主要以城市改革为重点,以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全面推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其间,金鱼公社推出联产承包责任制,宁江机床厂等6家国营企业实行扩权试点,向阳公社摘下人民公社牌子,重庆开展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等多个方面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为四川赢得了“改革之乡”美誉。随着改革的起步,推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迈开了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并不断由单一经营进出口向外引内联、多方面开放迈进。
  
突破与锐意进取阶段。时间从1992年至2002年。主要以制度创新为中心环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以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在全省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体系。其间,在许多领域和多项环节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如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宜宾实施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绵阳“两个根本转变”改革试点等多项创举为全国提供了样板。确立了“大开发促大发展”方针,把招商引资作为全省经济工作和富民兴川的重点来抓,推行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对外开放战略,不断建立了对外开放的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
  
巩固与大力提升阶段。时间从2002年至2012年。深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行各相关领域各重要方面各关键环节的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科学发展体制机制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省得到逐步巩固完善,改革呈现出不少亮点,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现农业零税赋,并启动了天府新区建设等。尤其是全省人民英勇顽强地克服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夺取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决定性胜利。积极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大机遇,提出“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开展“三向拓展,四层推进”,掀起全面加强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热潮。
  
拓展与全面深化阶段。时间从2012年至今。在抗击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多重自然灾害过程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三大发展战略”,科学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创新改革等全局性改革,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不断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取得突破性进展。其间,在实践中探索出以地方为主体的灾后恢复重建新模式,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在全国影响广泛。提出“努力在全面开发开放上走在全国前列”目标,作出实施“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一轮西部开发开放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加快自贸区建设和改革,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切实推动四川加快由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加快构建立体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型经济取得重大胜利。

坚持以改革开放统揽发展全局 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40年来,四川坚持以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为动力,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过40年的努力,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实现了从百亿至三万亿的历史性跨越,2017年近3.7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是1978年的44.8倍。经济地位明显提升,2015年以来GDP总量在全国排位连续三年稳居第6位。经济增长逐渐趋稳,按可比价计算,1979-2017年年均增长10.2%,跃居全国前列,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增长最快、持续时间最长、运行质量最佳的时期。人均GDP成倍增加,迈上4万元台阶。财政收入显著增长,2017年达3580亿元。经济结构转型不断加快,由“一、二、三”变为“三、二、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发展格局发生巨变,成都被列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缓解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重大项目,交通变化尤其显著,“蜀道难”变成“蜀道通”。
  
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40年来,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民主法治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创新,取得了诸多历史性突破。率先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大面积推行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开展乡镇领导公推公(直)选工作,成为全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典型。政府转变职能取得突破,多项改革赢得社会广泛认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治蜀兴川法制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取得较大突破,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把依法治省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关键性工程来抓,推行“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取得良好成效。
  
文化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40年来,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形成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齐飞的格局,有力推动了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大力实施文化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和精品发展五大战略,努力推动巴蜀文化迈入全国“第一方阵”。系统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文化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了全国数量最大、战线最长、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社会建设实现跨越发展。40年来,社会事业发展从局部突破到整体推进,从不均衡向逐步均衡转变,从低水平向中高水平提升,实现了跨越发展,正在朝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进。教育公平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发展和整体提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普惠医疗卫生格局全面形成。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精准扶贫脱贫取得决定性进展。民生改善实现新变化,人民幸福感显著提升。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40年来,从局部的污染治理和实施植树造林工程,转向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再到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部署,最后进入以绿色发展为主体的美丽四川建设,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率先在全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五大重点工程。作出了建设生态四川的重大战略决策,率先在全国以系统推进绿色发展为突破口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持续推进以“河长制”促“河长治”。
  
党的建设成效显著。40年来,紧紧围绕推进改革开放事业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又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来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使各级党组织始终成为四川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坚强领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紧扣中心,服务大局,尤其在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精准扶贫等急难险重工作推进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十八大以来,正视四川政治生态突出问题,全力打好惩贪治腐、正风肃纪、刷新吏治的攻坚战持久战,全省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持续明显改善,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改革开放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留下深刻启示

 40年来,四川各级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实践,凝聚出宝贵的历史经验,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保障。40年来,四川的多项改革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突破,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定不移地支持维护和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尤其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四川准确领会和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主动顺应时代潮流,不犹豫迟疑,不争论观望,大胆开启“包产到组”生产责任制试点等多项重大改革,在关键时候起到了积极响应支持中央决策部署的关键作用,在重要时刻担负了积极示范带动全局改革的重要责任。正如邓小平后来说,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之后,四川按照中央一系列重要部署要求,乘势而进,在全国率先摘掉人民公社牌子、实行县级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等。此外,四川在贯彻落实中央统一部署安排中,以及在全国确定的试点改革中,既积极主动、不折不扣,又结合实际、突破创新,诸如开展城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进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军民融合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均取得优异成绩,不仅体现了显著的四川特色,而且先人一步走在了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四川视察指导并对做好四川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四川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给四川人民以极大鼓舞激励。我们必须强化“四个意识”,紧扣新时代新的实践要求,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并确保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步一个脚印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先行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前提。四川地处内陆,“盆地意识”浓厚,千百年来制约着四川的发展进步。40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自始至终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传统观念束缚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常规性工作来抓。上世纪70年代末,四川积极参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巴蜀大地解放思想的帷幕,成功开启了农村改革;80年代中后期,四川广泛开展克服“盆地意识”的大讨论,坚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之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新时代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每一个关键时间和重要节点,四川都坚持“兵马未动,思想先行”,一次又一次在全省大力开展解放思想、破除盆地意识活动,确保了四川改革开放持续深入推进。以历史的视角看,40年来,四川每一次面临好的发展形势和机遇,主要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带来的;四川每一次遭遇发展瓶颈而举步维艰,主要还是解放思想不够、转变观念滞后所致。
  四川省委从今年4月到9月在全省成功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启了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但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必须扎实巩固活动成果,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和观念大转变,切实为四川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活力;必须进一步破除盆地意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襟,主动融入“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新态势;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
  
充分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方法。四川人民一向是敢于“吃螃蟹”的勇士,早在“大跃进”之后的三年困难时期,四川一些边远落后山区农民便自发搞起了“类包产”活动,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式各样的“地下”“包产”活动更是屡禁不绝。改革开放40年来,从广汉金鱼公社的包产到组到邛崃组建农工商联合总公司,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试点到进行县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从城市改革试点到统筹城乡发展等,其中很多改革创新的原初动力、原初设想、原初探索都源自于人民群众。同时,人民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引领下始终是推动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比如农村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深化推进、省内省际间区域经济合作、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人民群众不仅是积极的拥护者、支持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实施者。40年来,四川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每一个新突破、新事物、新成就,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四川改革开放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党委政府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汇聚民智民力共同奋斗的结果。
  当前,四川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对外开放迈向立体全面开放阶段,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重要指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必须广泛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全社会的最大活力和动能;必须树立“人人都是改革家”的观念,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提升群众的创新创造经验,及时支持推广他们的成功做法。
  
勇于担当敢啃硬骨头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效的根本举措。四川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人民群众的大胆创新创造与党委政府的积极支持引导相互呼应,基层探索式的自下而上推进与顶层设计式的自上而下引领相互交织,共同汇聚形成了推动四川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四川民间从来不缺敢为人先的探索者,但仅凭借单个的、分散的群众是无法将好的创新创造纵深推进和全面推广的,几乎所有后来影响深远的改革,最初的设想、萌芽都是在得到党委政府支持鼓励和规范完善下,最后才取得成功并在面上推而广之的。此外,四川40年的改革开放创举并不是每项都是人民群众首先提出来的,事实上,不少成功的改革开放大事件是党委政府及领导者直接原创并主导推进的。作为主政一方的党委政府及领导者,敢于把一些基层干部群众的探索实践不断上升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并着眼先进、自加压力,积极谋划和推进本地区发展,体现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担当精神,对各地改革开放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四川与全国一样,改革开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呈现出新特征、新趋势。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领导干部所扮演的角色将会更加重要、更加凸显,所肩负的使命将更具艰巨性、更具复杂性。我们必须对标40年改革开放历史上的伟大改革者们,学习他们开明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学习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精神,学习他们勇立潮头、舍我其谁的担当……自觉当好改革开放攻坚突破的谋划者和主攻手,奋力在全面创新改革中杀出一条血路,在全面开发开放中开辟一条新路,不断推进四川改革开放事业再上新台阶。
  回望四川40年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让巴蜀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活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新时代、新起点、新任务,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时刻不忘初心,矢志接续奋斗,四川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四川日报(2018年12月26日)


执笔:范斌  马睿


来源: 四川日报(2018年12月26日)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