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来源:光明网-国学 发布时间:2023-02-27 11:00:03 浏览次数: 【字体:

  作者:袁晓聪,系运城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其一,刘勰常以美玉、圭璋为喻说明作者的“文德”。他以为有“德”者必有如美玉之“文”。如《原道》中他列举了儒家的一些经典如《易》《繇辞》《诗经》等简述了文质互胜的历史流变后,指出“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镕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起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以金玉、雕琢等语辞高度赞扬了孔子的文德之美。刘勰亦曾多次用“圭璋”来形容比喻具有高贵品德的文人。如《风骨》中“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圭璋乃骋”,是说“文章之情辞朗丽而气体雅健者,则如持有圭璋美玉具备高贵品德的君子,乃可驰誉文坛也。”(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1730页);又如《比兴》中“故金锡以喻明德,圭璋以譬秀民”,化引《诗经·卫风·淇奥》云“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大雅·卷阿》“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称君子文采风流,才学精如金锡,德行洁如圭璧。其《物色》“若夫圭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说作为具有圭璋般才德的人,内心颖慧,英华秀气,在自然物色的感召下,怎么能不心动呢?《时序》“其文、史则有袁、殷之曹,孙、干之辈,虽才或浅深,圭璋足用”,则言袁宏、殷仲文、孙盛、干宝等人尽管在才学上各有浅深,但是也像玉器一样,堪称有德之文士。“圭璋”本是两种比较贵重的玉器,魏晋以前更侧重于道德意义上的用法。刘勰则多用来指称德才兼备之文士,虽然突出了“才”的重要性,但也比较侧重于道德意义,故用圭璋来表示品德高尚之人。刘勰以“圭璋”来对创作主体进行审美评价,同时也体现出对创作主体的审美期待。

  其二,刘勰曾多次以“符采相济”表达文质相美的“文德”理想。“符采”即玉的纹彩,取玉的花纹和玉合而为一之义。这是《文心雕龙》评论的关键词之一。如“文王患忧,《繇辞》炳耀;符采复隐,精义坚深”(《原道》);“夫文以行立,行以文传,四教所先,符采相济,迈德树声,莫不师圣”(《宗经》);“卫觊禅诰,符采炳耀,弗可加已”(《诏策》);“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风骨》)。诸如此类都是以“符采”论及文采和内质之关系。前辈学者将“符采”解释为“文质相副”确有道理,但是我们以为刘勰“符采”似更偏重于“文质彬彬”之义。“文质相副”和“文质彬彬”都包含了文质相合的审美期待和体验,但“文质相副”似只就作品而言,而“文质彬彬”则更能体现刘勰对创作主体及文学作品的“兼善并美”的期许。

  其三,刘勰还常以玉美喻作品“文德”及其生成问题。《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本是侧重于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要求,但后世之人也将它阐释为孔子的文艺理论思想之一。刘勰即是较早将其上升至文学层面者。他认为“君子之文”需要“雕琢”,而不是“雕削”。《说文解字》云:“琱,治玉也。《释器》:‘玉谓之雕。’”又云:“琢,治玉也。《释器》:‘玉谓之琢,石谓之摩。’”“雕琢”本是治玉之术语,在《文心雕龙》中多被用到。如《原道》论及孔子编纂儒家经典之时,云“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体性》对初学创作的论述,曰“童子雕琢,必先雅制,沿根讨叶,思转自圆”。《情采》篇讲文章写作时,云“乃可谓雕琢其章,彬彬君子矣”。以上“雕琢”之用法均和儒家之“雅正”有一定的联系。“文质彬彬”既是正也是雅,是刘勰“君子之文”(文德)的最高审美理想。

  其四,刘氏还常用“雕玉”“雕削”来喻文德的修饰问题。《宗经》篇更是直言作文如雕玉,云“扬子比雕玉以作器,谓五经之含文”。此处引扬雄《法言》所说“玉不琢,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谟不作经。”(汪荣宝《法言义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21页)玙璠,即鲁之宝玉。扬雄是说玙璠不经雕琢,就不可能成为贵重的玉器,而《尧典》《舜典》《皋陶谟》《大禹谟》等的文辞不经过雕琢,也难以成为经典而广为流传。进一步来讲,“雕玉作器”似可以这样理解,即玉为典谟,而玉器为经书。既然典谟是玉,也就是说它本身已具有了玉质或玉德这样的特点,只是还需要雕琢才能成为玉质和玉采相副的玉器。由此可见,承载“君子之德”的“君子之文”应该有必要雕琢,这样才能成为经典而流传千载。刘勰引扬雄之“雕玉作器”之语来说明五经之文采,正体现了“德才”兼备的圣贤情怀。刘勰认为好的文章就像精美的玉器,不但有质感而且还有美感。质感,即玉质或玉德;美感,即玉纹或玉彩。在刘氏那里,雕琢不是雕削。如《物色》云:“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隐秀》亦云:“或有晦塞为深,虽奥非隐;雕削取巧,虽美非秀矣。”这两处“雕削”都有刻意修饰而使文章色彩过分绚丽的意思。而此点是不符合刘勰“秀”美的观念,他反对“为文造情”“淫丽而烦滥”。其实,这反映了刘勰的“文德”观。因为文之有“德”才需要雕琢,如果没有“德”再怎么雕削也是枉然。

  其五,刘勰论文德特点和要求时常以玉为喻。如《正纬》篇中,刘勰指出要明辨“纬书”之真假时云:“白鱼、赤乌之符,黄金、紫玉之瑞,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以紫玉喻纬书文采的华美对写文章是有好处的;《辨骚》篇中,称《楚辞》“金相玉式,艳溢锱豪”,是说它的体式文采很美丽。而并没有用“金相玉质”。因“玉式”和“玉质”自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玉式”偏重于体式,“玉质”则偏重于内质。可以说,在刘勰心中,《楚辞》之文还没有达到“玉质”的标准。所以又说“若能凭轼以倚《雅》《颂》,悬辔以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贞,玩华而不坠其实”,刘勰认为奇而贞、华而实的文章才能真正体现出“玉质”。又如《指瑕》“凡巧言易标,拙辞难隐,斯言之玷,实深白圭”“虽有俊才,谬则多谢。斯言一玷,千载弗化”等句均化引《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来说明文章之“言”的谨慎性。另外,其《章句》云“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夸饰》云“倒海探珠,倾昆取琰。旷而不溢,奢而无玷”;《程器》云:“略观文士之疵:相如窃妻而受金,……诸如此类,并文士之瑕累。”也是以玉为喻说明语言不要过分夸张而悖于事理,这样才没有瑕疵。同时,刘勰认为虽然文士多有缺点,也承认“自非上哲,难以求备”,但还是要修养文德,“瞻彼前修,有懿文德”。“德才兼备”是刘勰对理想的创作主体的审美定位。

  除以上几种以玉论文德的情形外,刘氏《文心雕龙》中还有以“声转于吻,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古之佩玉,左宫右徵,以节其步,声不失序,音以律文,其可忽哉”(《声律》)来喻声韵协调之境界及重要;以“品藻玄黄,摛振金玉,献可替否,以裁厥中”谈“缀思之恒数”(《附会》);以“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玉润双流,如彼珩佩”(《丽辞》)来说明丽辞之贵之美。以“落落之石,或乱乎玉;碌之玉,时似乎石”(《总术》)说明练词和研术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以“麟凤与麏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知音》)等说明文章微妙、情理难以精准鉴别。刘氏以玉论文既是传统玉文化的渗透与影响,体现出传统玉文化对文章审美理论的影响,也是魏晋时期“以玉论文”思想的艺术表达。玉因为其温润的触感,美丽的光泽以及坚硬的质地等,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对玉的崇拜文化经历了从神灵到人格的发展过程,至刘勰被进一步运用到文学审美理论中。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27日 13版)

[ 责编:丁玉冰 ]
来源: 光明网-国学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