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传统文化>详细内容

【清明特辑】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唯有清明成为法定节日,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作者:景 桥 来源:你的景和我的桥(ID:jing6qiao) 发布时间:2024-04-04 15:09:50 浏览次数:499 【字体:

为什么二十四节气中,

唯有清明成为法定节日

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景 桥

中国人的浪漫,最美不过二十四节气。

但唯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并列,成为中国四大传统的法定节日之一。

清明,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独一无二,重若千钧。

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衡量,我的答案是:

上有天、下有地,中间有清明!

1

读懂清明的温度

清明,冷暖在心。

作为节气,恰逢仲暮春之交,气象里白昼渐长、春雨催发、阳气回升,季节里梨花风起、新燕归来、柳条抽枝,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盎然。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此时此刻,人们相约踏青,植树插柳、荡秋千、放风筝,亲近自然,吐故纳新,眺望的是充满希望的远方。

丰子恺就曾回忆幼年过清明的情景:

“我们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做无上的乐事”。

此时的清明,是暖。

作为节日,人们冒着绵绵细雨,穿越山间一条条隐蔽小径,扫墓祭祖,给祖坟添件寒衣,愿先人在那边过得安好。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此时此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回眸的是血脉承续的足迹。

此时的清明,是冷。

“一年冷节是清明”,一年草绿春暖、人间四月天,亦是清明。

一暖一冷,一望一溯,一生一息,一阳一阴,一天一地,这中间,正是清明。

去年,安徽池州的胡先生驱车600公里,回乡给母亲扫墓,车近家门时,看到老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门口,刹那崩溃,趴在方向盘上,像个孩子般嚎啕大哭。

那一刻,他直面了人世间的生与死,更加体会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

我一位朋友,每年过清明,都毫不犹豫带着妻儿,踏上回乡的旅途。

在故乡,他不厌其烦跟儿子讲这讲那,都是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而那几天,也是祖孙们难得亲近的日子。

他说,这样的清明是暖的,回到了自己的根,行孝一定要趁早!

清明,以其特有的温度,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不是冷暖互存、生死相连、祸福相倚。

有新生就有死亡,有相聚就有离别,有欢喜就有伤悲。

是冷是暖,存乎一心。我们既要懂得珍重珍惜,也要学会随缘随遇。

心路宽了,人生的路自然也就宽了。

这,就是清明的温度!

2

读懂清明的张力

清明,动静相宜。

万物生长,心生欢喜,踏青洗心,漫山遍野无处不在播撒着希望。

此时的清明,是动。

因为清明,我们得以一年一度静立于先祖坟茔前,轻诉隔着时空的哀思。

看到一抔黄土的静默,感知一抹新绿的生长,也体悟到此生的来处、将去的方向!

此时的清明,是静。

“生命,不就是一边流泪、一边欢笑,一边逝去、一边生长吗?”

默然静立祖宗坟茔前,凝视着墓碑上相同的姓氏,汩动着相同的血脉,我们才领悟到生命真谛。“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

也只有静立清明山头,才更加心静心清心轻,才彻悟“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

1959年,开国领袖毛泽东回韶山为父母扫墓后,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还得承认。我下次来,还要去看看他们。”在国外漂泊多年的意大利中国商会会长姜文耀,每年清明,不远万里,漂洋过海,携家眷回乡扫墓。他说:“我们这一代华侨,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最深,我们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不能忘本!”国学大师季羡林6岁离家求学,90高龄还回乡扫墓,扑通一下跪倒在父母坟墓前,不住磕头。回京后,他写下长达2.4万字的《故乡行》,说:“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

青年散文家林萧坦言:“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几年了。每当想起爷爷撑着一根拐杖、提着竹篮独自行走在荒野之间,他佝偻着腰身在坟头上扯杂草的情形,我的眼泪不由簌簌而下。”

清明,以其特有的张力,教诲我们不忘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自己从何处出发,又为什么出发。

生而为人,当饮水思源、心怀感恩,不忘来时路,不失本真心,不惧去时难。

既是来处,也是归宿。想通了,自然也就豁然、欣然、淡然、坦然了。

这,就是清明的张力!

3

读懂清明的深度

清明,亦是团聚。

不少人觉得,四大传统节日,春节、端午、中秋,都关乎团圆与美满,唯独清明,诉尽离殇。

但仔细想,四大节日,最终指引的方向,其实都是团聚。

记得小时候,在春节、端午、中秋,一家人围坐在一桌丰盛的饭菜前,爷爷总是念叨有词,虔诚邀请逝去的祖先回家吃饭。

长大后,风清景明之际,父亲和我,带着一家人,来到爷爷的墓前,砍枝除草、翻沟培土、鞠躬跪拜。

不同的,是地点和形式。相同的,是永远的家和团圆,是我们依然在一起。

这世间所有的离别,最终都会指向团聚的方向。

袅袅火光中纸烟四起,仿佛见到了逝去亲人的音容。他们,依然在另一个世界里活着,依然能得到来自人世间的孝敬。

那些长辈至亲,终将离我们远去,但最终,又还能以“清明”的方式,与我们相聚。

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也是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也是相逢。

我们从没有遗忘,离去的人呀,也记得回家的路。

就像热播剧《人世间》的歌词,“世间的苦啊,爱要离散雨要下,世间的甜啊,走多远都记得回家。”

费玉清在告别演唱会公布亲笔信,“这么多年,为了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却忽略了沿途的风景。当父母亲都去世后,我顿失了人生的归属,没有了他们的关注与分享,绚丽的舞台让我感到更孤独。”

这是红尘万丈、世事浮沉后的人情练达和心烛闪光。

因为清明,我们懂得,死亡不是终点。他们的生命,依然以另一种形式,活在这片天地。

他们对我们的爱,对我们的教诲,对我们的冀望,永存于心。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清明,教我们铭记住祖训,有所敬畏,由孝及忠,在另一种“团圆”中,学会以爱相处、以爱告别、以爱团聚。

宁夏固原二中2000余名师生,每年清明,步行108里路,去烈士陵园扫墓,已坚持了27年。

8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王根宝,坚持43年清明节为战友扫墓。

他说,“我家离扫墓的地方只有2里路,以前都是自己走去的,现在年纪大了走不动,只好喊车送我了。”

来到墓碑前,老人弯下腰,仔细拔去四周杂草,用几个碎砖压了一叠黄纸,再给战友倒上一满杯酒,鞠三个躬。

清明,以家和爱的名义出发,为一代代子孙厚植忠孝仁义的品质,培育家国情怀,构筑成了全体中国人的共同信仰。

这,就是清明的深度!

4

读懂清明的永恒

清明,天地归一。

山坡处处,纸烟四起,有新坟,有旧坟,有刚祭扫过的坟,也有无主落寞的坟。

只要年代足够久远,只要族谱足够厚黄,新坟总要变成旧坟、孤坟,最终,尘归尘、土归土。

然而,只要一阵春雨,这皈依了的尘土,即刻便化作了春泥,冒出芽来,开出花来,结出果来。

严冬之后,春天就不会远了,夏花也必将绚烂。

正如东坡的词,“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正如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欲断魂”固然悲切,“杏花村”却令人兴致盎然。而最让人心动的,不止杏花醇酒,更有那象征世代传承和生命延续的“牧童”。

正是在清明的节韵里,我们感知到天人合一、时空永恒、生生不息。

明《帝京景物略》,对清明有生动的记载: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人们祭扫完,没有立即回家,而是觅一处春暖花开的苗圃,品一壶浓淡相宜的杏花酒,彻底感悟生命的真谛。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于天地,亦归于天地。

清明,以其特有的永恒,告诉我们,时间是永续的,物质是不灭的。

我们的离别,不过是另一种久别的重逢。我们的沉寂,不过是另一种生命的吟唱。

不必强求,无需执念。珍惜眼前人,活在当下时,便是最好。

这,就是清明的永恒!

来源:你的景和我的桥(ID:jing6qiao)

作者:景 桥〔工作之余写温暖人间,写家国天下。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之声转载。著有“乡愁暖文”书籍《愿你出走半生 归来仍有故乡》。一个人的纯原创微信公众号“你的景和我的桥”(jing6qiao)〕

来源: 你的景和我的桥(ID:jing6qiao)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