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重生中汲取力量 感恩奋进中砥砺前行—“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有感
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浪花。
十年,从废墟和疮痍中重新崛起的力量,也足以在人类发展史上刻下重若千钧的一笔。
十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波及德阳,给德阳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全市干部群众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如期完成“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个个新村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座座厂房在工业园区里拔地而起……震后十年的德阳,交出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书写了新时代飞跃发展的壮丽篇章。
回忆这十年,所有的泪水、汗水,见证了不惧天灾、勇往直前的顽强坚韧;所有的进取、拼搏,见证了以人为本、开拓创新的砥砺奋进;所有的温暖、感动,见证了守望相助、饮水思源的无疆大爱。
坚韧篇
灾难来临之时,地动山摇、巨石崩裂、尘土蔽天、日色无光,它无情地吞噬宝贵生命,肆虐地夷平房屋、掩埋城镇,震垮桥梁和道路。面对天灾,人的生命无疑是渺小而脆弱的,谭千秋、向倩、罗晓明……太多关于生命的故事重重地打击着我的心灵;面对天灾,人的生命却是顽强而坚韧的,在满目疮痍中同死神抗战,在故土废墟上重建美好家园。
“多难兴邦”。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发源史,就是一部敢于抗争、百折不挠的民族史,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惊涛骇浪,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历史性进步。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人民军队的坚如磐石、人民群众的万众一心,强大国力的今非昔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汇聚成战胜一切灾害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在大灾大难面前勇敢刚毅、刚毅不屈的信念基础。在党和政府统一领导部署下,抗震救灾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快速展开。财政、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各部门紧急行动起来,以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重,克服一切困难,上演了一场同时间赛跑,坚守生命的救援行动,在最紧张的时刻下使效率达到了最大化。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德阳市灾区一线,视察指导抗震救灾。危难时刻,3万多解放军、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官兵和公安干警组成的救援大军,快速奔赴德阳灾区,克服种种困难,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中国军魂在抗震救灾中熠熠生辉。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和海内外同胞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派出救援队伍,支援德阳抗震救灾,特别是北京、江苏等对口支援省市及时伸出援手、鼎力支持,为灾区人民托起了美好的希望。面对灾难,以强大的国力为依托,各级政府、各部门在第一时间筹措调集救灾资金,迅速构建起救灾网络,食品、药品、帐篷、抗灾机械等源源不断送抵。卫星、雷达生命探测仪、声波探测器、专业切割机、野战医疗救护车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在与死神争夺生命的竞赛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大地震毁坏了房屋、道路、桥梁、厂房,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2658亿元。大灾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举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天灾的壮举,看到的是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有保障、帐篷学校书声琅琅的灾区境况。人们无不强烈感受到一个发生重大历史性变化的中国,真切地看到了一个走向现代化、充满希望的强大中国,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德阳是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四川省的重要工业城市。地震中,德阳工业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损失272.2亿元,约占全省工业损失的40%。作为机械工业100强和全国三大汽轮机制造基地之一的东方汽轮机厂(简称“东汽”),在地震中遭受毁灭性损失,共计312人遇难,失踪6人,受伤1400余人,其中有17人不同程度截肢。公司总部、叶片分厂、铸造车间、三分厂损失惨重,全厂5100余户职工住房损毁,上百万平方米厂房倒塌或损毁,直接经济损失20.63亿元。汉旺基地共有216宗建筑物和构筑物倒塌,经济损失超过2.6亿元。2200多台(套)设备受损,经济损失近4亿元。面对灾难,东汽人团结一心,自立自强,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雄气概开展抗灾自救。在厂房已成废墟余震连连不断的情况下,很快恢复生产,在大灾之年完成创历史记录的108亿元产值,以辉煌业绩再次向世界证明“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2011年8月,习近平来到东汽考察,对他们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的大无畏精神给予高度评价。
灾后重建东汽新貌
如今,5800余名在职员工继承发扬抗震救灾中的东汽精神,为我国提供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型发电装备,建立了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产业涵盖燃煤、核能、燃气、节能环保发电等多个领域,名列全国机械工业企业百强。2018年4月19日,伴随着福清5号机组两根各重280吨的低压转子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完工启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核电项目“华龙一号”首台常规岛汽轮机主机设备研制全部完成,预计2020年上半年将完成并网发电。东汽在研发过程中突破了最长等级叶片、最重焊接核电转子、超重型低压缸横向支撑等世界级研制难题,创下了多个业内“首次”和“最大”。东汽的恢复发展是德阳企业的标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东汽精神”已升华为德阳工业发展之魂,凝聚成德阳经济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正是有了这种强大力量的支撑,德阳人在工业发展和产业转移中勇当排头兵,在德阳市委市政府的加强领导下,2017年全市GDP突破1900亿元,达到1960.6亿元,正稳步向2000亿元大关迈进。
灾后重建的东汽新基地外景
“举牌男孩”程强,什邡市人,1996年生。2008年8月,挤在送别抢险救灾部队的人群中,12岁的什邡男孩程强举起了写有梦想的牌子:“长大我当空降兵”。如今,22岁的他梦想成真,当上空降兵“黄继光班”班长。
“可乐男孩”薛枭,1990年生,绵竹市汉旺镇人。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是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6)班的学生。地震发生后,薛枭被埋在废墟中80多个小时,右手右腿严重受伤。获救后,薛枭的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要冰冻的”,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他的乐观。2009年参加高考,被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录取。2013年,进入中粮可口可乐饮料(四川)有限公司。现为该公司公共事务及传讯部专员,同时为“可口可乐世界·成都”博物馆的负责人。
“罗汉娃”唐震雯,什邡市人,2008年5月生。汶川特大地震导致什邡市妇幼保健院受损严重,当时下着大雨,木质结构又是平房的罗汉寺成了安置孕妇的首选。从2008年5月13日到7月底,108个新生命在此诞生,这些孩子被叫作“罗汉娃”。唐震雯便是其中的一名,也因为她是汶川特大地震后在罗汉寺出生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她还有一个名字叫“小一”。今年,唐震雯已10岁,是什邡市南泉小学四年级二班学生, 10岁的她有着许多奇思妙想。谈到未来,她说:“我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2008年7月3日上午,四川96421名“延考生”走进考场。这些占当年全省考生总数五分之一的高三学子,是新中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批高考“延考生”。赵燚当时在绵竹中学读高三,后来考入四川音乐学院。她说,灾难已经过去,生活充满希望,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不会畏惧,都能跨过去……
他们,是灾难中的一抹亮色,穿越灾难,依然动人。
奋进篇
灾后重建和发展振兴,关键在于处理好若干矛盾关系,将人民智慧与现代观念融合、执政理念与人民需求结合。德阳在灾后重建中将“科学建设、民生优先”作为核心和亮点,实施“人本型建设、生态型建设、发展型建设”,注重因势利导和因地制宜,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融合、绿色、跨越发展之路。
夏秋时节,山林葱郁,江水碧绿,一个个规划别致的乡村掩映其间,一幅幅恬静优美的画卷在舒展。
灾后重建的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聚居点
绵竹市九龙镇棚花村,灾后重建中依托村庄沿龙门山而建,空气好,环境优美的独特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全村开办了40多家农家乐,融绵竹年画制作、展示、观赏与农家特色餐饮于一体,同时发展猕猴桃种植和果树种植产业,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绵竹市土门镇麓棠村,灾后重建中由北京银谷集团对其进行援建,在此建设玫瑰谷,共流转村里20375亩土地,目前已种植1.2万亩从保加利亚引进的大马士革玫瑰,成为世界第三、国内第一的大马士革玫瑰基地,形成了种植、精深加工、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玫瑰生态全产业链,带动了以玫瑰为主题的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灾后重建的德新镇新玉村聚居点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依托年画文化,结合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打响了“生态休闲”旅游品牌,年画街坊、年画广场、民间年画艺术馆、二十四孝雕塑群等旅游景点分布其间,形成了完整的以绵竹年画为特色的民俗文化村落,并于2011年成功创建4A级景区。
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汶川特大地震前曾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村落,种植烟叶是红豆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在重建中,95%房屋受损的红豆村围绕“红豆树”这一主题,修建了“月老祠”“情人桥”等景点,打造“婚庆村”;什邡市洛水镇渔江村,在北京援建队伍的建议下,结合渔江村的民间传说故事,建成了一个以安居、休闲、观赏和饮食为一体的“鱼文化”主题村……
红豆村
这样的特色村落在德阳比比皆是。发展产业、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什邡曾是以传统化工、装备制造等為主导产业的老牌工业市,震前是四川的十强县。 10年前的地震,让什邡的居民住房、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遭受毁灭性破坏,经济遭受重创。十年来,什邡市坚持绿色发展,把产业恢复发展与转变发展方式结合,将106个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拒之门外,把65家问题企业和101条落后生产线关闭淘汰,淘汰了一批小水泥、小化工等规模小、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18.32%。壮士断腕倒逼出发展新空间。2013年,北京与什邡再次签订《北京市—什邡市合作框架协议》,开启了“后援建”新篇章,一批高新企业陆续进驻什邡京什产业园,为园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什邡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绵竹市清平镇地处龙门山断裂带的九顶山,除大地震外,还遭受过特大泥石流灾害。汶川地震后一份研究显示,地震灾区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受损严重,水土流失加重,水源涵养能力衰退,环境质量恶化,既制约灾后重建,又影响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绵竹人毅然实行产业转型——九顶山是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储量1.7亿吨。磷化工产业一度占当地工业税收的43%,提供了3万个就业机会。2017年当地所有矿井生产停运,要对得起全国人民对地震极重灾区的关爱,负起上游责任。当地组建了环保警察,配合各级河长日夜巡查,堵住死角,让生态旅游为工业转型补血。近年来,清平镇打起“生态旅游牌”。每年暑假,绵竹市非常热闹,成了许多家庭避暑观光之地,乡村旅游发展初见成效。德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治理生态环境,环境治理取得了新成效,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旌阳区重建后的农业灌溉渠系
10年来,德阳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推动“六个统筹”落地落实,促进工业园区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目前已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国家级高新区1个、省级高新区3个、省级开发区2个、飞地园区2个、市级园区1个。德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开辟德阳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新路径。2015年,四川省被列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成德绵肩负先行先试使命。以建设国家高端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基地为目标,德阳出台39类173条包括资金、平台、人才等多方面的鼓励创新政策,积极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率先在全省出台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实施办法……其中的专利权质押融资,已使德阳企业“知识产权”变“资本”常态化。2017年德阳完成专利权质押融资3.0174亿元,涉及企业40余家,质押专利100余件。这一项创新,被写入了全省全面创新改革经验,为全省全国贡献了智慧和方案。加大研发投入,德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力争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8%以上。在核电产品之外,德阳还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产业化能力的关键技术成果。德阳还出台政策,鼓励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2015年,德阳市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综合保险试点全面启动,由保险共保体负责赔偿。保费由政府承担80%、企业承担20%。保额为产品的销售额。今年4月,德阳出台《德阳市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专项实施方案》,明确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开展高端装备创新研制专项行动、首台(套)高端装备推广应用行动、高端装备产业生态链培育行动三大行动,提升高端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灾后重建的什邡烟草厂
十年间,德阳市GDP从2008年的687.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960.6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增速居全省第四,总量保持全省第三。
大爱篇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在特大灾难面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方后方同心协力,海内海外和衷共济,凝聚起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的伟大精神力量。
2008年6月5日,中共中央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决策。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明确了对口支援的八项主要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北京市、江苏省分别对口支援德阳市极重灾区什邡市、绵竹市的恢复重建。两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完善工作体制,加强沟通衔接,主动搞好服务,保障援建项目顺利实施;视对口支援地为自己的一个特殊市县,精心组织,全心全意地帮助受援地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北京市严格按照“围绕一个盘子、开展两方合作”的总体工作思路,紧紧围绕北京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争创全国一流”目标,用“首都理念”“首都意识”“首都标准”“首都精神”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首都援建模式”——统筹兼顾、民生优先、面向未来、科学援建。截至2010年9月,两省、市共实施完成援建项目403个,投入各项资金达180多亿元,三年援建任务,两年提前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什邡市、绵竹市在北京市、江苏省对口支援下,灾区住房有了根本性改善,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极大提高,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恢复提升和跨越式发展。10年间,什邡地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亿元、200亿元大关,2017年增速达9.7%,在德阳市各区县中排第一,总量达到284.7亿元,是2008年的3.1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万元,是2008年的2.7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万元,是2008年的2.9倍。2017年绵竹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260.7亿元,比上年增长8.1 %,是2008年的 2.5倍,城镇居民收入达到3.24万元,是 2008年的 2.87 倍,农村居民收入达到1.7万元,是2008年的3.75倍。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全区规模最大、灾后集中重建户数最多聚居点”--胜利村柏木泉聚居点
除“一省帮一重灾县”援建方式外,2008年6月17日,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定由乐山市、凉山州分别对口支援德阳市地震重灾区中江县辑庆镇、罗江县金山镇。两地党委、政府按照省上的统一部署,迅速行动,认真组织落实,共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援建项目13个,分别2010年10月和2010年底完成。在德阳市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同胞,红十字会及国内外企业组织、爱心人土也倾情捐资倾力支援,对德阳的灾后恢复重建做出巨大贡献。其中,红十字会援建项目377个,资金12.14亿元;香港特区援建项目20个,资金2726亿元;澳门特区援建项目16个,资金7.11亿元;台湾同胞援建项目21个,资金2.26亿元;全国各地各级共青团组织及青少年基金会,援建永久性希望小学34所,资金142亿元。“5·12”特大地震后,绵竹中学被列为特殊党费捐建学校。这所学校,承载着全国共产党员的爱心,汇聚着全国人民的大爱。如今的绵竹中学,感恩教育贯穿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校园内,感恩文化让同学们耳濡目染。
重建后的孝泉中学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什邡在对口援建雅安芦山地震灾区中,把北京务实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无私的情怀带到了龙门乡,并且携手龙门乡一道参与京什合作项目,全力支持龙门乡灾后恢复发展,使京什对口合作的精神得到传承、弘扬。“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因为感同身受,因为在灾难中收获关爱,什邡人民感恩在心。2010年,青海玉树这座镶嵌在三江源头的高原明珠在一场地震中遭受重创,教育事业告急。虽经灾后重建,但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青海玉树仍然无法满足2700余名高一新生入学。2015年,经北京市相关部门协调,同属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树搭起友谊桥梁,在由“特殊党费”全资援建的什邡市七一中学专门开办了两个“玉树学生班”,吸纳95名玉树高一新生异地就学,待3年高中学习结束后回青海省参加高考。三年来,玉树什邡班学生感受到内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如家一般的温暖。四川德阳什邡市方亭慈济中学是由台湾慈济基金会全额修建的,耗资500万元人民币,于2010年9月投入使用。2018年2月,台湾花莲发生6.5级地震,在这所农村学生占多数且仅有720名师生的学校,师生们自发捐款超过1.4万元,这是全校师生对台湾同胞的感恩。
重建后的孝泉龙护舍利塔
2012年7月至2016年7月,德阳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央、省委藏区工作和脱贫攻坚工作重大战略部署,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对口支援阿坝州阿坝县、若尔盖县工作,开展了德阳市首轮援藏,建成了一大批打基础、惠民生、谋长远的建设项目,涌现出了一批实千担当、团结拼搏、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为藏区群众解决了大量生产生活困难,为受援县脱贫奔康和长治久安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德阳新一轮援藏援彝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大爱精神在德阳这片土地上扎下深根,开出芬芳的花朵。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