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详细内容

德阳: 一座因国家大工业建设而崛起的城市

作者:马联松 发布时间:2016-01-11 10:01:00 浏览次数: 【字体:

解放后,在德阳这样一座农业小县城迅速掀起国家大工业建设的热潮,是由其特定的地理交通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的。称其为国家大工业,一是在德阳规划选址的一大批工厂,尤其是建成的西南重型机器厂(后更名为第二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后更名为东方电机厂)等是为国家大型钢厂、大型电站提供大型设备的企业;二是企业的规模大,西南重型机器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开工时,四川日报以《目前我国最大,将来世界称雄》为题报道。邓小平1958年10月视察德阳时就讲:“德阳的工业是国家的大工业。拿制造冶炼设备、电站设备的工厂来说,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这是机械工业之母——母机工业。”

在德阳建设国家大工业的原因,首先是国家工业化的布局。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国家实施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1954年,四川省委确定34个重点市县作为“一五”至“三五”时期全省的重点工业建设市县,德阳位列其中,成为四川第一批纳入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布点建设的重点县。1955年,第二汽车制造厂多次到德阳天元、扬嘉一带选择厂址。1956年2月,省城建局根据国家计委、建委在四川新建162个工厂的安排,认为四川将形成22个工业城市,德阳在其中,仅位列重庆、成都之后。195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把成都地区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工业地区,德阳位列其中,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由此在德阳展开。同年9月,四川省建立德阳工业区工委和建委。1957年9月,根据中央“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原定在德阳筹建的建设项目推迟,德阳工业区工委、建委撤销。1958年,中央决定在全国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德阳工业区工委、建委再次成立。1960年,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根据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德阳工业区工委和建委再次撤销,德阳国家大工业建设进入缓建时期。1964-1980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德阳成为重点地区之一。德阳国家大工业建设也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李富春、贺龙、彭德怀、薄一波、罗瑞卿、李井泉、杨尚昆等先后前往视察。其次是德阳的区位优势与便利的交通条件。德阳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距成都60公里。1936年修通的川陕公路经过德阳城,1952年开工建设、1958年全线交付运营的宝成铁路贯穿罗江、德阳、广汉,宝成铁路又连接成渝、成昆铁路,德阳成为西北、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第三是德阳优越的地理条件。德阳地质构造上面为粘土、亚粘土,总厚度3-6公尺,下为卵石,适合大型重机厂、水力发电设备厂的建设。德阳地势平坦,海拔在500米左右,不易发生洪涝,满足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水源丰富,古籍文献也少有发生地震的记载。德阳地处中纬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农业生产条件好,物产丰富。第四是就近有丰富的大工业建设所需资源,包括江油、成都、西昌的钢铁,广元、绵竹的煤炭等。所以西南重型机器厂从1956年4月开始选址,国家建委联合选厂组三度在四川北起江油、南到宜宾的德阳、绵竹、成都、眉山等地多次踏勘,又对包头、武汉、西宁、德阳四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条件进行对比,同时还踏勘了湖北宜昌、宜都等地,经过两年多的踏勘及专家论证,最终确定建厂德阳城南。西南重型机器厂厂址确定后,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也同时确定建在德阳。

从1955年最早的二汽选址,到三线建设期间,先后在德阳选址规划但最后搬走的单位除第二汽车制造厂外,还有420厂(中航工业成都发动机集团)、711厂(湖北广兴无线电总厂)、776厂(成都国光电器总公司)、780厂(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航空工业学校和2417、2418、2419等3个航空工业技术学校及锅炉厂(自贡东锅)、控制设备厂、电器材料厂、重型电机厂、东方绝缘材料厂(绵阳)等。到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结束,德阳新建和迁建成的厂有第二重型机器厂(西南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德阳水力发电设备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德阳耐火材料厂、四川树脂厂、四川玻璃纤维厂等。

为支援德阳国家大工业建设,周边县组织了大批民工参加挖运土方、修建道路、运输材料以及生活基地和暂设工程建设。这些民工一部分通过培训转为工厂合同工或正式工。为解决国家大工业建设所需的煤、铁、木材等原料,德阳工业区在绵竹、广汉、什邡、旺苍、马尔康等地单独建立或合办煤、铁和木材基地,带动这些地方的发展。为开发绵竹、天池一带的煤、铁、磷、石棉等矿产资源,四川省政府1959年决定投资修建德(阳)天(池)铁路支线。该线从宝成铁路德阳出岔,经杨嘉、孝泉、绵竹至汉旺,长42公里,为标准轨。德天铁路的建成,为沿线工厂的产品运输提供了便利。为响应德阳国家大工业建设号召,先后从一机部、一重、太重、沈重、二汽、哈电、哈气、上海锅炉所以及四川的重钢、成都无缝钢管厂等调入大批技术管理干部。他们后来有的成为重大装备技术专家,有的走上国家、省、市领导岗位。为加快三线建设和提高战时机动能力,1966-1969年,四川公路局将境内川陕公路铺设为沥青高级黑色油面,路基拓宽9米,路面拓宽6米。

在国家大工业建设之前,德阳连一般的工业都没有,最多只有一些手工业,农业产值的占比超过90%。据1957年德阳工业区调查,德阳县境内仅有印刷、碾米等10个业别,17个厂社的小作坊,工业总产值3661万元。国家大工业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德阳地区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使德阳一跃成为国家大工业基地,从此走上了工业现代化之路。到1980年,德阳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3516万元,德阳县及周边境内形成了机械、化工、食品、建材、能源等工业体系,改变了之前我国重大装备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和上海的布局,形成了“南上海、北沈阳、西德阳”三足鼎立的重大装备发展态势。

在进行国家大工业建设之前,德阳是一座功能单一的普通农业型小县城。1949年,德阳县城建成区仅1.5平方公里,人口1.5万,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随着国家大工业的建设,德阳城市功能和规模不断发生变化。1958年德阳城镇人口2.4万人,其中工业区职工21846人,全县城镇化率已达19.1%,领先于当时全国的城镇化率5.3个百分点。1959年,建工部从富拉尔基重机厂迁入20153人在德阳建立永久性基地;1960年,一机部又向德阳迁入职工15803人。1960年底,德阳工业区职工总人数达4.5万人,城市人口增长到9万人,工业区面积达9平方公里。在德阳国家大工业建设期间,四川省、德阳工业区及德阳县对县城境内城市干道和市政设施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造,初步形成了与企事业单位紧密联系的道路网,包括建成专用铁路13条、30.7公里,并增加了医院,改扩建自来水站、排水沟,修建了新的电影院、灯光球场等。到1982年,德阳县城人口达到12万人,城区面积9.5平方公里,农业小县城实现华丽蜕变。 

正是由于国家大工业建设打下的雄厚基础及对周边的巨大带动作用,1983年,根据中央《关于地方党政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提出的“把新兴的工矿区城镇改为市,管理一部分农村,形成以城市带动农村的领导体制和经济网络”的精神,在德阳建立省辖地级市,辖今旌阳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罗江县。建市后,德阳充分发挥国家大工业建设形成的重大装备优势,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2013年,德阳被中国设备协会命名为“中国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2014年,德阳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15.4亿元,主城区人口67万,面积70平方公里。曾经的农业小县城已成为一座生态宜居的以工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德阳正迈向百万人口大城市,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已然崛起!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