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传统文化】敬祖尽孝的中元节‖周晓萍

作者:周晓萍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8-08 20:08:01 浏览次数:665 【字体:

敬祖尽孝的中元节

周晓萍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称其为“中元节”,佛教称其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

或因地域差异,有些地方“七月半”专指农历七月十五日,但也有些地方指七月十一至十三日这三天时间。每当这个日子来临的前前后后,大人们说话做事总是格外小心翼翼,似乎忌讳颇多。那些平时说话高声调大嗓门的泼辣妇人,这个时候也是尽可能低调而内敛,对神灵、祖先的敬畏之心溢于言表。

然而小孩子们却不懂事,童稚无知无畏,他们会相互邀约瞒过家长偷偷下河洗澡,或到山坡上野炊吃烧烤,一如既往调皮疯玩。在平常日子,大人们对此行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是在这个特殊时间,轻者会受到严加训斥,重者则要忍受挨揍的皮肉之苦。

因为在“中元节”前后,总是有零零散散的坏消息传进人们的耳里:说某天县城大河坝桥下淹死了一个洗澡的男孩子;又说某天某村哪家的媳妇与老公吵架,一气之下喝了农药;还说某天上午大弯头一辆大货车撞上了电瓶车,骑电瓶车的中年男人直接“开挂”……

断断续续发生的非常事故,如笼罩天空的阴霾,久久不散。人们神经也如绷紧的弓弦,仿佛随时有断裂的风险。沉重、震颤之余,人们就把这些惊悚事件加上一些想象和暗示,再进行“串联”“加工”,或曰是河里有溺水死亡之人在找“替代”投生,或曰某家某人对祖先神灵不敬,是上天降下的惩罚等……诸多说法,让“中元节”也就越来越显得神秘而诡异了。

虽然现在科学已经很进步了,但仍然对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解释不清楚。特别是这些惊悚事件的发生,经事者事后仔细回忆,发现一些关键枝节其实就是一种预兆或警示,只是人们当时并不知道,也许是天机不可泄露。科学解释不清楚的事情俗称“迷信”,尤其在“中元节”这个特殊时间段,不能不让人们对祖先神灵心生敬畏。

为了全家老少的平安健康,诸事顺遂,人们选择在秋收季节“中元节”祭拜上天神灵,祭祀祖先,祈求神灵和祖宗护佑,于是也就顺理成章了。

农历七月十一日之前,人们都要准备好香、烛、纸钱冥币,粘封写好“袱子”。所谓“袱子”就是封装好的“冥币”,即专供冥界使用的“钱帛”。十一日上午,人们备好香案摆好“袱子”等一应供品,就开始接列祖列宗进门供奉了。村里家家户户的堂屋墙壁正中央都贴着一张长方形的红纸,上面是毛笔蘸上墨汁竖着写的天地君亲师五个大字。下面摆放一张正方形供桌作香案。桌上靠墙从里朝外摆放着一摞摞写好的“袱子”。过去的“袱子”封面全部是手工写成,从远祖、高祖写到曾祖以及相关的离世亲人名字,很费时间和精力,现在的“袱子”封面早已统一印制好格式,供奉者只需填写好祖先的尊称、名讳、所供奉的“冥钱”数量和供奉者姓名,最后再写明化帛之日期就可以了。

香案前面燃烧着一对红烛和三柱清香,后面是摆好放的“袱子”、果品及“刀头”(一小方块煮熟的猪肉)等。也许夜深人静时,神灵、祖先真的会出来“享用”这些“美酒佳肴”。第三天也就是七月十三日(新故之人是七月十二日)的晚上,人们吃过晚饭就拿出一口旧的大铁锅或不锈钢盆子摆在天井院坝里,点燃一些零散纸钱,然后慢慢把封好的“袱子”以及全部供品放进去焚烧,俗称“送老祖公”了。

过去县城“中元节”之夜的“风景”至今记忆犹新。七月十三日傍晚,县城四门四街的居民都在家门口的大街上烧“袱子”,人们点燃了无数星星点点的小火堆,红、蓝、绿多色交织的火苗欢快地飘忽跳跃着,仿佛神灵的点头致意,也如祖先愉快的笑,总之,那场面蔚为壮观。此时县城的大街小巷早已烟雾袅绕,火光几乎映红天空,严重污染环境和空气,还存在许多火灾隐患。现在政府大力开展创建卫生城市工作,县城内早已禁止“中元节”焚烧“袱子”,只剩下乡村农家仍保持这个风俗。

“七月半”正是初秋,庄稼稻禾渐次成熟。不管时间流逝和朝代更迭,“中元节”祭祀神灵、祖先的世俗一直保留沿习了二千多年,并流行于汉文化圈以及海外华人地区。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其实“中元节”并不诡异,一些非常事故在平常也有发生。只是因为农历七月正值盛夏洪水季节,河水易涨难消,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下河洗澡、钓鱼溺水死亡事故,此时人们总是联想到“中元节”诸多神秘和诡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代文明进程下的“中元节”祭祀,其核心内涵是敬祖、尽孝的一种文化传统。虽然城市不再允许焚烧“袱子”,但只要你心里记住“七月半”“中元节”这个特殊日子,一样可以在心里默默向祖先报告秋成,追怀先人,祈求神灵祖先的保佑,寄托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

写于2022年8月2日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周晓萍(雅安市作家协会作协会员,芦山县政协退休干部。喜欢文学,坚持笔耕,有多篇作品刊发省、市报刊杂志及网络平台发表)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