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详细内容

【方志四川•蜀中人物】 董绍元 ‖ 寻访朱德元帅旅滇足迹

作者:董绍元 发布时间:2019-02-02 09:56:09 浏览次数:353 【字体: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



 近年,利用回故乡昆明探亲的机会,我带上已到部队的小孙儿,先后探访了仰慕已久的朱德元帅在云南工作过的一些地方——记录元帅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和军旅的部分历程,瞻仰了元帅离滇前的石碑。谨以此文,缅怀伟大革命家朱德元帅的光辉往事。


从陆军讲武堂到军旅

云南陆军讲武堂(图片来自网络)

  坐落在昆明翠湖畔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成立于1909年,本是清政府为培养新军军事人才而开办的学校,后来却成为中国同盟会活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统治和推翻袁世凯帝制的骨干力量之摇篮。可以说这所学校群星璀璨,人才辈出:敬爱的共和国元帅朱德和叶剑英就出自该校,学堂还培养了大批辛亥革命和国共双方包括亚洲国家的军队人才。据《新周报》一篇《云南陆军讲武堂百年风雷激荡》的文章称,“讲武堂从1909年开办到1928年停办(后来也办过军官学校五分校,1945年停办),共办学19期,培养出2万多名杰出军政人才”。他们在北伐、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云南时期的朱德(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参观了展室,看了学堂建筑,其主体是“走马转角楼”式二层砖木结构,基本是正方形四合院样式。西楼是教室,东楼是办公室,南北楼是学生宿舍,还有一块大操场。1988年学堂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校内文物和其他史料表明,1909年,23岁的高小体育教师朱德(原名玉阶)在闻知云南陆军讲武堂招生消息后,离开四川家乡仪陇,与一位小伙伴同到昆明。由于家境较困难,二人边经营杂货边赶路,70多天才到昆明。但开始时不招省外学员,只得以云南蒙自籍报考,才进入陆军讲武学堂。这时他改名朱德,不久,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夏,朱德毕业。毕业后担任滇军排长,又升任连长。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0月30日,云南革命党人举行“重九起义”。朱德带一连士兵,在攻打云贵总督衙门、活捉总督李经羲的战斗中,立了战功。第二年升任营长。后来,他又回讲武堂任区队长兼教官。此后大约三年时间,朱德被调到云南建水、蒙自一带驻防、操练和维持治安,在剿匪战斗中创造了一套游击战术。1915年12月25日,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云南护国起义中,朱德声名大振,被称为“护国名将”,任少将旅长。正是护国起义和全国反袁斗争粉碎了袁世凯的皇帝梦。后来,朱德也曾带兵到四川作战。1920年又回云南,不久任云南宪兵司令和警察厅长,曾为地方办了很多关系民生的大事,如重修道路和公益事业等。后因曾参与驱逐唐继尧的行动,在唐回滇掌权后,“通缉”朱德,朱德等人出走。1922年3月,他离开学习、生活13年的云南,回到四川家中。不久,又离家到上海,寻找中共党组织。辗转到了德国柏林,才找到周恩来同志,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加入党组织,开始崭新的革命生涯。

 据朱德的女儿朱敏回忆,“父亲曾激动地说:我一心一意投入讲武堂的工作和生活,从来没有这样拼命干过。我知道我终于踏上了可以拯救中国于水火的道路”。

 走进被称为培养了新中国帅星之首——朱德的陆军讲武堂,参观学堂旧址,看到朱德元帅在云南奋斗10多年的一些图片史料,肃然起敬。


昙华寺碑明心迹

 我也到了昆明东郊6.7里金汁河畔的昙华寺。这是明代建筑的寺庙,几经地震兵乱的损毁,清朝末期才修复。寺庙花木繁茂、风景宜人。辛亥革命前后的住持是映空和尚。他出身贫寒,天性好学,又喜欢花木。经他辛勤劳作,把昙华寺建成一个姹紫嫣红、群芳荟萃、四时名花争奇斗妍的大花园。寺内还有明清楹联碑刻,尤以朱德同志的石碑最为醒目。

 朱德在昆明期间,喜欢在公余时间到昙华寺游玩,结识了住持映空和尚。在患病期间也曾住寺内,常与映空谈古论今。

昙华寺(图片来自网络)

 1922年初春,朱德重游昙华寺,写成330多字的诗文,赠与映空和尚。后来,映空将文字刻在一米多高的青石碑上,由此朱德同志的墨迹被保留下来,该碑为昙华寺的“镇寺之宝”。

 我到此游玩时,拍下石碑全文,弥补了有的资料只引用其中部分句子的遗憾。对于当时朱德被唐继尧排挤,即将离滇时忧国忧民的情怀,读来令人感慨。

 碑文全文(碑文标点系笔者所加)如下:

“敬赠   映空大和尚   雅鉴

余素喜泉林厌尘嚣,清末叶内讧未息,外患频来。生当其时,若尽袖手旁观,必蹈越南覆辙。不得已,奋身军界,共济时艰。初意扫除专制,恢复民权即行告退。讵料国事日非,仔肩难卸,戎马连绵,转瞬十稔。庚申冬颁师回滇,改当宪兵司令。维持补救,百端待理。虽未获解甲归田,较之枪林弹雨,血战沙场时,劳逸奚啻天渊。公余尝偕友游昙华寺,见花木亭亭,四时不谢,足以娱情养性。询皆映空大和尚手植。且募修庙宇,清幽古雅,实属煞费苦心。与之接谈,词严义正,一尘不染。诚法门所罕靓。爰为俚言,以志欣慕:

映空和尚,天真烂漫。豁然其度,超然其象。世事浮云,形骸放浪。栽花种竹,除邪涤荡。与野鸟为朋,结孤云为伴,砌石作床眠,抄经月下看。身之荣辱兮茫茫,人之生死兮淡淡。寒依日兮暑依风,渴思饮兮饥思饭。不管国家存亡,焉知人间聚散?无人无我,有相无相,时局如斯,令人想向。

中华民国壬戌年  孟春月   西蜀朱德敬赠”

 赠映空诗文为壬戌年,即民国11年(1922),孟春月即正月。文中庚申年冬,即1920年冬回滇。到1922年3月,朱德在被排挤的情况下,艰难离开云南。当时扫除内忧外患关心国家存亡的情愫尽在字里行间。

 寻访朱德元帅旅滇足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家爱人民的伟大胸怀和战斗精神浮现眼前,令人肃然起敬。当前,我们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奋斗。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载《巴蜀史志》2018年第6期,总第220期)

 作者简介  董绍元,又名董绍园,白族,1932年8月生,云南昆明人,原四川省蓬安县实验中学历史教师,1994年9月离休,现任蓬安县老干部党支部副书记。曾获蓬安县优秀共产党员、南充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南充市老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

 1949年8月参加地下组织民青。云南解放时,在昆明县西碧乡武工队及第五六区区政府任助理。1951年初,调云南省人事厅任科员,副组长,团支书。1956年9月调干考入南充师范学院历史系(今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960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蓬安县工作,先后在蓬安师范学校、蓬安中学、蓬安县杨家中学、蓬安县实验中学等学校任历史教师。在《四川法制报》《中学生学习报》《晚霞》《巴蜀史志》等报刊发表文章30余篇。个人事迹编入《永不淡忘的历史功绩》(2009年10月四川省委组织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主编)和《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名人录》(1992年国家民委主编)。 


终审:朱丹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